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從威廉·透納的油畫,到理查德·瓦格納的音樂、再到羅伯特·勃朗寧的詩歌,威尼斯大運河無疑成為許多歷史上膾炙人口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無獨有偶,在遠古的東方熱土—中國亦是如此: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也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其填詞賦歌。運河,不僅為文明的繁榮發(fā)展貢獻出不可估量的力量,也更因為這些文人墨客藝術才子們?yōu)槠涠鵀橹膭?chuàng)作,在人類的文化藝術的領域里,留下無盡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浩瀚歷史的發(fā)展,時代宮移羽換,文化審美高岸深谷,運河文化卻喪失了其以往羽扇綸巾之魅,如今其卻落魄到結合旅游刺激經(jīng)濟發(fā)展之局面;原本與之對應的傳統(tǒng)的古典文人騷客式的典雅之美在這個時代格外冬箑夏裘,它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在被消費的同時伴隨著被快速遺忘,總而言之,如今的運河文化,盡顯鶉衣鵠面、沒魂少智之態(tài),這就是今天我們很難再看到與大運河主題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展覽的原因。
策展人肖戈似乎早已洞察了這一云譎波詭,她的努力,將這一百年已久的文人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本次展覽的策展靈感便來源于文首所談及的文化現(xiàn)狀,策展的初衷便是試圖重新發(fā)掘“運河”這一字眼題材在當下藝術展覽策劃中的價值、深度乃至可能性,中西傳統(tǒng)與自然的雅媚之美,借以“運河”罕譬而喻之,在展覽中以當代藝術的視角與表現(xiàn)形式,進一步具體的探討今日的中國藝術家該如何面對“自然”與傳統(tǒng)。更令人振奮的是,這次的展覽主題“大運河”并非出現(xiàn)在一個毫無知名度可言的、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三線之外的展覽中,而是出現(xiàn)在一個享譽全球的藝術盛典—第55屆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平行展的主題中。
何為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與巴西的圣保羅雙年展、德國的卡塞爾文獻展,并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且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老大。被人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藝術圈中的奧林匹克。追憶歷史, 威尼斯市議會通過一項重大決議,決定策劃一個意大利的藝術雙年展,他的發(fā)起人正是當時的市長里卡多·塞瓦提可,就這樣,在1894年5月22日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拉開了帷幕。并吸引了20多萬名參觀者,反響十分強烈。時至今日,作為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著名藝術節(jié),已成功舉辦了20多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已演變?yōu)闅W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展覽內(nèi)容基本圍繞現(xiàn)代與當代藝術 ,展覽場地一般分為國家館與主題館兩部分。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的優(yōu)秀的藝術家代表作前去參加,雙年展組委會為每個國家都設立一個單獨的展館,其中,令我們引以為豪的便是國人自己的展館—中國館。在此需要提及一點:威尼斯雙年展中的中國館的申請在其百年已久的展覽歷史中可謂久經(jīng)曲折,直到2005年中方才獲得參展權,故威尼斯雙年展在國人眼中更是格外的珍重。近年來,為了向更多藝術家提供走向國際的舞臺,威尼斯雙年展組委會開始舉辦同期開幕的平行展,眾多中國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藝術經(jīng)紀人將于展覽開幕之際云集威尼斯。此種狀況已使得歷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成為中外矚目的文化事件,也引發(fā)了網(wǎng)絡及其他媒體的熱議。
以上贅述便是這歷經(jīng)百年積淀的展覽復雜、嚴密的歷史衍行。
此時,我們再次將目光觸及展覽的地理:那個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作為此地唯一的交通工具的商民船舶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所依托的就是那縱橫交叉的117條水道,這致使這些大街小巷就是十足的一條條“運河”,威尼斯和杭州都是因水路運輸而繁榮富足的城市,此次一箭雙雕式的“運河”展覽主題的完美暢想將兩個地理空間神秘且巧合的有機連接了:一個遙遠的東方的“大運河”被運送到另一個以“運河”而聞名的古老都市里,一個詞語、兩條河流,便將二者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兩種極致對立的悠久文明中的運河文化是否碰撞出文明交融的火花?
回到展覽內(nèi)容中,女性策展人肖戈,便是此次的“運河”主題平行展的策展人。
此次展覽共呈現(xiàn)了12位中國藝術家以當代藝術的形式進行的運河主題創(chuàng)作。此次參展的藝術家中,最為知名的有徐冰、邱志杰、王度、肖魯、章燕紫、參展的大部分作品為專門圍繞此次展覽命題“大運河”而創(chuàng)作。藝術家涉及多種媒介的創(chuàng)作,比如中國國畫、書法、裝置、影像、攝影、雕塑以及行為藝術等。
其中,參展藝術家,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的院長邱志杰教授的此次參展作品,便是圍繞“大運河”主題而作的裝置作品《漕運》,是將七張收集自大運河沿岸人家民居里的舊式板凳,在板凳中心順著木紋挖槽,將槽內(nèi)填入泥土,種植麥苗,在展出前澆水,使之自然發(fā)芽、生長。板凳之間用銅構建互相連接,使整個帶狀的麥田互相貫通。
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副院長徐冰教授的此次參展作品便延續(xù)了以往作品脈絡,用“新英文書法”的寫作方法來寫了“大運河”這三個字。徐冰近年來的作品一直在探討不同文化在以語言和文字的方式交流的錯位和誤讀的問題。新英文書法的創(chuàng)造,可謂從字形上看,書寫方式,結構組成與漢字有著類似性,但不可能讀通,相反,用英文的拼讀法卻可以讀懂。在此次大運河展覽的現(xiàn)場,此次的“新英文”版的作品《大運河》,作品內(nèi)容就如同作品名稱“大運河”三個直觀的字,徐冰成了推廣自己“新英文書法”的“傳道牧師”,展廳內(nèi)部設置了專門的講課教室,配備教學人員,現(xiàn)場也發(fā)行“新英文”的教學使用說明書。他的“新英文”的魅力就在于,不論是熟悉英語的民族,還是使用漢字的民族,都能迅速地理解讀懂并能馬上正確使用這種文字。
這些文人志士們的努力終于在一個藝術展覽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在異域他鄉(xiāng),能產(chǎn)生這種文化壯舉,讓我們?yōu)橹腥A民族文化的振奮復興而自豪吧。
(作者單位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作者簡介:劉辛未(1991—),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