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笑, 吳旭青, 范 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神經內科,上海 200032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49歲,因“反復發(fā)作性四肢乏力10余年、加重5個月余”于2017年10月12日入院?;颊?0余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下反復出現肢體乏力,主要累及雙下肢,偶有雙上肢受累,主要表現為獨自行走困難,平地行走需扶墻,不能上下樓,雙上肢不能持重物(如飯碗),但可勉強自行持筷吃飯,每次持續(xù)2~3 h開始緩解,2 d左右癥狀可完全緩解;約每年發(fā)作1次,發(fā)作間期患者無其他不適。期間被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辛伐他汀降脂治療,但患者四肢乏力癥狀仍反復發(fā)作;入院前5個月起,患者發(fā)作次數明顯增加,癥狀較前加重,發(fā)作時不能獨自行走,每次持續(xù)數分鐘至3 h可緩解,無意識喪失、肢體抽搐、吞咽困難、肌肉酸痛、晨輕暮重、肢體麻木等不適。既往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史;既往有長期大量吸煙史,每日約40支;否認酗酒史;否認陽性家族史。
1.2 診治經過 患者2017年10月于我院就診,入院神經系統體檢:神志清楚,髂腰肌肌力Ⅴ-級,余無明顯陽性體征。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肌酶、腫瘤標志物、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均正常,入院時血鉀3.8 mmol/L,其他電解質(包括鈉、氯、鈣、磷、鎂)水平均正常。甲狀腺及甲狀腺血管超聲:甲狀腺雙側葉囊實性占位,考慮增生結節(jié)可能。腰椎磁共振平掃:腰4~5椎間盤膨隆、腰5~骶1椎間盤輕度膨隆,腰椎輕度退變。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長時運動試驗: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未見異常,長時運動后35 min時拇短展肌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曲線下面積較基線顯著減小,提示肌膜離子通道損害電生理表現,符合周期性麻痹(表1)。動態(tài)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
表1 患者長時運動試驗(左 Motor 尺神經)
診斷考慮正常鉀型周期性麻痹(norm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NPP),囑其避免進食含鉀多的食物、過勞及寒冷,同時予以輔酶Q10、B族維生素治療?;颊哂?017年10月18日午餐后及10月21日各發(fā)作1次雙下肢無力,表現為不能上樓梯,可行走,訴有雙側腓腸肌疼痛。查體:雙下肢髂腰肌肌力Ⅳ級,雙下肢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急查血鉀分別為3.8 mmol/L、4.2 mmol/L,其他電解質均正常,約3 h后患者癥狀緩解。
2.1 概 述 周期性麻痹是一種與骨骼肌肌膜離子通道損害相關的疾病,根據發(fā)作期血清鉀的水平,可分為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NPP及低血鉀型周期性麻痹。20世紀60年代Poskanzer等[1]首先提出并描述了NPP。NPP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可散發(fā),較少見,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發(fā)作性四肢或部分肌肉癱瘓,多在10歲之前發(fā)病,癥狀可持續(xù)數小時至數天,發(fā)作期血鉀水平正常,誘發(fā)因素包括限制鈉鹽、補充鉀鹽、運動、精神緊張、寒冷等。此型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議。由于部分NPP和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有相同的基因突變[2],兩者在臨床表現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3],且有些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在發(fā)作期血鉀水平也正常[4]。因此有學者認為NPP是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的一種變異類型,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然而,并非所有NPP都會發(fā)生與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相同的突變,有些學者認為至少部分NPP與高血鉀型周期性麻痹可能為同一疾病[3]。有研究顯示,NPP的某些基因突變位點也可導致低血鉀型周期性麻痹[5-6],因此,NPP也可能是低血鉀型周期性麻痹的變異類型。
2.2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2.2.1 基因突變 NPP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目前已發(fā)現諸多與NPP相關的基因突變位點,包括骨骼肌鈉離子通道α亞單位基因(SCN4A)的6個突變位點(R675G/Q/W[7]、V781I[8-9]、M1592V[9]、R1129Q[5]、G974A[10]和L1126I[10])及骨骼肌二氫嘧啶敏感性鈣離子通道α亞單位基因(CACNA1S)的1個突變位點(R1242G[11])?;蛲蛔兏淖冮T控通道,從而削弱動作電位的產生而導致肌無力的發(fā)生。SCN4A的突變基因在去極化時產生1個門控孔電流,該電流在電壓感受器激活和慢失活狀態(tài)下被激活,而在細胞膜超極化時失活。在膜處于靜息狀態(tài)時,門控孔電流導致鈉離子內流增加,在動作電位期間使肌纖維去極化,動作電位消失,最終導致肌無力[12]。也有學者[13]認為,某些基因突變可增加離子通道的激活或失活,從而啟動通道的異常電生理活動,導致患者發(fā)作性肌無力。CACNA1S基因突變位點位于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結構域Ⅳ S4區(qū)第3個精氨酸位點。該基因突變在肌纖維去極化時會產生1個外向門控孔電流,該電流使動作電位時限延長、幅度減小,從而導致肌肉的興奮性降低,引起肌無力癥狀;此外,在長期去極化刺激下還會產生1個內向門控電流,在沒有動作電位的情況下,該電流使肌纖維去極化誘發(fā)鈣離子釋放,引起肌肉收縮[11]。
2.2.2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甲亢主要引起低鉀型周期性麻痹[14],這可能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可提高組織對β腎上腺素能刺激的反應性及甲狀腺激素增加骨骼肌細胞膜表面鈉-鉀-ATP酶的活性[15],導致細胞外的鉀離子快速大量地轉移至細胞內[16],進而可能引起肌細胞膜超極化,以及肌纖維的相對無反應性。近年來,甲亢導致NPP病例也有報道[17-19],其發(fā)病機制可能不依賴于細胞內鉀離子的轉運[18],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對發(fā)作性肌無力的患者,即使發(fā)作期間血鉀水平正常,對其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也非常重要。
2.3 診 斷 NPP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血清鉀水平的改變及輔助檢查,其中輔助檢查主要包括神經電生理和基因檢查。運動可誘發(fā)或加重肌無力,因此運動試驗對于NPP的診斷較為重要。長時運動試驗陽性是指肌肉收縮至少2 min后即刻出現CMAP波幅輕微升高,在運動后30~40 min出現波幅進行性衰減40%以上。長時運動試驗陽性在周期性麻痹患者中占70%~80%[20]。該患者的長時運動試驗符合長時運動試驗陽性變化特點(表1)。近年有學者提出了性別對運動試驗的影響,認為男女運動試驗CMAP波幅衰減的參考值分別為46.8%和26.9%時,敏感性更高[21]。也有研究[22]發(fā)現,不同基因突變導致的周期性麻痹的運動試驗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或許可以指導周期性麻痹的分子學診斷。因此,運動試驗是診斷周期性麻痹的一個重要工具。
2.4 治 療
2.4.1 對癥治療 發(fā)作期:發(fā)作期予以大劑量0.9%氯化鈉液靜脈滴注、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或口服鈣片、補充食鹽[23];發(fā)作間期:主要避免誘因,如進食含鉀豐富的食物、過度勞累、寒冷等;可予以乙酰唑胺口服。研究[24]認為,輔酶Q10可以減少周期性麻痹發(fā)作的頻率。
2.4.2 對因治療 對于甲亢患者,首先應控制甲亢;在甲亢得到控制前,予以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以改善癥狀并預防周期性麻痹再發(fā)[18]。此外,還應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過勞、寒冷等[19]。
2.5 小 結 本例患者無家族遺傳史,為散發(fā)病例,主要表現為反復發(fā)作性四肢肌肉癱瘓,發(fā)作無明顯誘因,發(fā)作期血鉀水平正常,長程運動試驗提示肌膜離子通道損害的電生理表現,符合周期性麻痹。本例患者癥狀一般持續(xù)2~3 h自行緩解。該患者癥狀典型,結合輔助檢查結果,診斷為NNP。由于患者甲狀腺功能正常,推測病因可能為基因突變,但該患者未能完善相關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