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總醫(yī)院婦嬰院區(qū),遼寧 盤錦 124010)
臨床中,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之一,其主要分成生理性黃疸以及病理性黃疸,部分病理性黃疸患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出現(xiàn)一定損傷,從而損傷到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智力,影響生活質量和生長發(fā)育[1-2]。為了探討和分析在新生兒黃疸患兒中持續(xù)藍光照射、間歇藍光照射的效果與不良反應,此次抽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醫(yī)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2例)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資料:抽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醫(yī)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2例),以入院順序分乙組、甲組,每組31例。其中甲組男性17例,女性14例;患兒日齡在2~29 d,平均為(11.25±3.58)d;乙組男性為18例,女性為13例;患兒日齡在3~28 d,平均為(11.27±3.61)d;比較兩組詳細資料的差異,結果P>0.05。
表1 總結兩組總膽紅素水平[(±s),μmol/L]
表1 總結兩組總膽紅素水平[(±s),μmol/L]
甲組 31 284.71±39.25 183.25±20.57 12.748 0.000乙組 31 284.82±39.17 184.68±21.33 12.501 0.000 t-0.011 0.269 - -P-0.9 91 0.789- -
表2 總結不良反應[n(%)]
表3 總結療效[n(%)]
1.2 方法:研究患兒均常規(guī)治療:抗感染、補液、糾正酸中毒,給予患兒雙歧桿菌(每天兩次,每次0.5 g),同時給予患兒維生素B2(每天2次,每次5 mg)?;純哼M行藍光照射治療:光源同患兒體表距離>50 cm,患兒的陰囊、會陰、眼睛等部位進行遮蓋,治療中,室溫20~26 ℃,而濕度55%~65%,甲組患兒加間歇藍光照射:每次照射時間在6~8 h,每天兩次,間隔2~4 h。乙組患兒加持續(xù)藍光照射:每次照射時間在16~18 h,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此次研究記錄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皮疹、發(fā)熱、腹瀉)。
1.4 評價標準。無效:癥狀和總膽紅素水平均沒有改善;有效:癥狀得到改善,總膽紅素水平下降;顯效:癥狀完全消失,總膽紅素水平正常[3]。
2.1 總結兩組總膽紅素水平:見表1,甲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小于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748,P=0.000)。乙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小于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501,P=0.000)。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總膽紅素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011,P=0.991)。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總膽紅素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269,P=0.789)。
2.2 總結不良反應:見表2,甲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小于乙組患兒(χ2=5.319,P=0.017)。
2.3 總結療效:見表3,甲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大于乙組患兒,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10,P=0.561)。
臨床中,新生兒黃疸大都是在出生28 d左右出現(xiàn),大部分生理性黃疸患兒可自行緩解,而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不及時時,腸道會吸收血液未結合膽紅素,對腦組織造成損害,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腦組織出現(xiàn)不可逆的損傷[4]。藍光照射屬于新生兒黃疸有效的一種治療手段,利用膽紅素吸收藍光的效果。藍光照射時,在光照的作用下,未結合膽紅素IXaZ型轉變成異構體IXaE型,具有水溶性的特點,經(jīng)肝臟隨著膽汁而排泄到腸腔,其也可經(jīng)腎臟隨著尿液而排出體外,降低膽紅素水平[5]。間歇照射時,未結合膽紅素的水溶性增加,排出體外,暫停治療后,未結合膽紅素在體表組織、皮下組織重新分布,之后再次藍光照射,又可提高未結合膽紅素的水溶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藍光照射時,機體清除膽紅素需一段時間,而隨光療強度增加,患兒光療反應也會增強,在達到相對穩(wěn)定水平時,增加藍光照射時間和強度,也無法增加光療反應,甚至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6]。為了探討和分析在新生兒黃疸患兒中持續(xù)藍光照射、間歇藍光照射的效果與不良反應,此次抽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醫(yī)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2例)當分析的對象,具體結果為:甲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小于治療前。乙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小于治療前。甲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小于乙組患兒。甲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大于乙組患兒,但差異不顯著。賈秋平[7]的《持續(xù)藍光照射療法與間歇藍光照射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比較》的結果是:間歇組以及持續(xù)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均為100.0%,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間歇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5.0%,持續(xù)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14.0%,有統(tǒng)計學意義。間歇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185.47±22.54)μmol/L小于治療前(286.89±40.18)μmol/L,有統(tǒng)計學意義。持續(xù)組患兒治療后的總膽紅素(186.71±22.77)μmol/L小于治療前(285.92±40.35)μmol/L,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均證實了持續(xù)藍光照射、間歇藍光照射的療效相近,均可改善總膽紅素,但間歇藍光照射的不良反應低。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黃疸患兒中,持續(xù)藍光照射、間歇藍光照射均明顯改善患兒的總膽紅素水平,且療效相近,但間歇藍光照射的安全性明顯高于持續(xù)藍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