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加上周圍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及人們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等,肺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已居惡性腫瘤之首位,其中80%~85%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而對于早期NSCLC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1-2]。目前傳統(tǒng)的開胸術式雖能有效完整切除腫瘤及淋巴結,但因其創(chuàng)傷大且后期并發(fā)癥較多等缺陷而逐漸被臨床淘汰。隨著醫(yī)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已廣泛在外科中應用,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公布的治療指南中便明確提出胸腔鏡手術可作為早期NSCLC的標準手術方式。雖然大量文獻指出胸腔鏡手術治療早期NSCLC存在諸多優(yōu)勢,如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但關于其清掃淋巴結的效果及預后情況一直爭議較大[3-5]。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complet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CVATS)和常規(guī)開胸手術(traditional open surgery,TOS)治療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炎性反應和對患者心肺功能及預后的影響,以期為外科治療早期NSCLC術式的優(yōu)化選擇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現(xiàn)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手術治療的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老年患者90例,根據(jù)術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采用CVATS,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為(63.1±6.6)歲;疾病類型:中央型24例、周圍型21例;病理類型:腺癌17例、鱗癌21例、其他7例;臨床分期:Ⅰ期26例、Ⅱ期14例、Ⅲa期5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0例、中分化27例、高分化8例。對照組采用TOS,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57~76歲,平均年齡為(62.8±6.4)歲;疾病類型:中央型23例、周圍型22例;病理類型:腺癌18例、鱗癌22例、其他5例;臨床分期:Ⅰ期25例、Ⅱ期15例、Ⅲa期5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1例、中分化26例、高分化8例。以上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所有患者術前經影像及病理學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且臨床分期為Ⅰ~Ⅲa期;②患者均術前評估可耐受手術治療且依從性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排除術前行放化療治療或心、肝、腦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排除肺部其他類型腫瘤及遠處轉移者;⑤排除既往有胸部手術史者。
研究組采用CVATS,患者經全麻后取健側臥位,于腋中線平第7肋間作一手術切口(長約1.5 cm),置入胸腔鏡;于腋前線平第4或5肋間做一手術切口作為主操作口(長約3 cm);同時于肩胛下線平第7肋間做一手術切口作為副操作口(長約1.5 cm)。手術器械操作完全在電視胸腔鏡的監(jiān)視下進行,有序分離肺靜脈、支氣管及肺動脈,且均運用一次性切割縫合器處理,之后常規(guī)行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
對照組采用TOS,主要參照文獻報道的方法[6]進行操作。
2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對癥處理治療,出院后以門診的形式隨訪1年。
根據(jù)時間點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取血清及血漿后分別置入-80 ℃冰箱中待測。應用試劑盒測定患者免疫炎性相關指標(IgG、IgA、IgM、C-反應蛋白、白介素-6)及預后相關指標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濃度,操作流程按說明書進行。
①對2組患者圍術期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分析;②對2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免疫炎性反應相關指標及血漿預后相關指標的變化差異進行比較分析;③對2組患者圍術期的心肺功能指標(DLCO、HR、MVV、FEV1)進行比較分析;④比較2組患者術后1年的生存率情況差異。
運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數(shù)據(jù)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當P<0.05時,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時間、引流管引流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2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情況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2組患者的血清免疫炎性反應相關指標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1周2組血清免疫指標IgG、IgA及IgM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對照組水平明顯低于研究組;而2組血清炎性指標C-反應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均有所升高且對照組水平明顯高于研究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炎性反應相關指標的變化差異比較
注:*為與術前比較,P<0.05;&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術前2組患者的預后相關指標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3天2組預后相關指標均有所升高且對照組高于研究組(P<0.05),但在術后1周,2組預后相關指標均下降且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術前2組患者的心肺功能相關指標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術后1周2組心肺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術后1年,研究組1年生存率為91.11%(41/45),對照組1年生存率為86.67%(39/45)。2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450,P=0.502)。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預后相關指標的變化差異比較
注:*為與術前比較,P<0.05;&為與研究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圍術期的心肺功能指標進行比較
注:*為與術前比較,P<0.05;&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NSCLC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它包括腺癌、鱗癌及大細胞癌等,其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甚至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須及早有效地給予治療,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7-8]。目前治療早期NSCLC的常見方法為手術切除,而胸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治療早期NSCLC的主流趨勢,其相較于開放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勢,但對于胸腔鏡能否達到開胸手術相同的淋巴結清掃效果及預后情況仍存在爭議,為此本研究比較了2種術式的臨床療效,旨在進一步明確微創(chuàng)治療的價值所在[9-10]。
本研究顯示,2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管時間、引流管引流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2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情況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CVATS術在與開放手術臨床療效相近的情況下,其術后恢復速度更快且對患者的心肺功能影響更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11]。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行CVATS術患者術后的免疫炎性反應及心肺功能相關指標均較行開放手術者好,分析原因可能為CVATS具有微創(chuàng)性,且對于患者的免疫及心肺功能影響較小,此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復[12]。最后我們比較了2組患者的預后情況,發(fā)現(xiàn)2組患者的預后一致,表明CVATS術在切除腫瘤及清掃淋巴結的效果上與開放手術相近,因此近遠期預后情況變化無差異[13]。
綜上所述,2種術式在治療早期老年NSCLC臨床療效及近遠期預后情況一致的情況下,CVATS對患者的免疫應激反應及心肺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