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現(xiàn)代詩的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性及其閱讀障礙

        2019-05-27 02:55:36汪劍釗
        延河 2019年5期
        關鍵詞:現(xiàn)代詩首詩詩人

        汪劍釗 

        感謝大家今天來聽我的講座。就是這么多年來,我從當初的一名詩歌青年,直到人屆中年的現(xiàn)在,一直還保持著對詩歌的這份熱愛。如果沒有詩歌,我的人生也許會走另外一條道路。因為詩歌的存在,我對于生活始終抱著某種熱情,覺得活著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無論我痛苦的時候,或者高興的時候,都能找到某種表達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那么,之所以選中《現(xiàn)代詩的轉(zhuǎn)型:創(chuàng)造性及其閱讀障礙》這個題目,原因在于,很多人對詩歌,特別是對現(xiàn)代詩,經(jīng)常會抱怨讀不懂,或者覺得沒什么意思,我自己在平時也經(jīng)常被人問及這個問題。它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把自己的思考做一個交流。另外,今天在座的,有幾位是老朋友,特別沒有想到的是葉朗老師會來,這令我有點誠惶誠恐。葉老師是我上大學時候就仰慕的大學者,他的《中國美學史》是一部皇皇巨著,我曾認真地拜讀過,還有其他一些美學文章,都是我經(jīng)常在學習的。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鬃诱f過,“不學詩,無以言。”他的話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詩歌,沒有一點詩性的情懷,可能連話也不一定說得好。就我自己的日常經(jīng)驗,我發(fā)現(xiàn),有詩歌修養(yǎng)的人跟沒詩歌修養(yǎng)的人,他們在跟人的交往、言談上多多少少會出現(xiàn)一些差異。有詩歌修養(yǎng)的人一般比較注意待人接物的方式,特別在說話的措辭上較有分寸,也更能夠給人一種親和力。作家林語堂對詩歌也推崇備至,他曾這樣表述:“我?guī)缀跽J為,假如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于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幸存至今?!痹谒磥?,“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并用一種藝術(shù)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yī)治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痛;詩歌通過享受儉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圣潔的理想?!蔽冶救朔浅UJ可這個看法,我覺得對于中國人來說,詩歌就是幫助人以藝術(shù)的標準來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我在自己的微信有一段作為個性簽名的話,“人可以一行詩都不寫,但不能活得一點詩意都沒有”,我覺得,做人寫不寫詩真的不太重要,但是你必須活得有詩意,讓你的生活充滿一種美好的東西,或者說一種善的東西。

        剛才說到我們的詩歌的傳統(tǒng),據(jù)我自己初步的考證和認識,詩應該早于語言的誕生,或至少是與語言差不多同時誕生的。在《詩經(jīng)》之前,我們的經(jīng)史子集中已能找到一些詩歌的片段。例如大家在PPT上看到的這句話,“候人兮猗”,它就出自《呂氏春秋·秋音初篇》。這句話很短,但是包含了極為重要的一種情感。大禹治水,經(jīng)常不著家,據(jù)說曾經(jīng)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自然讓作為妻子的女嬌等得很心焦,于是她發(fā)出了一聲感嘆“候人兮猗”。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那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句歌詞,“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這句發(fā)自肺腑的感嘆之語一般也被看成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情歌。

        那么由詩歌到詩人,我想說,詩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負有自己的使命的。我理解的這個使命就是,詩人所為就是在人間完成上帝未竟的事業(yè),通過語言之水洗去塵世的污跡,讓人逐步擺脫他(她)的動物性,走向完美的人性。通俗一點說詩就是要人“活得像個人樣”。在此意義上,詩歌就是衡量人性的一種終極性的尺度。詩歌的意義就蘊藏于人性,詩是人性最完美的體現(xiàn)。作為讀者來說,人們也可以通過詩歌看到最美好的人性。我認為,詩人不應該是一個職業(yè),所以詩歌也不可能養(yǎng)家糊口,縱觀詩歌的歷史,迄今為止也沒有哪一個人能夠靠詩歌來養(yǎng)家糊口,包括李白杜甫也沒有,國外的詩人也是同樣如此,很多詩人都是存身于各行各業(yè),并不是靠寫詩來謀求生計。詩不能成為一個職業(yè),而不能用來養(yǎng)家糊口。我覺得這是個好事。在很多人看來,這件事不能養(yǎng)家糊口,可能就沒用,但恰恰就是這種沒用,詩歌這種無用性、無功利,保證了詩歌的高貴品質(zhì)。如果它真成了某種職業(yè),就完全可能被一種功利性所綁縛,其精神的層面自然就會降低一些,其實詩歌的無功利是要服務于人類的最大功利,是人類文明最彌足珍貴的結(jié)晶。

        詩歌的意義是這樣,那么人們通常還會追問“什么是詩歌”?對此我也做了一點功課,包括查了一些辭典,它們都對詩歌做了一定的解釋,比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就說,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發(fā)抒情感?!薄掇o源》的答案是“有韻律可歌詠的一種文體。”由此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辭典里面的詩歌定義多少有點干巴巴,人們讀了這樣的定義實際對“詩歌是什么”還是不知道。因為你說它是一種體裁也好,或者說有韻律的文體也好,我同樣可以指出,有韻律的,有節(jié)奏的東西,未必就一定是詩歌;有情感的,可能成為詩,但不見得一定是詩歌。與辭典所界定的不一樣,也有一些詩人對詩作出了界定。像外國詩人,比如華茲華斯,他就認為,“詩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則說:“詩之不同于其他種形式的作品,并不在于格律;凡不能感動我們的熱情或想象力的,就不是詩。有一個特點是所有真正的詩人所共有的,就是他們寫詩是出于內(nèi)在的本質(zhì),不是由任何外界的東西所引起的?!?/p>

        還有一個日本當代詩人高橋睦郎,這個人也來過咱們北京大學,北大中國詩歌研究院曾為他的一本中譯詩集的出版舉行過研討會。我最早是在2011年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與他相識的。他有一個關于詩歌的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我不知詩歌是什么,所以我寫詩。聽起來有點故弄玄虛,其實他是把詩歌看作人生探索的一種形式,一種對意義的求索手段。人生存在很多未知的東西,我并不知道,所以我要去探索??茖W家用他的專業(yè)知識、悟性去探求這個世界上很多的未知。對詩人來說,他的探索則借助最習慣使用的一個工具——那就是語言。詩人以文字分行的形式來摸索和追求。

        由此來看,詩人跟詞典對詩的理解完全不一樣,詞典多半顯得中規(guī)中矩,而詩人們的表述則天馬行空。中國也有很多詩人給出了不同的說法,戴望舒給出的定義:“詩是由真實經(jīng)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倍喽嗾f“詩就是無中生有”,韓東則強調(diào)“詩到語言為止”。他們非常看重詩與語言的關系,除了語言之外,詩根本就不存在。

        前兩天,貴州成立了一個貴州省詩歌協(xié)會,正好有一個詩友讓我寫兩句話祝賀一下。我想了一下,覺得光應景式地說什么祝賀協(xié)會成立,好像太平淡了一點。后來我想到了一句話,它似乎代表了我對詩歌的看法,“語言是上帝給我們的一種天賜,詩就是人類對語言的一種感恩”。我們?nèi)祟?,包括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部分動物,都有各自的語言,這種語言的能力應該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一種恩賜,一種來自天堂的賜予。作為人類的我們寫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覺得就是對語言的一種感恩,表達一種感激之情,在運用語言這種禮物的同時用語言來表示一種回饋。關于詩歌,當然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持有一種負面的評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很功利,只講日常生活,講物質(zhì),詩歌并不被需要。殊不知,這實際已涉及了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詩歌智慧的轉(zhuǎn)型。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詩歌的烏鴉時代》,后來被收到一本文集里面,那本書的書名就叫《詩歌的烏鴉時代》。這也是我對于現(xiàn)代詩歌的一個判斷。在那篇文章中,我是這么說的,“現(xiàn)代詩是反映現(xiàn)代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鏡子?;蛟S,說它是一面魔鏡更為恰切,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映現(xiàn)著世界的真相。如果說浪漫主義是詩歌的夜鶯時代,那么自十九世紀后期濫觴的現(xiàn)代主義以降,便是詩歌的烏鴉時代。置身在一個詩性缺乏的時代,或許最需要的就是詩歌的出現(xiàn)和存在,這正如在荒漠中最需要的是水和綠色一樣。詩歌的智慧在當代出現(xiàn)了轉(zhuǎn)型,它已不再僅僅以分行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滲透于小說、電影、電視、建筑、時裝設計等各種藝術(shù)門類中,有時甚至還以廣告詞的面貌出現(xiàn)?!爆F(xiàn)在,我們姑且承認這個時代的詩性也許有點缺乏,有點兒不足。即便真是這樣,詩歌并非不被需要,而恰恰是最需要的東西。詩歌有的時候仍然以分行的方式出現(xiàn),但更多時候以另外的面貌呈現(xiàn),今天在座的不少年輕朋友都是學藝術(shù)的,我們藝術(shù)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你們可能在學習自己專業(yè)的時候,可能也會有一種體會。那些詩性的想象,或者某種原本屬于詩歌的表達方式被挪用到繪畫和舞蹈中來了,加深了你們對于建筑的理解,對于電影、電視的理解。

        一個繞不開的重要的話題,就是很多現(xiàn)代詩為什么不好讀懂?我也經(jīng)常被人問到這個問題。這里,我在PPT上梳理了一下,大概主要有這幾個原因:1.現(xiàn)代詩的教育嚴重滯后,包括審美習慣、藝術(shù)觀念等問題;2.詩歌藝術(shù)的表達方式難度增加,詩人的藝術(shù)手法愈來愈豐富多元;3.社會的物質(zhì)化、功利化、娛樂化導致的后果;4.伴隨人們將現(xiàn)代化理解為城市化的失誤和技術(shù)文明與人文精神的錯位;5.生活的復雜化帶來了當代社會人與人關系的隔閡。

        先說第一點。在我看來,現(xiàn)代詩的教育在當代是相當滯后的。前幾年,我做過一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小學課文里詩歌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而在比較小的詩歌比重里,現(xiàn)代詩的比重又更小。通常,一個學期的語文教材里不會超過十首詩歌作品,在這不到十首的作品中,現(xiàn)代詩大概只能占兩三首。問題還在于,有時候,占了這兩三首篇幅的現(xiàn)代詩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詩,這也是讓我有時候想想都會感到很沮喪的一個事情。當然,現(xiàn)代詩的讀不懂,還有后面二三四五等理由,包括人們對現(xiàn)代化極為偏頗的理解,也是非常致命的?,F(xiàn)代化被理解為一種純粹的科技化和城鎮(zhèn)化?,F(xiàn)在,也有人提出來一些生態(tài)性的意見,認為現(xiàn)代化并不等同于城鎮(zhèn)化,它更可能是一個擁有現(xiàn)代設施的鄉(xiāng)村,可能是一種更具備詩性的生活狀態(tài),也在實際上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理想。還有,現(xiàn)代生活的復雜化導致了人跟人之間在交往上的隔閡,我相信大家也有所體會,尤其是年長一點的朋友大概體會要更深。在我的童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會更融洽一些,我甚至還有那樣的記憶,隔壁鄰居家某日做了一點好吃的,就會相互分享。不知道這種情況在目前的鄉(xiāng)村是否還存在,但是在城市,這種情況是越來越罕見了。你可能在某棟單元樓里面住了幾年,甚至十幾年,但你的隔壁住戶姓什么、干什么,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對此,我并不想做倫理上的判斷,界定它們是好是壞。實際上,大概也是各有利弊。最起碼從個人隱私的保護來說,這種隔閡還是有好處的,不過人際溝通上肯定是造成了障礙。像以前的那種交往方式,溝通可能會好一些,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個人的隱私很容易被侵犯,你們家干什么,發(fā)生了什么,不需要故意傳播,鄰居可能就全部都知道。所以它們并不存在孰好孰壞。

        就詩歌與時代而言,我不太愿意承認詩歌是一種再現(xiàn)或者反映的觀點,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種對社會的表現(xiàn),或者如我曾經(jīng)說過的,一個靈敏的感應器。從某種意義上說,詩就是應社會、時代而生的一種感應器。時代、社會發(fā)生了什么,在詩歌里面會被有所感應,有所回饋。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越來越復雜,詩歌自然就相應地作出了自己的感應,它自然也可能會有復雜的表現(xiàn)。這種復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了障礙。

        回到詩歌教育的問題上,我給大家看一些實例,可能年輕的朋友還很難體會。像上面PPT上的文字,你們大概都不會有特別的感觸。但是跟我年齡差不多的人,就有記憶猶新的感覺。這是我小學一年級的課文,第一課“毛主席萬歲”,第二課“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上到第三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至于第四、第五課,也不管你家的父母到底是干什么的,反正你爸爸是工人,為革命做工,媽媽是農(nóng)民,為革命種田。我們當初在那個時代學習的就是這樣的課文。在當時的背景下,語文本身的學習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正確,有種語文課變成了第二門政治課的感覺。當然,這種情況在后來有所改變,但這種改變其實并不徹底,還是留有尾巴的,它不僅傷害了語文教育,實際也傷害了政治。

        大家都知道,寫詩,作者的語言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那么,培養(yǎng)當初的現(xiàn)代詩的那片土壤又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來看下面一首詩,這是1958年登在《人民日報》一首題為《一對糞筐,送給女兒作嫁妝》的詩,后來被選到《紅旗歌謠》這個選本中。當時的《紅旗歌謠》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詩歌年選和排行榜:“過去陪送衣柜洋箱;/今天陪送一對糞筐。/千車肥、萬擔糧,/啊!一對糞筐/這是我陪送你的新的嫁妝?!蹦敲匆簿褪钦f,這樣一首詩它在那個時候是被看作典范性的詩歌來傳播的,由此可見五十年代以來,我們現(xiàn)代詩的基礎還是相當薄弱的。與此相似的還有那樣的詩:“黨是親娘俺是孩,/一頭扎進娘的懷;/咕咚咕咚喝娘奶/誰拉俺也不起來?!爆F(xiàn)在看來,人們會覺得這些詩很好笑,怎么能這么寫,這不是順口溜、打油詩嗎?而且,語言還這么粗鄙、俚俗。但當時,人們真將那樣的分行文字看作典范性的作品。

        這是我提到的五十年代的兩首詩。那么,目前的境況是不是好了一點呢?應該比以前好一些,但也是相對而言的?,F(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首詩是我女兒語文課本上的一首所謂的詩。我女兒是北大附小畢業(yè)的,她上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聽她在那里不斷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這兒是一座村莊,/生活,多少年來一個模樣。/貧窮落后困擾著人們,/現(xiàn)代文明是那樣遙遠、渺?!?/p>

        全詩有三十多行,當時,我眼睜睜地看著女兒在背誦它,感到非常無奈。說句實話,它作為一篇散文來講,恐怕都不能算好的散文。但是,我們的語文課本的編者居然將它當成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詩讓孩子學習。試想她要背下來是多困難的事,我又不敢讓她不背,如果不背,她就可能挨訓,考試可能不及格?,F(xiàn)在,大家看我描紅的地方念一下:“他們開著卡車,運送水泥、鋼材,/提著皮包,和外商談判辦廠。/伴著燈光,學習雜交水稻的知識,/和著樂曲,翩翩起舞放聲歌唱。”大家聽“和外商談判辦廠”這句話,從你們播音的角度來說,這是十分拗口的一句話,就這么“angang”的挨著一起,什么“伴著燈光,學習雜交水稻的知識,和著樂曲,翩翩起舞放聲歌唱”,從音韻上來講,即便是寫散文也是犯忌諱的。

        那么,把這首所謂的詩選入課本并讓學生死記硬背,原因究竟是什么?因為,這是一首當時形勢下代表主流的正確的詩,詩中的村莊指的就是深圳,我不知道這個作者是誰,課文也沒標注,估計也是供職于某個宣傳部門的人。這首詩從政治上來講,當然絕對正確。但是,編者似乎忘掉了詩歌不是政治,詩人筆下的政治,與政治家口中的政治是不一樣的,政治家可以直接論述或者用演說來直接表達。但詩人的政治傾向,對政治的理解,必須由詩的方式來體現(xiàn)。這個作者實際上忽視了這一點,他在圖解政治,致力于以分行的形式來作政治的宣傳,而且在使用語言時,也缺乏應有的提煉,比如“和外商談判辦廠”,平常當然可以這么說話的,但那不是詩的語言,他就這么把它放在了詩歌里面,以為政治正確,詩歌也就正確了。其實,你沒有按照詩性規(guī)律構(gòu)建一首詩,表達不當,從詩歌的角度來說就未必是正確的。詩歌有自己的一套語法,自己的一套詞匯表。剛才,我說到一本語文書中一個學期下來就那么兩三首現(xiàn)代詩,但像《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那樣的作品就可能就占了一大塊,它們甚至根本不能算詩歌。詩歌必須要有自己的形式,那種特有的詩性的形式。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段文字,《雨后天》:“我愛這雨后天,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風吹:吹遠了香草,落葉,吹遠了一縷云,象煙——象煙。”有的人可能知道這是誰的文章,有的人大概不知道。其實,她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作家:林徽因。剛才,我故意將它用散文的方式排列了,實際上這是林徽因的一首詩,接下來,我們用分行的方式再念一遍:“我愛這雨后天,/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風吹:/吹遠了香草,落葉/吹遠了一縷云,象煙——/象煙?!贝蠹矣袥]有發(fā)現(xiàn),我在念這兩段的時候,使用的語速和節(jié)奏實際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它的形式給我們在閱讀上的一種提示,產(chǎn)生先入之見。你的感受會隨著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意念的接受方式也就不一樣。當文字以散文的方式出現(xiàn)的時候,你誦讀的時候就會用散文的方式來讀。而當它分行以后,你自覺不自覺地就會用一種詩的方式來要求和接受。詩歌是非常講究形式美的一種文學體裁,現(xiàn)代詩盡管不再像舊體詩詞那樣講究押韻和平仄,但還是很講究一種內(nèi)在的音樂性,尤其是節(jié)奏。我們前面讀到的《這兒,原來是一座村莊》就沒有什么節(jié)奏,但是像林徽因的《雨后天》還是有它的節(jié)奏感。另外,分行也還是很重要,正是因為分了行,我剛才就會按照詩的語速來誦讀。

        形式很重要,但是,有了詩歌的外形是不是就肯定是詩了呢?這也是值得討論的。再看這一段文字,《淡水在減少》:“淡水在減少,/浪費可不好。/如果不節(jié)約,/后果可不小?!彼谠姼枭系男问绞蔷邆淞?,但讀起來好像仍然感覺不出太多的詩意,“少,好,小”全部押韻。為什么還是感受不到詩的味道?在我看來,它缺少兩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情感和想象空間。因為,你讀了以后,只知道這是節(jié)約用水的一個宣傳標語,除此不會讓你產(chǎn)生更多的想象,情感的東西也體現(xiàn)不出來。

        我們再看一首作品《水龍頭》:“衣衫襤縷的女孩,/是誰讓你這么憂傷?/你的眼淚為什么,/止不住地流淌?”從表達的主題來說,它們是相似的,都是提醒人們要節(jié)約用水,但是后者運用了形象的方式,把水龍頭擬人化為一個女孩,并且還模擬了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對話。它針對的就是生活中人們不隨手關閉水龍頭,任其嘩嘩流淌的嚴重浪費現(xiàn)象。但是,這首詩里面有情感,而且有可以讓你產(chǎn)生想象的那個東西。我們再來看兩句話,剛才我說過,在現(xiàn)代社會,詩歌智慧有所轉(zhuǎn)型,在廣告詞里也有了詩的表達,比方像這句話“平時注入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就是太平洋保險公司做的一個廣告,它讀起來還頗具詩意,為什么?因為它給了你想象的空間。被它提醒,你就會想到,如果你持續(xù)不斷地向內(nèi)注入水滴似的保險金,一旦發(fā)生困難的時候,也就可以擁有就像海洋般的水域。還有這句話,“不要讓我們的眼淚成為大地上的最后一滴水?!边@個實際上跟前面提及的節(jié)約用水是同樣的主題,也同樣有著政治上的正確,但它在情感的喚起和想象空間的提供上,運用的是詩的語言??偠灾?,詩歌有它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規(guī)律,詩人通過對詞的精心選擇,可以給你提供美的享受和真的啟迪。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首詩,也很有意思。前一段時間,它好像在網(wǎng)上被熱炒了一下,《對白云的贊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別白特白/極其白/賊白/簡直白死了/啊——”關于它,人們曾有過很大的爭議,有的人認為,這根本不是詩,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反詩的詩,是對濫抒情、偽崇高詩的調(diào)侃。那么,我們今天可以討論一下,如果真的是調(diào)侃,作者烏青到底調(diào)侃了什么?我們看到,這首詩用了數(shù)個“很”“十分”“非?!?,甚至把“賊”都放到了詩中。但讀完以后,讀者會發(fā)現(xiàn),對白云還是沒有什么了解,除了說它白以外,再沒有什么是感性的體會。詩歌不是靠形容詞堆起來的寫作,它是靠細節(jié),靠形象來完成其的。那么,應該怎樣來表達對白云的贊美呢?我在網(wǎng)上也搜索了一下,發(fā)現(xiàn)鄭愁予的《港夜》一詩對于云的表達,就很不錯,他說“遠處的錨響如斷續(xù)的鐘聲/云像小魚浮進那柔動的圓渾”這樣的表達比前面烏青那首詩,至少就可感性上應該更強,他使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云像小魚,而且浮進柔動的圓渾,把人的某種形態(tài)賦予到了云的身上,這里的“圓渾”應該是指的天空,“柔動”則將云的輕盈襯托了出來。如此,云跟天空就成了讓你可感可觸的東西。

        最近,我的朋友田原正好翻譯了一本金子美玲的詩全集,這是一個日本的女詩人,這個女詩人命運比較悲慘,二十多歲就去世了,但留下了很多富有想象的詩歌。某種意義上,她有點像是日本的顧城,她的詩在口吻上就像小孩子說的話,當然這種所謂的小孩子的話,也是屬于經(jīng)過精心的設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的咿呀學語。例如,在一首詩中,她這樣說:“我想變成/一朵云。/又松又軟/飄在藍天里/從這頭到那頭/看夠了風景,/晚上就跟月亮/捉迷藏。/玩膩了/就變成雨。/跟雷公/結(jié)個伴,/一起跳到/人家的池塘里去?!憋@然,金子美玲的“云”寫得很俏皮、很生動。這樣的“云”是可以催發(fā)想象力的。詩歌并沒有用什么形容詞,那些“很”“非?!薄笆帧?,而且里面也沒有“啊”。作為一個有很多年寫作經(jīng)歷的詩歌愛好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我覺得寫詩盡量少用“啊”。情感不夠“啊”來湊,這是很忌諱的事情,詩歌不是“啊”“啊”。你自以為用幾個“啊”就打動了人,實際上旁人聽了非常別扭、厭嫌。除非非常有必要,偶爾可使用一下。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寫詩切忌使用“啊”。這里,金子美玲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用細節(jié),用想象,云就好像自己的玩伴,一會兒在跟月亮捉迷藏,一會兒又變成雨了,一會兒去跟雷公結(jié)伴蹦跳起來。這樣的詩讀起來很舒服,而且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一個詩的世界。詩歌要通過細節(jié)來呈現(xiàn),就像英國詩人布萊克在《天真的預示》中說的那樣:“一粒沙中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本褪且ㄟ^具體的東西來說明、呈現(xiàn)或暗示那些抽象的東西。如果不知道這一點,以抽象來論說抽象,最后可能變得更抽象,詩意當然也就不可能被呈現(xiàn)出來了。

        另外,詩歌是有難度的,它又是簡單的。法國詩人瓦雷里就認為:“一首詩應該是智識的節(jié)日?!钡硪晃环▏娙瞬祭諙|卻說“一首詩應該是智識的崩潰”。這怎么理解呢?瓦雷里所強調(diào)的是以多種途徑來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智力,有助于詩歌的寫作,一個高智商、知識淵博的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透徹的、洞明的,這可以讓他更精準地找到意欲表達的詞匯。那么,布勒東的提醒又是什么意思?寫詩不是有知識就可以了,不是純粹依靠智力。知識、智力可能讓你比較容易地進入詩歌的門檻,但最后成就一首詩的,不完全是知識或者智力,它還有你的情感、悟性和你的綜合能力,特別是你的語言掌控力。語言能力非常重要,它關系到你能否很好地體現(xiàn)或者呈現(xiàn)你的知識和智力。

        接下來,我想再說引發(fā)閱讀障礙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審美觀念的轉(zhuǎn)型。正是審美觀念出現(xiàn)了變化,引發(fā)了詩歌在表達方式、語言、結(jié)構(gòu)等等的轉(zhuǎn)變,使得原來的閱讀習慣不能適應。

        我們讀一首波德萊爾的詩《美神頌》。波德萊爾為什么會被看作歐美現(xiàn)代詩的第一人?這跟他對詩歌寫作觀念的調(diào)整有關系。在他之前,法國流行的是浪漫主義的詩歌,詩人和公眾都認為詩歌應該是和諧的、美的、善的,來自天堂的。但是波德萊爾以驚世駭俗的口吻告訴我們,詩歌不見得是美的,它可能來自一個丑的世界,是在惡中間綻放的鮮花,而我們以往所認識的那位來自天堂的美神,也可能來自地獄。波德萊爾的《美神頌》就表達了這么一個觀念,繆斯可能來自地獄,她可能是撒旦派來的,不是天使送來的。這是現(xiàn)代詩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為什么我們讀現(xiàn)代詩時會感到有的詩跟我們通常讀的那些詩不一樣,不同于拜倫、雪萊、普希金的作品,這是因為它們更真實地體現(xiàn)了我們的生活和現(xiàn)實?,F(xiàn)代社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有很多丑陋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詩人堪稱人類的代言者,他需要揭露世界的真相,告訴人們污穢的現(xiàn)實。大家都知道羅丹創(chuàng)作了一尊著名的雕塑,就是《美麗的歐米哀爾》。它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非常丑陋,一個干癟的老女人,頭低垂著,全身的皮膚皺巴巴的,乳房沒有一點脂肪,只剩了一張皮,耷拉著,但是它具有一種震撼性的力量,時間和生活給這位女性劃下了深刻的印記,她的身世、經(jīng)歷引發(fā)了觀者的同情和悲憫心。從某種意義上,波德萊爾和羅丹做的是同樣的工作,他們都調(diào)整了人們對美的理解或者對詩的認識。作為呼應,蘭波的一首詩《另一種形式的維納斯》也對美做了一個新的詮釋。通常,我們知道的維納斯就是一個美的化身,美眸明麗,體態(tài)豐滿,身材勻稱,特別是米洛島上的維納斯,更是每一個對美術(shù)有所接觸的人都會知道的形象,但是蘭波的維納斯是什么的形象呢:“一個抹著厚厚發(fā)蠟的棕發(fā)女人頭/緩慢愚鈍地從浴缸中浮出”。

        根據(jù)神話傳說,維納斯是從蓮花一般的海浪中間緩緩浮現(xiàn)的,但蘭波的維納斯卻從骯臟的浴缸中浮出,這真是一個顛覆性的想象。我們看看他下面的描述:“仿佛從生銹的綠棺材中顯露,/帶著修修補補糟糕的痕跡;/然后是灰色肥厚的脖子,寬大的肩胛突出;/粗短的背一伸一縮,一起一伏;/然后是肥胖的腰,如同飄飛起來,/皮下脂肪有如層層扁平的薄片散開。//脊柱微紅,一切散發(fā)出一股/可怕的怪味:人們發(fā)現(xiàn)/她的獨特之處需要用放大鏡來細看……/腰間刻著兩個詞:克拉拉和維納斯/——整個身體的扭動與美麗肥臀的舒展,都源于肛門潰爛?!眱H就這首詩,蘭波就可以被看作波德萊爾一個忠實的學生。它完全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粗魯?shù)拿胺浮jP于現(xiàn)代美學,有人提出,它是有一種從審美轉(zhuǎn)向?qū)彸蟮淖兏?。其實,現(xiàn)代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對美的審視進入了靈魂的深處,拷問著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誠實。

        所以,我們經(jīng)常遭遇對現(xiàn)代詩歌“懂與不懂”的問題,我再重申一下,實際上,詩歌的目的并不是讓人懂,懂不懂根本不是問題。詩歌的語言不是新聞語言,新聞當然必須讓人懂,它的語言應該是淺顯明確的,讓人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詩歌有的時候恰恰故意要人不易懂,目的是什么,實際就是要拉長理解的長度,增加享受美的時間,而不是一下子就讓你接受,隨即便煙消云散。詩的目的就是讓人感和悟,懂不是終極的追求。這就是說,詩的公式不是一等于一,而是讓你明白,一有可能是三,換句話說,讓你在一中間感受到三,就像兩個人的結(jié)合,1+1出來一個3,甚至還有第三個、第四個,舉一反三是它的目標,而絕不是一對一。如此,包括像波德萊爾這樣的詩人,他們有的時候會提出一些極端的想法,認為詩歌不需要理解,說什么“不被理解這是我的光榮”,我通過我的寫作,走到了常人理解之上。意大利詩人蒙塔萊也說,如果詩歌創(chuàng)作的難題在于如何讓人理解,那么就沒有人會寫詩了。這些看法實際也呼應了高橋睦郎的那句話,“我不知道什么是詩,所以我寫詩”。所以,艾略特主張,詩歌寫作就是“扭斷語法的脖子”。

        很多讀者經(jīng)常流連于詩歌的懂不懂,好像詩歌有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今天,我想說,詩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恰恰相反,它可能有多個答案。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自己的感受力,作出不同的理解,同一首詩在不同的讀者那里會作出不同的解釋。西方有一句諺語:“一千個觀眾可能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則諺語還有下半句,“但是不能把哈姆雷特理解為李爾王”。這后半句告訴我們,闡述也是有限度的,你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但必須在哈姆雷特的范圍里,超出這個限度,莎士比亞就會來找你算賬了。

        那么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由于生活方式、內(nèi)容的變化,所導致的詩歌所產(chǎn)生的變化,也會造成閱讀障礙。

        大家可能都讀過杜甫的《春望》中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钡欠诺浇裉煸龠@樣寫,別人就覺得太不真實了。一封家書哪需要三個月?拿起手機,打開視頻,雙方馬上就能看見,就可以對上話。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首歌詞《愛已關機,情已欠費》。在手機出現(xiàn)之前,我相信,沒有人會這么寫,但是生活現(xiàn)實給了我們詞作者,也可以看作一位詩人,以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這是因為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關機和欠費的情況,他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聯(lián)想和加工,將情感疊加到手機這一原本漠然的存在上,寫出了某種意味。今天,人們已經(jīng)坐在高鐵上,這個時候,你要再去歌頌牛車、馬車上的愛情,似乎就有點脫離現(xiàn)實,而且也確實矯情了一點。比如,這是普希金的名詩《愛我過您》:“我愛過您:或許,這愛情的火焰/尚未在我的心中完全熄滅;/但是,別讓它再擾亂你的內(nèi)心,/我不想觸動您一絲一毫的憂傷。/我曾經(jīng)默默地愛您,絕望地愛您,/時而為羞怯所苦,時而為嫉妒所傷;/我愛過您,愛得那么真摯,那么溫存,/上帝保佑,但愿別人也能這樣愛您……”這是普希金的一首失戀詩。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顯得非常崇高,即便是失戀了,也絕不尋死覓活,打打殺殺的,仍然祝福對方,仍然把愛埋在內(nèi)心深處,希望她最終可以得到像自己對她所付出的那樣真摯的情感。但是二十世紀的詩人就不一樣了,像布羅茨基,普希金的一個同胞,也寫過一首詩叫《我愛過您》:“我愛過您。這愛情(或許/不過是痛苦)還在蛀蝕我的腦髓。/一切都見鬼似的飛散成碎片。/我試圖射擊,但動武畢竟/太麻煩。而且,有兩個太陽穴:/究竟對準哪一個?糟糕的并非手發(fā)抖,/而是心猶疑。見鬼!/一切皆非人!/我愛您,如此強烈,如此絕望,/愿上帝保佑別人也如此,——但上帝不會!”讀了這首詩,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主題,在不同的詩人,不同時代的詩人的表達上,是不一樣的。普希金寫失戀詩,他詩中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極為崇高的人格,這種人格在總體上還是比較和諧的。布羅茨基是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人,他處理這個主題明顯不一樣。在詩中,抒情主人公也想表現(xiàn)得崇高一下,但他做不到。他想表達一下自己因為失戀而痛不欲生,為此選擇吞槍自殺,但是實際上并不愿意自殺,于是他就給自己尋找拖延的理由,有兩個太陽穴呢,手槍到底對著哪一個呢,從左邊打進去還是右邊打進去,發(fā)抖的手說出了他的懦弱。接下來,他還自述,要像普希金的抒情主人公那樣表達,希望別人也愛你,求上帝保佑。眾所周知,二十世紀初,當尼采說出“上帝死了”的時候,他指的實際是人類信仰的坍塌。沒有上帝,人無所依憑,沒有支撐點,也喪失愛的能力。因此,人們的自私本性就暴露無遺,做不到那么崇高,做不到那么大度,當他說上帝不在的時候,實際袒露的是他內(nèi)心的不甘和不愿。

        我們再看法國詩人艾呂雅的《戀人》:“她站在我的眼瞼上/而她的頭發(fā)披拂在我的頭發(fā)中間/她有我手掌的形狀/她有我眸子的顏色/她被我的影子所吞沒/仿佛一塊寶石在天上”。這是一首愛情詩,似乎有點費解。我想問一下大家,詩人為什么說她有我手掌的形狀,她有我眸子的顏色,她被我的影子所吞沒?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其實謎底一揭開大家就知道,其實很簡單。估計在座的大部分同學應該都談過戀愛,談過戀愛了,也就會有經(jīng)驗。在戀愛中,你們可能有過擁抱,有過默默對視。那么,我擁抱過你了,手掌的形狀就留在你身上了,我們對視過了,雙方的眸子里可能就有倒映對方的顏色了,而一位小鳥依人的女孩,被高大的男朋友摟在懷里,就有點像被影子所吞沒。這樣的詩歌,如果只是粗粗一讀,或者你缺乏閱讀經(jīng)驗,一開始可能不明白所以,但是當你接觸了比較多的現(xiàn)代詩以后,你很快就能進入,大體知道詩人表達的是什么。在我看來,詩歌跟我們學語言也相似,大家都有學過英語或者其他語言的體會,當你連二十六字母都不認識的時候,給你一篇英文,肯定看不懂,但是當你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不僅知道了二十六個字母,而且還掌握了數(shù)百、上千的單詞,這時你就有能力讀一段短文了,而當你繼續(xù)努力,對英語愈來愈熟悉,你就可以順利地閱讀英語的小說,即便是英語詩歌,讀起來也不會太費勁。接受現(xiàn)代詩也是一樣,人們?yōu)槭裁从X得現(xiàn)代詩有點隔,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平常閱讀太少了。如果閱讀多了,其實現(xiàn)代詩就根本不會存在讀不懂的問題。這就像人和人的接觸,比如說我們第一次見面挺陌生的,隨著交往多了,吃了幾次飯,有過幾次談話,有過共同出行的經(jīng)歷,慢慢就會熟悉起來,相互成為朋友。當然,也可能成為敵人,因為你了解了對方的許多劣根性。其實詩也好,語言也好,人際交往也好,都是這樣,需要一個時間投入。現(xiàn)在,很多讀者基本沒讀過什么現(xiàn)代詩,或者是只讀過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品,或者偶然接觸的,還不是什么好的現(xiàn)代詩,他自然就感受不到,進不去。其實你要了解了解,熟悉一下,現(xiàn)代詩就離你很近,很容易進去。

        另外,現(xiàn)代詩也講究意象的新奇,唾棄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美國詩人賽克斯頓說過,“意象是詩的心臟?!饼嫷乱舱J為:“意象不是觀點,而是放亮的一個節(jié)或一個團,它是我能夠而且可能必須稱之為漩渦的東西,通過它,思想不斷地涌進涌出。”“至于審美意象,我所指的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形象顯現(xiàn)。在這種形象的顯現(xiàn)里面,可以使人想起許多思想,然而,又沒有任何明確的思想或概念,與之完全相適應。因此,語言就永遠找不到恰當?shù)脑~來表達?!蔽覀冊倏纯匆皇滓庀笈傻脑姡@是艾米·羅厄爾的《中年》:“像黑色的冰/被一個無知的溜冰者/用不可辨認的圖案劃遍——/那就是我的心的黯淡表面”。閱讀這首詩,在座的同學可能體會沒那么深,但是年長的人可能從中領會得更多一些,也會引起更多的共鳴。當然,同學們大概也有體會,特別是跟你們的童年時代比,少年時代比,生活已經(jīng)給了你們很多的體驗。比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受挫,考試的失敗,或者說日常生活中朋友的背叛,設定目標的落空,等等都給你們留下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過這些,你也會覺得,人生就像一個溜冰場,被一把把冰刀劃過,留下很多不可辨認的痕跡,生活的冰刀已在你的身上劃出很多傷口。艾米·羅厄爾這首詩標題是中年,但詩中沒有一句話提及中年,也沒有什么時間、年華的敘述,僅刻畫了一個黯淡的冰面,卻把經(jīng)歷了滄桑人生的心情,以短短四行句子呈現(xiàn)了出來,給人無窮的聯(lián)想和回味,這就是意象的魅力。

        我想用白居易的一首詞《花非花》說明另一個問題。我經(jīng)常拿這首詞做一個例子來回敬那些攻擊現(xiàn)代詩難懂因而缺乏詩味的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喜歡舊體詩詞的人,他聲稱現(xiàn)代詩讀不懂,而舊體詩詞則明白易懂。今天,我想說未必,你說舊體詩詞好懂,因為你的理解水平只是停留在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上。就拿白居易的這首詞來評說吧,白居易,據(jù)說是公認的好懂的詩人,他的作品“老嫗能解”。但是,這首《花非花》恐怕就不是那么好懂: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文字很淺顯,對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大概就沒生字了。但是,你說它究竟表達了什么呢?到底在講什么呢?我查閱過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對這首詩的解讀簡直是五花八門,有的說可能表達某種理想,對未來的憧憬,有的說是表達愛情的不可捉摸,有的說這是一個夢,還有人的解讀更不可思議,說白居易寫的是一個妓女,呵呵!如果你把這些東西代入進去,似乎也解釋得通。而且,白居易盡管是一名出色的詩人,他也有生活不檢點的地方。在古代,讀書人跟青樓之間也有很多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又涉及了另外一個話題,就此打住。就這么一首詩,讀者獲取的答案就很不同,并沒有什么標準的答案。所謂意象,就是象里面蘊含了多重的意思、意愿。

        現(xiàn)代詩還是一種簡約的藝術(shù),在簡約中指向繁復的意味。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龐德的那首《地鐵車站》,今天我不多作介紹了,全詩就兩行。據(jù)說他最早寫了三十行,后來修改壓縮到了十五行,最后的定稿只有兩行,但其分量堪比一首長篇敘事詩。我們再看現(xiàn)代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覺得,實際上,這首詩也是可以壓縮,可以修改的。全詩共二十八行,大家可能在課本上都學過。后面的十六行,基本是在說明和延伸前面的意思,所以我覺得它是可以精簡的。為此,我做了一下嘗試,把它刪改成了十二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p>

        大家讀一下,是不是覺得精簡版的更有詩味一些?總體來看,這首詩的文字也顯得啰嗦,那種說明真的非常多余,絕大部分人恐怕也記不住這些句子。而這首詩讓真正人們記住的也僅有四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為一名老詩人,臧克家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費盡心力地在說明。其實詩最忌諱說明,作者給出思考、領會的線索就可以了,說明的事情,讀者自己會補足。好詩人要相信讀者的智力。

        現(xiàn)代詩的轉(zhuǎn)型,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我們看里爾克的詩《挖去我的眼睛》:“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見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聽見你;/沒有腳,我能夠走到你身旁,/沒有嘴,我還是能祈求你。/折斷我的雙臂,我仍將擁抱你——”在現(xiàn)實中,沒有眼睛,人自然就看不見了,沒有耳朵,他也聽不見了。但是,詩卻突破了這種囿限,超越了現(xiàn)實中的限制。詩人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精神現(xiàn)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現(xiàn)實成為超現(xiàn)實。這就給出了很強的情感震撼力。盡管失去了雙腳,我依然能夠走到你身旁,沒有了嘴唇,我仍然可以向你表白,雙臂被折斷,還可以給你熱烈的擁抱。這樣的表達會刺激你鈍化的想象力,讓你的情感得到新的升華。

        另外,詩人還要有一個超常的能力,就是讓現(xiàn)實和生活中間比較遙遠的東西親近起來,甚至獲得某種同一性。下面,我讀一首俄語詩:

        Когда умирает птица,

        в ней плачет усталая пуля,

        которая так хотела

        всего лишь летать,как птица.

        我們大部分同學們可能沒聽過俄語,試著聽一下。這首詩的中譯文是這樣子的:

        鳥兒死去的時候,

        疲倦的子彈在它身上哭泣,

        這子彈全部的期望

        也不過是飛翔,正如那鳥兒。

        這首詩很短,但內(nèi)涵很深,包含很多的哲理,甚至被稱為生命的辯證法的東西。大家都知道,在現(xiàn)實中,鳥跟子彈是對立的關系,但是詩人就穿越了這種對立,看到了現(xiàn)象背后的統(tǒng)一,這就是作者日丹諾夫高明的地方。他告訴人們,可恨的子彈也有過飛翔的愿望,跟鳥兒擁有同一個理想,命運讓它們同歸于盡了。詩歌可以做多種解讀,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一種對人道主義的、人性的平等或者生物的平等的訴求,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首具有生態(tài)意識的作品,呼吁人們與小鳥之間的和諧共存,等等。所以,這樣超常的思維,在普通人的意識之外,人們一般想不到鳥跟子彈有什么親密的關系,一顆子彈射過去,就把鳥打死了,它們是對立的。子彈就是惡的存在,更不可能哭泣,但是詩人就有能力看到堅硬后面的眼淚,在對立之外找到鳥與子彈的秘密聯(lián)系。

        另外,現(xiàn)代詩還是一種日常期待之外的意外。它在人意料之外,其表達又在情理之中。這里,也有一位俄國詩人庫普里揚諾夫,我的一個朋友,目前還健在。我曾經(jīng)邀請他來中國參加過幾次詩會。他的一首詩就顛覆了大家熟知的一句諺語“看誰笑到最后”,全詩如下:“我嘲笑/自己/因為我聽到了/人們在怎樣/嘲笑我們//人們嘲笑我們/因為看見了/我們在嘲笑什么//最可悲的是/那個希望/笑到/最后的人//可笑地/等了/那么久”。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句“看誰笑到最后”的話,明白誰是那個笑得最好的人。但是這個期望笑得最好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永遠沒有等到這樣的時機。他一直在等,但是那個節(jié)點一直沒有來,就像《等待戈多》里的戈多。這首詩的語言略帶戲謔,但透著一層黑色的幽默,簡直不給現(xiàn)代人一點希望。

        我對現(xiàn)代詩是充滿信心的。針對社會上不少人的指責,我想比照古典詩歌,再為現(xiàn)代詩作點辯護。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的現(xiàn)代詩正處在一個“詩經(jīng)”的時代。坦率地說,就今天的眼光來看,就詩歌藝術(shù)而言,《詩經(jīng)》所收納的305首作品,盡管曾經(jīng)孔老夫子的甄別和刪削,卻絕非每篇俱是佳作。剔除《關雎》《靜女》《蒹葭》《鶴鳴》《遵大路》等十余首,其余大多為歷史價值大于藝術(shù)價值的作品。即便如此,《詩經(jīng)》仍然是中國古典詩歌一個偉大的開始,而倘若沒有這樣的開始,期望出現(xiàn)唐詩、宋詞那樣的繁榮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現(xiàn)代詩由文言轉(zhuǎn)向白話文不過百年的歷史,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堪輿評說的成果,同時也毋庸諱言,它迄今還存在著諸多的不成熟。但是,這種種的“不成熟”恰恰為這個同樣偉大的開始從另一側(cè)面作出了確鑿的證明。因此我要說,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中國現(xiàn)代詩進抵繁榮的“唐詩”時代,它必須感謝今天從事現(xiàn)代詩寫作的每一位“詩經(jīng)”作者。

        比如這首《南京知青之歌》,這是“文革”期間流行于知青中間的一首歌,作者叫任毅,是南京的知青。當時他寫這首歌的時候簡直是冒著生命危險。根據(jù)記載,任毅與一起下放的知青聚在一起,有人說,工人有工人的歌,比如說《咱們工人有力量》,農(nóng)民有農(nóng)民的歌,比如《社員都是向陽花》,我們知青也應該有一首自己的歌。在受到鼓勵以后,任毅寫了一首知青之歌,歌名最初也不叫《南京知青之歌》。但因旋律優(yōu)美、哀傷,不脛而走,很快在知青中間流傳開去。其實,這首歌在今天看來還是非常主流的,歌中還唱道:“用我們的雙手繡紅了地球,繡紅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會到來?!边@首歌實際上跟食指那一首《相信未來》差不多同時出現(xiàn)的,他們在感嘆命運的不公和失落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美好明天的向往,但就是這樣,作者居然差點兒丟掉性命,真是一個荒誕的年代。

        回到歷史,我們?nèi)绻麑Ρ纫幌虑懊媪信e的五十年代那幾首詩,就會發(fā)現(xiàn),它多少已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個性,遣詞造句中有一定的學生式的細膩,特別在節(jié)奏和旋律上,摻入了一絲感傷的東西:“金色的學生時代,已伴隨著青春史冊,一去不復返?!边@在當時,容易被看作低沉、頹廢。而更給任毅致命一擊的是,不久后莫斯科電臺播出了這首歌,并把它作為當時中國知青的一個寫照。當時的蘇聯(lián)就是修正主義的大本營,是我們的敵人。于是任毅就被抓進了大獄,本來是要被槍斃的,據(jù)說當時被原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給保護了一下,最終只判了十年。因為一首歌被判了十年的徒刑,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那就是歷史,真實的歷史,我們的曾經(jīng)。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xiàn)代詩誕生的背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北島、多多、芒克、嚴力等,創(chuàng)辦了《今天》,實際承擔著流血、犧牲的危險。因為當時我們的社會對文學藝術(shù)的觀念和理解相當左,也相當外行。他們認為,文學藝術(shù)一定要政治正確,哪怕假大空,也必須歌功頌德。心里有悲傷也不能表達,在你悲傷的時候也一定要唱贊歌。稍有不同的見解,就可能惹來殺身之禍,當時的一位青年遇羅克,就因為對血統(tǒng)論表示了懷疑,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現(xiàn)代詩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朦朧詩時期。比如北島的這首詩《一切》:“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云/一切都是沒有結(jié)局的開始/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北島是當代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他好像也來過北大。他的詩歌有很強的批判意識,滲透著深刻的懷疑主義,在這首《一切》中便有表達。與這首詩相呼應,舒婷也寫過一首《一切》。對比一下,大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兩位詩人個性上的不同,寫作風格的不同,這緣于他們對生活不一樣的理解:“不是一切大樹都被暴風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夢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的那樣!”北島的詩有一種極度的沮喪和絕望,但舒婷告訴我們,一切可能還是有救的。

        朦朧詩剛出現(xiàn)的時候,大家也并不接受。爭論的緣起是兩首詩,一首是杜運燮的《秋》,首行有一句詩“連鴿哨都發(fā)出成熟的音調(diào)”。杜運燮實際上是一個老詩人。另外一首詩就是李小雨的詩《夜》。當時有一個評論家叫章明的,認為鴿子的聲音怎么會是“成熟的音調(diào)”,月光又怎么會是“綠色”的,他讀不懂,姑且將這樣的作品命名為“朦朧體”。殊不知,當時朦朧詩人們已經(jīng)開始運用意象疊加的藝術(shù)手段,綠色的月光,在現(xiàn)實中間可能屬于罕見的現(xiàn)象,但是,詞語這種組合,可以打通人的感官,在疊加中讓你擁有雙重的感受,把對春天對綠色的感受,還有面對月光的觀感糅合到一起,表達了某種復雜、豐富的體驗。有意思的是,這個命名跟一百多年前“印象派”的被命名極為相似,都是在被嘲弄和輕慢中成立的。印象派繪畫最早也緣起于一批“落選者”的畫展,最后也成了美術(shù)史上一個重要的流派。中國的朦朧詩最早也是被譏諷地對待,現(xiàn)在,大家普遍接受了,貶義詞成了一個褒義詞,這種風格的詩歌也被當成一個正面的流派進入了文學史。

        我們剛才一再說到詩歌需要細節(jié)。同樣,我覺得像多多的這首《在英格蘭》處理的也是一個頗為符合主旋律的主題,一個愛國的主題,但多多沒有撕心裂肺地呼喊,他只是不動聲色地描述:“從指甲縫中隱藏的泥土,我/認出我的祖國——母親/已被打進一個小包裹,遠遠寄走……”這首詩應該是多多出國以后短暫僑居英國時所寫,表達了一種鄉(xiāng)愁,一個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作者沒有使用什么“偉大”、“慈祥”的大詞匯,而是通過“小包裹”,通過“指甲縫隱藏的泥土”,這樣一些微小之物來表達,因此更為感人。祖國在這里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就像我們今天坐在這里的你我他,這里的每一張桌子、椅子,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或者說大街上行走的每一個公民,在田野里耕耘的農(nóng)民,在工廠里勞作的那些工人。否則,祖國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所以,愛國,必須將這份情感落到實處。

        詩人梁曉明有一首詩歌《瞎子阿炳》,在此值得一提。阿炳作為一個音樂人,大家應該都知道,那么詩人如何來完成這個主題呢?目前,也有很多人指責詩人,說他們脫離現(xiàn)實,不接觸民間,不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今天,我想告訴他們,不是詩人脫離了現(xiàn)實,而是你沒有讀到詩人書寫現(xiàn)實的詩歌。這首寫阿炳的詩,所寫的就是這樣一種現(xiàn)實:“太陽離開了無錫以后/郊外/那塊最冷的石頭上坐著一個人/是瞎子阿炳/每個夜晚都會有一盞燈/阿炳沒有/四十多年來阿炳像一根被拋棄的拐杖/沒有人用手去扶過他一次在街上/阿炳始終被關在門的外面在街上/阿炳始終被關在門的外面/阿炳曾敲過一扇又一扇的窗子/阿炳的手掌上/從來沒有討到過微笑/阿炳只能獨自去郊外/坐在一塊冰冷的石頭上/拉點二胡溫暖自己/當黑夜象鍋蓋從天上蓋下來的時候/人們都熄燈了/只有阿炳的淚水從臉上流下來/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孩子/在阿炳的嘴邊顫抖/在中國的夢外徘徊/后來越來越冷/阿炳便不停地拉二胡/后來到了早晨阿炳拉的這把二胡/把許多人的心給拉熱了/阿炳死的時候/嘴邊還是有淚的”。

        眾所周知,阿炳是一個生活底層的流浪藝人,但即便處在這種境況下,他依然用自己的藝術(shù)溫暖人心。詩人從阿炳坎坷的身世得到啟發(fā),寫下了這首詩,實際上也滲透著一種很強烈的人文關懷。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1985年。大家想想,三十多年前,梁曉明就寫得這么出色,實在了不起。當年,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真的大為吃驚,感嘆怎么能寫這么好。你看,人的淚水從臉上流下來,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孩子,淚水本來是我們?nèi)粘6寄芸吹降囊环N液體,但詩人居然想象那是一個流浪的孩子。流浪,淚水,它們疊加在一起,人的同情與想象的感官自然也被打通了。這種表達非常真摯,貼近了我們的靈魂,他把我們感受到但無法表達的東西書寫了出來。詩的結(jié)尾,詩人告訴我們,阿炳死的時候,嘴邊還是有淚的。說明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他對這個世界是抱有深切的眷戀的。詩人通過重新塑造阿炳這個形象,再次肯定了人性和對底層的關懷。梁曉明還有一首詩《各人》,我也覺得非常有意思。咱們北大的謝冕先生曾經(jīng)給過很高的評價,它把我們當代人相互隔膜的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出來:“你和我各人各拿各人的杯子/我們各人各喝各的茶/我們微笑相互/點頭很高雅/我們很衛(wèi)生/各人說各人的事情/各人數(shù)各人的手指/各人發(fā)表意見/各人帶走意見/最后/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在門口我們握手/各人看著各人的眼睛/下樓梯的時候/如果你先走/我向你揮手/說再來/如果我先走/你也揮手/說慢走/然后我們各人/各披各人的雨衣/如果下雨/我們各自逃走”。

        讀完以后,大家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語言真的太平實了。隨著場景的不斷變換,“各人”不斷地被重復。整首詩沒有渲染,也沒有抒情,卻把現(xiàn)代人相互的隔閡,禮貌下的疏遠,那種表面上在交往但內(nèi)心缺乏溝通的狀態(tài)以白描的方式呈現(xiàn)了出來。

        再比如,北大詩人臧棣的作品《菠菜》,這也是一首九十年代的作品。它實際也代表中國現(xiàn)代詩的一種轉(zhuǎn)向,關注日常性。人們經(jīng)常感嘆生活太平淡,沒有詩意。但羅丹告訴我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nèi)鄙侔l(fā)現(xiàn)。”美妙的詩意就潛伏在日常的杯底。好詩人的能力就顯現(xiàn)在此,翻開日常的冗雜,發(fā)現(xiàn)其中的鉆石與黃金。他是這樣寫菠菜的:“美麗的菠菜不曾把你/藏在它們的綠襯衣里。/你甚至沒有穿過/任何一種綠顏色的襯衣,/你回避了這樣的形象;/而我能更清楚地記得/你沉默的肉體就像/一粒極端的種子?!?/p>

        菠菜是我們?nèi)粘I罱?jīng)常食用的蔬菜。它平淡無奇,價格低廉,詩人卻發(fā)現(xiàn)了它“物美”的一面。五十平方米的標準空間,這是由經(jīng)濟而深入的政治,暗示了一種普通人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常態(tài),安靜、脆弱,透出一些兒溫婉的諷刺和自嘲。這幾年,臧棣的寫作走得更遠了,他的很多詩歌經(jīng)常后面綴有一個尾巴。我想,他如果現(xiàn)在來寫這首詩,可能是這樣的,菠菜協(xié)會,菠菜入門,菠菜簡史,等等。最近,他開始寫簡史系列了。他的這種寫法是有他的用心的,意圖是對語言進行一種重新建構(gòu),一種強行進入。他要通過自己的命名,讓現(xiàn)代漢語增加某種表達方式,比方說光寫一個菠菜,你可能一眼就忽略過去,但是當他寫下菠菜入門、菠菜簡史的時候,你會好奇,這是怎么樣的入門,怎樣一段簡史,就這么強行突進你的接受場。

        今天我拉拉雜雜許多地方甚至不講邏輯地說了這么一通,還是在一個淺表的層次上談論現(xiàn)代詩及其有關問題。最后想說的是,閱讀詩歌和堅持詩歌寫作,本人受益匪淺。這里,我也想借助布羅茨基的話與大家共勉:“一個閱讀詩歌的人比不閱讀詩歌的人更難戰(zhàn)勝?!蓖瑫r,也借用王爾德的一段話來重申一下生活和藝術(shù)的關系:“生活實際是藝術(shù)的學生,并且是唯一的學生。藝術(shù)是我們?nèi)粘摓橹畩^斗的目標。沒有藝術(shù)的生活是乏味的,如同沙漠上的沙粒,瑣碎而松散。生活是一種欠缺,一個過程,藝術(shù)是補償,是完成的方向。讓生活模仿藝術(shù)?!蹦敲矗屛覀兩畹酶囆g(shù)一些,更詩歌一些。我覺得,這或許也是詩歌和藝術(shù)存在的意義。

        祝福大家永遠與詩相伴,永遠有一個詩意人生!這里再一次謝謝大家今天與我一起共同分享詩歌。

        責任編輯:閻 安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詩首詩詩人
        打開現(xiàn)代詩教學的有效路徑
        新銳詩人
        椰城(2022年8期)2022-08-05 06:16:16
        《上課沒人搶》
        我想寫首詩給你
        黃河之聲(2021年24期)2021-04-15 09:39:24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破解現(xiàn)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詩人貓
        從“讀首詩再睡覺”看聽覺閱讀
        新聞傳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39
        過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詩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02:26:18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在线精品国产亚洲av蜜桃| 性饥渴的农村熟妇| 亚洲碰碰人人av熟女天堂| 国产在线天堂av|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水蜜桃|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99JK无码免费|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老熟妇乱子交视频一区|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V另类|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1一少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日本又黄又爽gif动态图|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三区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网站|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专区|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国产精品久久1024| 亚洲一区域二区域三区域四|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成人免费毛片内射美女-百度|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 色播视频在线观看麻豆|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国产精品无码片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软件| a√无码在线观看| 91成人自拍在线观看|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高清国产一级毛片国语| 一级内射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污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