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嵐
摘 要 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多元化的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評價舉足輕重,教師在評價主體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應靈活運用激勵性評價。激勵性評價是一種正面評價方式,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語言與評價行為,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其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保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準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
關(guān)鍵詞 激勵性評價 新課程 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體現(xiàn)了教育的本質(zhì)意義。伴隨著教育思想的轉(zhuǎn)變,新的評價理念應運而生。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評價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xiàn),核查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為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zhì)劃定精確的等級。學生綜合素質(zhì)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利用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掌握學生的綜合水平,關(guān)注學生內(nèi)在差異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動態(tài)變化,從而給予及時的反饋與針對性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對于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促進學生的自我能力提升。在素質(zhì)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倡導的是新型評價模式,改變原有的單一主體與單項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教師、父母、校園團體等多個主體進行多項目的多樣化評價。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多元化的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評價舉足輕重,教師在評價主體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中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多以激勵性、有效的評價方式進行正向評價。總而言之,激勵性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幫助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中認識自我,并促進學生的自我提升,保持學生學習熱情。
學校教師如何靈活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的正向發(fā)展呢?在日常的教學中,可注意以下幾點:
1摒棄單一的評價模式
部分教師認為,激勵性評價就是一味地肯定學生,為學生叫好。在聽課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的不少課堂教學評價都有了統(tǒng)一的一種模式:全體學生在老師的指揮下一起喊:“棒!棒!你真棒!” “我們一起表揚他:啪、啪、啪”,一堂下來“你真棒”、“真了不起”、“真有進步” 、“表揚他”、“不錯”……不絕于耳。老師變成了指揮家,激勵性評價成為日常變成了打拍子,缺乏教育目的。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是很多時候這種不求實際的“廉價表揚”,并不具備激勵性,也不能真正地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單一模式的泛濫必然帶來激勵功能的淡失。學生一開始還會覺得新鮮,但長久以往總是這么幾句,教師在評價時沒有正視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忽視問題設(shè)置的難易程度,將激勵性評價變?yōu)槿粘V械摹翱谔枴?,流于表面形式,這樣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將不再有任何的刺激性。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理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由此可見教師在利用激勵性評價方式時,不能單一的將其作為“取悅”學生的一種語言手段,而是要注重其本身的教育價值,將真情實感賦予其中,才能讓學生從評價中感受到快樂與中肯。語言是評價的主要方式,但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因人、因課、因時進行調(diào)整,打破形式化的語言評價。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三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基礎(chǔ)之上演變?yōu)槎嗑S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那么教師的評價也應圍繞課程目標而開展。激勵性的評價不僅是表揚性的語言,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將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賦予其中,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提升學習的興趣,讓其保持學習的熱情。教師在使用激勵性評價時要注意評價本身的特性,準確的進行評價才是評價的本質(zhì),教師要客觀的認識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單一與遷就式的評價語言將會讓模糊學生的個人認知。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敢于批評與指出學生的不足,將挫折教育與激勵教育有機結(jié)合。教師在進行挫折教育時,應注意說話的語言與行為,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盡量避免“厲聲”、“厲語”,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為挫折教育的切入點。
2采取多樣的評價方式
激勵不光有話語,更可表現(xiàn)于期許、信任的眼神,親切、鼓勵的微笑,還可表現(xiàn)于評價者的一舉一動。因此,教師的激勵性評價方式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2.1口頭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應只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不應有統(tǒng)一固定的模式,不應只流于形式上的激勵而毫無情感 。如:當發(fā)現(xiàn)學生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時,老師可以說:“你真懂得替別人著想”;當孩子不計較別人的過失時,老師可以說:“你真是個寬容的孩子”;當看到孩子沒有因為一時失敗而沮喪時,老師可以說:“老師真佩服你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這樣的評價不僅對被評價者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同時也對其他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孩子們會在老師的評價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知道什么是自尊、自愛;知道怎么愉快、積極地生活。這樣的激勵性評價語言,才能真正發(fā)揮其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2.2體態(tài)語言
語言不是評價的唯一形式,教師的體態(tài)也是評價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互動的手勢,都會讓學生在教師的行為中感受到親切之意,讓師生關(guān)系更加融洽與和諧。當夸贊學生時,我們可以走到他們身邊,用手輕輕地撫摸他們的頭,表示稱贊;可以給他期許、信任的眼神,親切、鼓勵的微笑;可以點頭表示贊許……這樣的鼓勵,會讓學生身心愉快,讓學生與老師更加親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口頭語言與體態(tài)語言巧妙結(jié)合,讓學生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將語言與手勢相結(jié)合,讓評價更加生動;將評價性的語言與眼神結(jié)合,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目光中得到信任和鼓勵;口頭語與表情語相結(jié)合,讓學生克服自卑,樹立信心。
3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班級是一個大家庭,每一名學生都希望在集體中有所作用,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學生之間在競爭與合作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每一位學生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他們會因為老師的稱贊而歡欣鼓舞。我們相信,在這一點上,是無分優(yōu)等生、中等生或是后進生的。在學齡階段,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顯得至關(guān)重要。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學生來說,更希望得到積極、正向的評價得到教師的對于自己的肯定,并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保持愉快、樂觀的學習心情。對于自尊心較弱的學生,在他人對其進行評價時,往往會默認消極評價,從而產(chǎn)生苦悶的情緒。因此,老師更應該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自尊心較弱的學生認識到落后只是暫時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改變現(xiàn)狀。美國心理學專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讓人們意識到語言、邏輯推理以及數(shù)理等并不是衡量學生智力水平的唯一標準。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知識方面掌握得較弱的學生,或許在生活能力上更勝一籌,在待人接物上更為真誠;有的孩子頑劣,但他卻很勇敢;有的孩子動手能力不行,但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因此,教師不能僅僅以一個標準,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而是應該用多把尺子,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評價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適當?shù)脑u價,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
教師在評價是不應只關(guān)注結(jié)果,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也是提升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展示自我,教師給予其激勵性的評價讓其獲得成功感與滿足感。知識評價與技能評價作為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不僅僅要評價其結(jié)果,還要注重評價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過程,關(guān)注學生的整個學習狀態(tài),注意學生在學科學習時價值觀念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相信學生的潛力,并用積極的眼觀看待學生的變化,挖掘?qū)W生的長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帶動弱項的發(fā)展。作為教師,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與自尊,是我們的教育責任。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用激勵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體現(xiàn)了激勵性評價的教育促進作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擺正心態(tài),靈活運用評價,將評價體態(tài)與評價語言相融合,使其發(fā)揮到最大教育作用。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碑敽⒆釉诩钚栽u價中成長起來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沖我們微笑;孩子變得自信,表現(xiàn)出責任感; 孩子變得自尊,不再故意搗亂;孩子變得積極,不再畏懼困難;孩子變得寬容,師生、生生關(guān)系更加和諧;孩子變得豁達,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我相信,激勵性的評價永遠適合于每一位學生。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周衛(wèi)勇.走向發(fā)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