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家長的情緒,組織好班級活動,讓特殊兒童的成長有融入一般兒童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在寬容、理解、接納中,身心得到放松,在與大家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獨立、自主、自強的人格。
【關鍵詞】融合;特殊;教育;氛圍
對父母來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有些孩子由于先天不足,導致心理或者身體有殘缺,他們也渴望融入社會生活,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對孩子進行融合教育,使他們與正常的孩子一起游戲,一起學習,一起被尊重,能極大地幫助他們成長。那什么是融合教育呢?融合教育指的是將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和普通兒童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的方式,一視同仁,而非隔離,即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關的服務措施,真正使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合二為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幼兒園教育應豐富幼兒的生活,滿足他們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幫助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身心有障礙的孩子同樣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權利,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該如何做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幼兒的思想,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氛圍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建立在受環(huán)境影響的基礎上,很多時候,孩子對有障礙的幼兒是沒有偏見的,但是孩子會從成年人的態(tài)度上察覺,從而受到影響。所以在幼兒園里,教師對身心有障礙的幼兒要一視同仁,不歧視,不帶偏見,讓孩子在集體這個熔爐里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平時的幼兒園生活中,教師的言語要特別注意,不能含有任何偏見,因為有時候成年人的一句話,會影響大家的觀念。比如幼兒來園,教師要求幼兒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進教室要主動向老師問好。別的小朋友都很有禮貌地大聲說“老師早”,對于語言發(fā)展遲緩的幼兒來說,言語表達有欠缺,教師也不應該因為其特殊而輕易放過,可以允許孩子用擁抱、親親等肢體語言進行問好。同時,教師和家長要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特殊兒童在游戲情境中學習,努力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習問早,話不成句沒關系,哪怕有“老師早”的口型也好,這樣在大家面前就幫孩子樹立了正面的形象,讓孩子們感覺到特殊孩子與大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發(fā)展慢一些而已。
二、建立幫扶小組,形成互助友愛的團體
大家都知道,融合,需要回歸教育,但在平時的幼兒園生活中,特殊兒童難免因這樣那樣的問題,干擾到普通孩子,該怎么解決這一難題呢?
1.接納、理解、寬容
孩子需要玩伴,特殊兒童更是如此。有了玩伴,特殊兒童會擺脫孤獨,漸漸融進大集體;有了玩伴,特殊兒童會很樂意上幼兒園,將消極變積極;有了玩伴,孩子之間的相互學習成為可能。一方面滿足正常孩子當“小老師”的愿望,另一方面促進了特殊兒童的正?;l(fā)展。所以,教師要鼓勵普通幼兒多與特殊兒童做朋友,用寬容的心接納發(fā)展慢一些的孩子,用行動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通過傳、幫、帶等形式,與特殊兒童形成互助合作共同體,使特殊兒童漸漸融化心中的堅冰,與大家共同游戲,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2.鼓勵、激勵、成長
除了同伴的影響,來自教師的態(tài)度更為重要,因為教師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們都爭相模仿。特殊兒童的成長需要建立在激勵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教師要對特殊兒童的表現(xiàn)有所激勵,用鼓勵、表揚等方式,使他們內心獲得愉悅的感受,從而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動力。
教師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及時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的優(yōu)點。比如以前集體活動中喜歡亂跑的佑佑,現(xiàn)在能安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講了。教師及時在大家面前肯定這一行為,使之好行為得到強化,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遵守活動規(guī)則的好習慣。又比如以前有點自閉和沉默寡言的辰辰,現(xiàn)在能主動跟老師說悄悄話了,集體活動中有時也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孩子進步的表現(xiàn),教師要用鼓勵、表揚等揚長式的教育方式,放大特殊兒童的優(yōu)點,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對與錯,在成年人的肯定聲中使優(yōu)點得到強化與鞏固。
三、展現(xiàn)自身才能,獲得同伴的尊重
特殊兒童一般都有不同于常人的智慧。有的聽力超常,有的樂感豐富。就像前些年出現(xiàn)的新聞人物舟舟一樣,舟舟這個特殊兒童就有音樂指揮的天賦。教師要鼓勵家長挖掘特殊兒童的天賦,并培養(yǎng)好孩子的天賦,使這些特殊兒童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比如班上右腿有些殘疾的萌萌,他左腳單腳站立的時間,班上誰也比不過他,這使他贏得了班級孩子們的敬佩。又如以前班上的悠悠小朋友,他語言發(fā)展不好,說話老是結結巴巴,但他有一項絕活,擅長幫女孩子們扎小辮子,一會兒時間就能扎出好多花樣。這源于他父母的職業(yè)“理發(fā)師”,他從小耳濡目染,有事沒事就學著編辮子,他的這一技巧,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特別是贏得了女孩子們的喜歡。
四、處理好家長關系,將矛盾化于無形
有些家長出于對孩子的關心,會在日常談話中,流露出對特殊兒童的歧視與偏見,這對特殊兒童家長很不公平。誰不想擁有正常的孩子,誰愿意自己的孩子身心有障礙呢。因此,教師要做好一部分家長的工作。
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半日活動、開展家長講座的形式,對家長進行思想疏導,讓家長的心態(tài)變得隨和與寬容,也使特殊兒童的家長放下心中的焦慮與防備,敞開心懷向家長們講述自己帶孩子過程中,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遇到的困難與自己對大家的感謝。用《講述我的育兒故事》《生命中的轉折》《融合教育帶給我家庭的希望》等類似的實踐結合理論,暢談幼兒教育,在暢所欲言中,使家長們能漸漸拋棄成見,支持理解融合教育對幼兒的發(fā)展,轉變思想觀念,使之更加支持幼兒園融合教育工作。
五、開展親子活動,家園攜手從“融”出發(fā)
特殊兒童的成長牽動著一個個家庭,特殊兒童的發(fā)展確實與普通孩子有一定差異,但是他們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也是不斷在進步,不斷在成長的。幼兒的成長家長們能看得到,感受得到。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使家長與特殊兒童都能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體驗到融合教育理念下,孩子的巨大進步與發(fā)展。
比如幼兒園開展親子運動會,教師設計體育游戲活動《袋鼠爬》《推小車》《跳蘿卜》《扁擔樂》等合作類游戲,讓特殊兒童家庭與正常兒童家庭一起參與到游戲中,體驗親子游戲的快樂,使特殊兒童的家長也體驗到融合教育對幼兒的幫助與引導,從而更加支持與理解教師的工作。
除了親子運動會,還有親子生活活動。比如中秋節(jié),家長和孩子一起和面團,做餡料,一起制作月餅;元宵節(jié),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吃元宵、鬧花燈”活動;元旦春節(jié)將至,教師準備好材料,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制作紅燈籠和小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親子活動連接了親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有助于幼兒個性的完善和發(fā)展,更能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孩子在親子游戲中,獲得的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也會遷移到幼兒的日?;顒又腥?,使幼兒心境開闊的同時,培養(yǎng)幼兒積極向上的情緒。
生命有差異,只要把差異視為力量,就會收獲更多樂趣和喜悅。通過學前融合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享受童真、童善、童趣、童美的幸福時光。
【參考文獻】
[1]王智云.學前融合教育中的家園共育[J].學前教育研究,2018(12):67-69.
[2]余麗麗.學前融合教育的支持途徑[J].河南農業(yè),2018(30):45-46.
[3]楊朝軍,陳杰.教育公平視角下學前融合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0):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