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江寧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1100)
剖宮產是一種常見的分娩方式,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尤其是在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時具有較好的效果[1]。但剖宮產對產婦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手術很容易對圍產兒造成不良影響,并且手術后很容易因為切口疼痛而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在實施剖宮產時通常需要給予產婦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確保其分娩順利完成。本研究對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剖宮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我院2016年9月~2018年3月期間實施剖宮產的產婦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29.16 3.25)歲,孕周37~42周,平均(39.05 1.64)周。試驗組產婦年齡21~39歲,平均(29.28 3.39)歲,孕周37~41周,平均(39.11 1.52)周。兩組基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術前對產婦信息進行全面核對,術中嚴格按照剖宮產流程配合醫(yī)生操作,術后做好產婦的保暖護理和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yōu)質護理服務,具體如下。
1.2.1 心理干預
產婦入院后為其介紹醫(yī)院情況,介紹主治醫(yī)師和相關護理人員的信息,并帶領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術前應為產婦及其家屬介紹剖宮產的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手術成功率非常高,幫助其建立治愈的信心。產婦進入手術室后應給予其足夠的支持,握緊產婦的手并給予其眼神的鼓勵,協(xié)助醫(yī)生完成對患者的麻醉處理,并密切監(jiān)測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術后及時告知產婦手術順利完成且新生兒健康,盡量讓產婦保持愉悅的心情。
1.2.2 體位護理
術前應為產婦介紹術中的和術后的體位,指導其進行有效的適應性訓練,以此確保其能在手術時和術后保持正確的體位。術后體位主要以平臥位為主,讓患者在術后保持充足的休息,在下肢感覺恢復后指導其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傷運動,之后根據其恢復情況指導其合理變化體位并開展相應的康復訓練。
1.2.3 日常生活及疼痛護理
產后應對產婦的飲食進行干預,其中產后6~8 h為其準備流質食物,讓患者多喝水以促進排尿。術后及時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并對母乳喂養(yǎng)的注意事項進行強調。術后產婦容易出現切口疼痛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要與產婦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及時完成對產婦的疼痛評估,并根據其疼痛程度指導其通過轉移注意力和深呼吸等方式緩解疼痛,必要時使用鎮(zhèn)痛藥物止痛。
對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進行統(tǒng)計,對產婦疼痛及滿意度進行評分,疼痛評分用VAS量表完成,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滿意度評分用自制量表,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
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x2檢驗和t檢驗數據差異,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表1,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
表1 兩組各項評分(±s,分)
表1 兩組各項評分(±s,分)
組別 新生兒Apgar評分 產婦疼痛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試驗組 9.12±0.53 4.56±1.15 92.16±4.59對照組 8.14±0.67 6.74±1.58 82.33±6.74
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剖宮產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逐漸得到提升,其在產婦具有剖宮產指征時通常能有效保障母嬰安全,對提高產婦分娩的安全性有很大幫助[2]。但根據臨床實踐,剖宮產實施過程中容易因產婦的不良情緒及術后疼痛導致新生兒的健康及產婦術后恢復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在剖宮產實施過程中給予其有效的護理服務[3]。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是應用于剖宮產中常見的護理模式,其主要是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此提升護理質量,讓產婦順利完成手術。其中首先應給予產婦心理護理,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其次應給予其體位護理,讓其在術中及術后能保持正確的體位,以此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及其術后的恢復;最后要給予其日常生活及疼痛護理,確保產婦術后盡快恢復。
本研究對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剖宮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剖宮產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