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婷
摘 要:青年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chuàng)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tài)。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空巢青年”存在的原因,可將之歸因于多元的婚戀觀、“巢空”未必“心空”、個體繼續(xù)社會化訴求與理想信念的強大驅動以及非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空巢青年;原因分析
青年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chuàng)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tài)。英國著名文化學者安吉拉·默克羅比認為:“這(指青年亞文化)不是傳統(tǒng)的中產階級文化,與父輩文化也不緊密相連。這是一個被工人階級年輕人的經驗所統(tǒng)治的文化空間,是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首先創(chuàng)造出了這個亞文化。”①青年們對現(xiàn)存社會制度與成人世界的壓制感到不滿,進而要求破壞、顛覆主流文化,創(chuàng)造自己的獨有文化,因其處于邊緣地位,故以“亞文化”稱之。青年亞文化從古至今始終存在,對研究作為其創(chuàng)造主體的廣大青年群體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因此筆者嘗試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切入來探究當今引起社會熱議的“空巢青年”存在的原因。
一、 何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是發(fā)源于網絡的概念,這個概念的科學性有待考證,但隨著它在網絡媒介上的傳播,它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事實上,“空巢青年”尚未在明確界定之前,網絡媒介上的“空巢青年”就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階層定位:“城市準中產階層”和“獨居異地打工者群體”,這導致很多對“空巢青年”的報道的內容大相徑庭。筆者在這里暫且采用第二種定義,即:“相對于‘空巢老人,所謂的‘空巢青年通常指年齡介于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背井離鄉(xiāng)到城市打拼,工作資歷不夠豐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穩(wěn)腳跟,租房獨居的單身年輕人?!雹谟腥苏J為這一群體是客觀存在的,但仍有學者指出這是個偽命題,認為直接將“空巢青年”的標簽貼在城市廣大奮斗青年的身上的做法有失妥當。
二、青年亞文化視角下對“空巢青年”存在的歸因分析
“空巢青年”群體的涌現(xiàn)讓我們不得不追問其存在的原因,顯然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產物,若在青年亞文化視角下展開研究,我們可以大致將“空巢青年”的存在歸因于以下幾點:
(一)多元的婚戀觀
相對傳統(tǒng)的婚戀觀,當代青年人對戀愛、婚姻的認識要自由開放得多。婚前同居、同性戀、丁克家庭等現(xiàn)象已經司空見慣;“閃婚”、“閃離”大有人在;隨著幾十年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人們的生育觀念也開始發(fā)生轉變,“生兒生女都一樣”的思想開始普遍為人們接受……這一切都說明當代青年的婚戀觀已經隨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生育成本的不斷提高讓許多青年人對組建家庭充滿恐懼,教育子女的時間、金錢與精力投入讓他們望而卻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青年群體普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時代,許多青年都喪失了愛人的能力,相比愛他人,他們更知道如何取悅自己,如何愛自己,卻不能發(fā)自內心地對別人好,因此他們對戀愛往往抱有悲觀的看法,覺得自己無法真正從戀愛或婚姻中得到幸福,于是他們寧愿選擇獨居單身生活也不愿組建家庭。
(二)“巢空”未必“心空”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與親人朋友進行交往,這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讓人們在不能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有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空巢青年”并非總是處在悲傷情境中的。另一方面,盡管有一部分“空巢青年”的確是迫于無奈選擇獨居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空巢青年”是為了追求個人自由而自愿獨居的,在他們眼中,比起和家人們生活在一起,單身獨居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獲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何樂而不為呢?空巢里的心并非總是空的,大多數青年都懂得如何去填補生活的空白,將日子過得豐富多彩,讓心漸漸充實。
“研究表明,從總體上看,當前“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是正常的,他們與流動非獨居的城市普通青年之間在生存狀態(tài)各方面的相同點多于相異點;即使少數存在顯著差異,但差距也不大,總體并未呈現(xiàn)“空巢又空心”的狀態(tài)?!雹?/p>
(三)個體繼續(xù)社會化訴求與理想信念的強大驅動
“空巢青年”在踏入社會之前經歷過十幾年的校園生活,在大學的小社會中,社會關系相對簡單,而學校無法保證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于是在學生缺乏一定自制力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出現(xiàn)抗壓能力差、生活能力不強、職場經驗不足等問題,這些青年踏入社會后便需要一段時間來完成個體的繼續(xù)社會化,“空巢”時期對他們來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然而還有一部分“空巢青年”即便已經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卻往往要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奮斗,他們大都有強大的心理、獨立的思想和意志,抱有“先立業(yè)后成家”的想法,夢想的強大驅動力足以支撐他們在城市里獨自打拼。
(四)非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
傳統(tǒng)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方式傳承了幾千年之久,求新求變的青年人自然不會將老一套原封不動繼承下來,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顛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選擇了“非家庭”的生活方式,自愿過獨居生活。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克里南伯格通過對美國獨居者的調查,寫就了《單身社會》一書。該書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層次更豐富、內容更多元的“單身社會”?!俺^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于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這意味著差不多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選擇了獨居。獨居人口占到美國戶籍總數的28%,這意味著獨居僅次于無子女的夫妻家庭,已經成為了美國第二大戶籍形式,遠遠超過了核心家庭、多代復合式家庭模式、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等其他形式?!雹軉紊愍毦蝇F(xiàn)象在歐洲和日本也同樣盛行。在中國,隨著社會自由度的提升,單身居住的生活方式也日益普遍。
綜上所述,“空巢青年”的存在與其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tài)緊密相關,是在青年亞文化影響下青年們的主動或被動選擇。但除此之外,社會、家庭因素對該群體形成的推動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要解決該群體的困惑和難題,需要全社會的合力支持。
[注釋]
①[英]安吉拉·默克羅比著,田曉菲譯:《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版,第222頁.
②李春玲,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與“夢想”間的群體[J].人民論壇,2017(2).
③聶偉,風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分析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08):第57-63頁.
④克里南伯格: 《單身社會》,沈開喜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
[參考文獻]
[1][英]安吉拉·默克羅比著,田曉菲譯:《后現(xiàn)代主義與大眾文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版,第222頁.
[2]朱慧劼,風笑天.網絡形象與概念反思:對“空巢青年”的再審視[J].青年探索,2018(02):第77-84頁.
[3]李春玲,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與“夢想”間的群體[J].人民論壇,2017(2).
[4]常進鋒.“空巢青年”緣何“空巢”——一個時空社會學的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7(05):第79-83頁.
[5] 何紹輝.“空巢青年”群體的多維解讀[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6(03):第40-45頁.
[6]聶偉,風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分析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08):第57-63頁.
[7]克里南伯格: 《單身社會》,沈開喜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6頁.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