摘 要: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中,教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職業(yè),是一個充滿魅力而又非常高尚的職業(yè),是一個與靈魂打交道的職業(yè),不僅承擔著繼承和傳播人類科學與文化藝術遺產(chǎn)的重任,還擔負著精神再生產(chǎn)的重任。習總書記也要求全國教師要做“四有”好教師。針對目前這一形勢,我自認為,我們應以加強師德建設為抓手,在“立德修身、解疑釋惑、為國樹人”上狠下功夫。
關鍵詞:教師;立德修身;解疑釋惑;為國樹人
一、要在立德修身上狠下功夫
儒家經(jīng)典《大學》在開篇就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里的“明明德”,就是對立德提出的要求,即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業(yè),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作為教師,要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生力軍,那么做作為“師者”本身必須要有大胸懷、大格局,如在教育教學中要放眼國家長遠發(fā)展、人類文明進步上,不能僅局限于某項教學任務的完成或者某科成績的提高上。這種胸懷與格局必須立足于開明的大德、自覺的公德和嚴格的自律,這樣教師的淵博學識、豐厚的教育才華才有用武之地,才可以較好地垂范給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程朱等大教育家們,對立德非常重視。他們堅守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立德方面為后世教育者做出了示范,把仁愛守法、敬業(yè)奉獻、明禮誠信、勤儉自強奉為信條。具體而言,他們首先能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師者為師亦為范,他們不僅用仁愛之心和嚴格自律來約束自己,還注重引領學生依此提升道德修養(yǎng)。其次,他們?nèi)缜腥绱瑁嘧烈嗄?。他們沒有坐論道,沒有耳提面命,更沒有滿足于“我講你聽”,而是循循善誘,潤物無聲地引領著學生提升素養(yǎng),影響著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把正確的立德方法傳授給了學生。其三,他們的立德體現(xiàn)于對職業(yè)的忠誠和熱愛,能自覺堅守教育崗位,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躬身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亦如是。教師只有帶頭堅持不懈修身,自覺加強品德修養(yǎng),提升綜合素質(zhì),通過自己的“身教”起到較好的示范效應。首先是較為開闊的視野。作為教師只有具備了開闊的視野,才會有效地提升思維層次,提高品德格調(diào),成為有修養(yǎng)、有智慧的傳道者,自覺秉持“教育應該以美好人生為最高追求”,教會學生在做人、做事、生活方面更多地關注優(yōu)秀、成功與幸福,故而教育教學時能游刃有余,在心態(tài)之調(diào)整、能力之建構、方法之習得等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其次是超人的學識。教師之所以被稱為“智者”,是因為教師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過硬的教學能力,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師者超人的學識能夠給學生增長學習、生活、做人指明正確的方向,盡快使學生啟智開悟。第三是堅持終身學習的習慣。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甚至是指數(shù)級爆發(fā)。教師幾乎每天都面臨著一個嶄新的世界,只有持續(xù)學習,不懈修身,才能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擔當起培育英才之重任,擔當起建設文化強國之大任。
二、要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上狠下功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古人對為師者的功能、作用進行的非常經(jīng)典的概括,也為后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教師傳道,這是教師與學生通過良性互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未知到已知,把學生由“此岸”最終“渡”到“彼岸”的過程,這也是教師的功能與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傳道要把好方向。教師傳道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統(tǒng)領作用,宣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大中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讓學生擁有滿滿的正能量,踴躍投身到筑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教師傳道要搞好愛的滲透。教師要清晰地意識到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教師傳道要強化責任意識。作為教師,要深深地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事業(yè),一種責任,一定要把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為教育的歸宿,用自己的學識、閱歷與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從而增強其價值判斷能力、文化傳承能力、責任擔當意識,促使其健康成長。
授業(yè)是教師安身立命的職責所在。教師授業(yè)要深化實踐的觀點,不能只滿足于學生對具體知識的學習,要啟發(fā)學生“懷天下抱負、做未來主人”的信念,更注重學生對文化思想和科學知識的實踐,注重誘發(fā)學生學用結(jié)合的興趣,注重激發(fā)學生潛能,引而不發(f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盡量避免“量產(chǎn)式”、“標準化”教學。教師授業(yè)要融合國際化視野,要瞄著未來的形勢教現(xiàn)在的學生,要給學生傳授在社會生活乃至于國際交流方面所必須的禮儀、專業(yè)技能、思維技能和溝通技能。教師授業(yè)注重體系化學習。教師要傳授完整的文化體系、知識體系并演示上述體系的來龍去脈,要讓學生懂得,文化知識的積累唯有博聞強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短時期內(nèi)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并使之條理化、模塊化。
解惑要著眼長遠,循循善誘。教育絕不僅僅只發(fā)生在課堂,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細細耕耘,處處都有撥動學生心弦的鑰匙。教師首先解的是學生價值觀之惑。不但要針對學生“外國的月亮圓”、“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價值觀誤區(qū),還要培育學生們“仰望星空”的自覺性,用經(jīng)歲月檢驗后沉淀下來的思想和智慧去解惑,在潛移默化中匡正廣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這是教師肩負的教育使命和社會責任。其次才是解專業(yè)知識之惑,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疑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地分析問題,進而有效地解決問題,通過對學生啟疑釋疑的系統(tǒng)化訓練, 舉一反三,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不走尋常路”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傊?,解惑過程中,教師必須跑在前面,教育必須進入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效果必須是為每名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打好基礎。
三、要在為國樹人上狠下功夫
《管子》中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雙為”教育方針,依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期教師樹人,必須是圍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來培養(yǎng)千千萬萬的追夢者--學生。要樹“有理想信念”之人。理想能夠指引人生正確的方向,信念能夠使人保持堅定不移。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并堅定踐行,使學生自覺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中。古人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中也強調(diào)在“孝”、“弟”、“信”、“愛”之余,再去學“文”。具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尤其是體現(xiàn)在“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上,必須引導每名學生扣好進入社會的第一粒扣子。要樹“術有專攻”的專才。要按照《關于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的“要注重培養(yǎng)支撐終身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要求,在國家建設的具體領域,要培養(yǎng)前沿項目的“探險者”、“帶頭人”,強化超前領域的已有優(yōu)勢,補實并趕超在弱勢項目上后發(fā)態(tài)勢,以人才優(yōu)勢和過硬實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駕護航。要樹“全面發(fā)展”的全才。注重帶動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材、超出課堂、走出學科,注重人文關懷、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順應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發(fā)展趨勢,注重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傳承與弘揚諸方面的培養(yǎng),最終塑造出具有國際一流知識、較高政治思想素質(zhì)、較強專業(yè)技能和健康心理素質(zhì),能夠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作為教育者,我們只有通過加強師德建設,才能順應時代發(fā)展,堅定信念,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詩和遠方”,才能從教育方面有效地深層次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
作者簡介:常淑萍(1978- ),女,河北邯鄲人,本科,中教一級,主要從事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