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摘要: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作為一本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的小冊子,它的出版和發(fā)行在歷史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蘊含的理論宣傳方法對于當下具有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其內容邏輯和寫作特點的分析,概括出其對于新時代我國信仰教育的幾點啟示。
關鍵詞:新時代 信仰教育 恩格斯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143-02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是由恩格斯1880年根據(jù)《反杜林論》中的三章改寫而成的,是批判杜林主義而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一部系統(tǒng)論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適應了當時各國工人政黨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需要。在恩格斯生前這一小冊子就從德文譯成了歐洲各種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邏輯理路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中,恩格斯深刻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通過對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產生的歷史條件、思想貢獻以及理論缺陷的分析說明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對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闡釋,從理論上論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和經(jīng)濟學理論基石,有理有據(jù)地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闡釋,使工人階級認識到了自身變革社會的歷史責任和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必然性。
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的特點
恩格斯在寫作這本小冊子時,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的實際情況與現(xiàn)實需要,適應工人群眾的特點,以“小身材”承載了科學社會主義完整的理論邏輯這個“大容量”。
(一)貼近群眾,堅持話語體系的大眾化風格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以通俗化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人們易于接受。首先,從學術著作到小冊子的“瘦身”?!斗炊帕终摗肥邱R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一部著作,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被馬克思稱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但在應拉法格要求時,恩格斯并沒有直接將其拿出來,而是將其中三章進行改寫,作為一個小冊子出版,受到各國工人階級的歡迎。其次,從“有教養(yǎng)者”到工人的轉變。馬恩以往的著作大都是以知識分子為對象,因而省去了很多理論常識和解釋,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是為了宣傳科學社會主義,以普通群眾為對象,恩格斯在寫這本書時適應了工人群眾特點,加入了一些通俗化的解釋,使工人、農民等更好地理解科學社會主義。
(二)理論完整,堅持論證邏輯的嚴謹性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講清了社會主義的大思路?!翱障搿焙汀翱茖W”二詞一針見血地指明了科學社會主義與之前思想家們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1]在這本書中,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對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會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是什么、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勝利的主客觀條件以及革命勝利后的社會基本特征等作了相當清楚且富有邏輯的闡述,賦予其強大的理論說服力,實現(xiàn)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大眾化。
三、《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對新時代信仰教育的啟示
恩格斯這本小冊子雖已面世多年,但其中所包含的對人民群眾進行理論宣傳的方法對新時代我國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仍具有指導意義。
(一)信仰教育要貼近生活,推進理論大眾化
新時代人民的自我意識日趨增強,人們更加關注日常生活的個體敘事,在人們更加注重自我意識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強的時代,信仰教育也應該更加貼近生活,在對人們宏觀教育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對人們生活中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個性化需求,更加注重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堅持信仰教育與人們的需求相結合。在對人們進行信仰教育、宣傳時事政治等內容時,注意使用人民大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入案例增強吸引力。在進行信仰教育時,根據(jù)接受對象的不同,適當調整文章內容及話語體系,在作為理論研究性成果出現(xiàn)時,注意其學術性和研究價值,在面向社會大眾時,要注意其實踐性,注意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盡可能以通俗簡短的語言將理論傳播到群眾中去。
(二)信仰教育要科學嚴謹,注重理論完整性
新時代網(wǎng)絡自媒體成為我國信仰教育的新陣地,對于增強信仰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功不可沒,但信息冗雜、話語權缺失等問題的存在也是顯而易見的。輕至思想觀念動搖,重至信仰西化、情緒易被煽動造成社會動蕩都是這種信息傳播的不對稱性的可能結果。近年來,西方不斷有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宿命論”“還原論”等危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言論,實際上,這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和斷章取義式解讀的結果。人民群眾沒有扎實的理論支撐,很容易被這種思想所引導,進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無用論”的輿論氛圍。因此,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完整性,從基礎淵源談起,從社會現(xiàn)實著手,堅持論證的邏輯性,讓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有理可據(jù),不可斷章取義。讓人們看到資本主義的弊病所在及其虛偽本質,讓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共產主義的美好景象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光明美好、未來可期的。
(三)信仰教育要體現(xiàn)時代,增強理論滲透性
我們所處的時代距恩格斯寫作這本小冊子已過去了近140年,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自媒體的發(fā)展更是大大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恩格斯的這本小冊子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多個國家出版,但并不是簡單地將內容翻譯成各種語言。在翻譯德文版時,恩格斯認為要根據(jù)德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思想狀況和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程度,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必要的修改,他考慮到工人們已經(jīng)經(jīng)常閱讀報紙,對外來語有了解,就沒有再將其中的科學技術用語翻譯成德文,保持外來語更有助于工人群眾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2]在新時代對人們進行信仰教育時,更要善于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在自媒體已經(jīng)普及,人們更多地依賴網(wǎng)絡獲取信息的時代,要善于運用網(wǎng)絡自媒體進行理論傳播,在堅持理論正確性的同時注意形式上的豐富性,強化理論在人們生活中的滲透性,潛移默化地進行正能量價值觀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吳倩.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研究,2016(6):66-70.
[2]徐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法論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4(2):13-1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