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婧
【摘 要】截至2019年2月15日,使用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wǎng)絡出版總庫對“皮影戲唱詞襯字”“皮影襯字”進行跨庫檢索,使用主題、篇名、摘要,檢索結果均為0;而襯字研究幾乎全部集中在音樂理論上,因此皮影戲中的襯字研究空白需要填補,而語言學和音樂學結合的襯字研究也非常必要。皮影戲唱詞的研究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作用,應該得到廣大語言研究者的重視。
【關鍵詞】皮影戲;唱詞;襯字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045-01
一、什么是襯字
戲曲中的襯字,又被稱為“墊字”或“襯墊字”。在皮影戲中,襯字通常由嘆詞、助詞、擬聲詞及稱謂名詞組成,是比較常見的藝術手法。大多數(shù)襯字語義模糊,不具備實際語義信息傳遞的功能;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夠協(xié)調唱腔和唱詞的關系,在語氣補充、情感表達、情緒渲染等方面進行靈活調控。
二、皮影戲唱詞襯字的分類
(一)按位置分,皮影唱詞中的襯字有三種。
按襯字在唱句中的位置來分類,可以分為句前襯字、句中襯字、句尾襯字。以《臥虎山》選段為例,(哎),(哎),(哎),(哎),(哪哈咿呀嗨),(哎呀),我的母親(哪)!你死拋我跟誰去(呀哪哈咿呀嗨),大放悲聲淚淋淋(母親吶)。叫聲(?。┠赣H(吶)醒(啊)醒(?。┌桑ㄑ侥墓扪洁耍?!多轉陽來少轉陰。我的母親(吶)!睜眼(吶)看看(吶)不(哇)孝女(呀哪哈咿呀嗨)!奉師(?。┲丶议T(我的母親吶)。
(二)按韻轍分,皮影唱詞中的襯字有兩種。
按襯字的韻轍來分類,可以分為與唱詞尾韻相同的襯字、與唱詞尾韻不同的襯字。
大多數(shù)襯字與末字尾韻相同,譬如三、前、關、天等前言轍字,常常襯以“安”字;海、外、買、來等懷來轍字襯以“唉”字;路、出、哭、父等姑蘇轍字襯以“哇”字;大、夸、馬、花等花發(fā)轍字襯以“呀”字。具體唱例如《鎖陽關》選段:姜須(?。┐蚬ò。┓Q伯父(哇),且聽(?。┬≈叮ò。┌言挵l(fā)(呀)。今命小侄寒江去(呀),要請(?。┥┥ò。┓婊ǎㄑ剑?/p>
另一種與唱詞尾韻不同的襯字多是外加的一些虛字,如啊、唉、呀、哇、奧、咿、嗨等,這種襯字多用于凈、丑角色的唱腔或在唱腔尾韻不好唱的情況下加入的。
(三)按字數(shù)分,皮影唱詞中的襯字有三種。
按襯字的字數(shù)分類,可以分為三類,即單字、雙字、三個及三個字以上。譬如《保龍山》選段:鳳巢宿(巴啦兒),(唉嗨呀),(唉唉唉呀),呆鳥飛去不知春風(唉唉,唉唉,唉唉,唉唉)。他候著洞房(?。┗T夜,我先上金榜(啊?。┤ヌ崦?,走到床前仔細看,雪白的小臉蛋(?。┛扇酥椋ò。?,酒醉楊妃沒他俊(哪)(唉啦我的媽親親哪)!好像(啊)上房的(那位)左金童(唉唉唉唉唉唉)。
三、皮影戲唱詞襯字的作用
(一)語義延伸、陪襯情緒
皮影戲襯字的出現(xiàn),是戲劇表現(xiàn)需要和語言感情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襯字加入樂句之后與唱詞緊密結合,在內容上起到了輔助推動皮影戲情節(jié)、渲染作品情緒的陪襯作用。
譬如大花臉-楊藩的唱段:勒坐(?。K、眼瞪(?。﹫A,大叫唐將細聽我言。官拜都督(?。┞?,名字叫楊藩。我奉月王之命,威震平陽高(哇)關。某家到此非別故,只為范氏女嬋娟(哪啊)。這其中的襯字,多為語氣詞、感嘆詞,成為唱詞的附加部分并入樂,以彌補語言感情的意猶未盡。如果去掉這些襯字,戲劇的言辭感染力、人物的情感表現(xiàn)力都會顯得大為遜色。
(二)補充曲式、活躍氣氛
襯字在樂句中具有活躍皮影戲的氣氛,補足唱腔連貫樂句、豐富唱詞內容的作用。譬如:《西游記》選段:八戒一陣心煩躁(哇),用手一指罵不朽。[白]老和尚,老和尚?。唱]今不該耳朵軟(哪),偏偏聽(撥弄是非的)那個猴頭(哇)。(他捉弄)叫我去探路你咋就信(哪),這讓我上哪(里)問情(?。┯?。知道何處有妖怪,(倒)不(?。┤纾ㄈf般的)大事一筆勾。先上山崖去睡覺(哇),醒來回去再講究(哇),想罷多時(?。┲饕舛ǎò。?。
(三)文本修辭、完善結構
人們對語言節(jié)拍的把握是一種非常自然的修辭意識,在皮影戲唱詞中,襯字可以調節(jié)唱詞的語法、語義結構,從而提升觀眾對文本的接受程度,甚至提高對唱詞和情節(jié)的解讀興趣。
比如《玉石麒麟》選段:他話兒不多堅決的很(哪唉嗨喲),又剛又柔又爽神(哪唉嗨喲),近里看他更愛人(哪唉嗨喲),雖然被綁嚇轉了色(呀唉嗨喲),不差毫分(哪唉嗨喲)。其中的襯字已然構成了排比修辭,不僅使唱詞語句音韻和諧,也形成樂句形式上的完整,整齊、平衡、和諧的審美意蘊。
綜上所述,皮影戲唱詞中的襯字在戲劇作品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語言、文學、音樂相結合又有諸多豐富而有趣的變化,結合社會歷史文化等生態(tài)因素更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對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劭榮.中國傳統(tǒng)戲曲口頭劇本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
[2]張仁立.《詩經(jīng)》中的襯音助詞研究[J].語文研究,1999,(3):37-39.
[3]白兆麟.襯音助詞再論[J].中國語文,199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