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權變動過程中大陸法系國家主要是通過善意取得和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來保護第三人,且這兩種保護手段都起源于羅馬法。然而我國物權法僅僅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制度,關于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卻予以回避,這種立法現(xiàn)狀和態(tài)度必定會引起理論和實務界的混亂。所以理解和學習羅馬法是掌握這二種制度的優(yōu)劣及相互關系的關鍵,并且能為我國提供相應的借鑒從而更好的維護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
關鍵詞:物權變動;善意取得;物權行為理論;無因性
一、保護第三人利益的必要性
物權變動中的第三人,是指雖然不會直接參加到雙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中去,但雙方的法律關系后果卻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物權最本質的特征是具有排他和很強的對世效力,所以物權的變動肯定會對第三人的利益造成妨礙,而市場經濟又是由一個個的第三人連接而成,因此基于維護市場整體交易安全的考量自然就需要對第三人進行保護。
二、無因性原則對第三人的保護
(一)無因性原則的概念。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是彼此獨立的,物權行為具有自己的成立方式和法律效力,雖然債權行為可能會是物權行為產生的前提,但是物權行為一但成立便不再受制于債權行為,債權的無效、被撤銷等均不會使得物權行為的效力消失或減弱。
(二)無因性在羅馬法中的體現(xiàn)。羅馬法并不承認有獨立的物權行為存在,因為當時的商品經濟并不發(fā)達,社會分工和批量生產也未出現(xiàn),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易往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說債權合同的成立、履行以及物權的變動是同時發(fā)生的。但是,羅馬法卻承認了無因性原則,認為只要雙方當事人按照特定的程序完成了物權變動,那么物權變動就是有效的,而不管當事人合意的效力如何。羅馬法主要通過要式買賣和擬訴棄權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物權變動進而體現(xiàn)其無因性。
要式買賣是羅馬市民就要式物當場進行的交易行為,其程序十分復雜:首先需要五名羅馬成年市民作為見證人,和另外一名手持銅秤的市民作為司秤,然后由買方遞上一塊銅,鄭重的宣告“物是我的,我通過那塊銅和那把秤將它買下”,最后再由司秤用銅塊擊打銅秤,并將銅塊轉交出賣方,意味著交付對價。擬訴棄權則類似于法庭審理,它需要受讓方當著裁判官和出賣方的面宣布物是自己的,然后裁判官要求出賣方進行抗辯,但是出賣方卻不計劃做出反應,裁判官便會基于此事實把標的物判歸受讓方所有。從以上程序可以看出,不管是要式買賣還是擬訴棄權都帶有嚴重的形式主義色彩,當事人之合意并非移轉標的物的有效要件,所以羅馬人實際上是在承認了統(tǒng)一原則的基礎上承認了無因性原則。當經過了這些復雜的形式和程序后,就會發(fā)生物權的變動而不對買賣合意做要求。
雖然無因性原則在羅馬法早期就已經存在,但是它的存在并沒有體現(xiàn)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更不是為了保護財產取得人和第三人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程序的莊重性和儀式感,因為在當時社會人們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忽略了交易的名義。
(三)德國對無因性原則的發(fā)展。隨著社會心理和文明的不斷發(fā)展,羅馬法萬民法上出現(xiàn)了一種較新的取得財產的方式,即給付行為,該種方法幾乎是通過雙方的合意來確定所有物的轉讓,它擺脫了形式的、直觀的和手遞手的活動,既然不再依靠繁瑣的程序來確定物權的變動及取得,交付行為背后就必須有一定的原因存在,比如買賣或者贈與。但是羅馬法仍然采取的是統(tǒng)一原則,因為羅馬法認為交付是事實而非合意行為。
相反,德國學者薩維尼則認為交付背后依舊有雙方合意的存在。他說人們進行交付的目的各不相同可以是租賃也可以是買賣,但前者的交付并不包含轉讓所有權的意思,而在后者中的交付中原物所有人則有將所有權轉移給受讓方的意思。因此,應把交付理解為一個合意行為,并在此基礎上承認了分離原則和無因性原則。所以一個有效的物權變動必須具備這些條件,首先出讓方必須是有權處分人;其次雙方有物權變動的合意;最后要有公示行為。這樣,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就會相互獨立彼此分離,就算基礎性的合同關系不存在,也不會對物權的變動產生影響。
三、善意取得制度對第三人的保護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善意第三人從無處分權人那里取得財產時價格是合理的,且已經進行了物權公示行為,那么該第三人便可排除原所有權人的物上請求權進而取得財產所有權。
(二)善意取得制度在羅馬法中的表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欠發(fā)達的早期羅馬法時代,商品交換一般只涉及交易的雙方,很少有第三人出現(xiàn)。即便有也嚴格堅持傳來取得原則,即“后手的權利不得優(yōu)于前手”,受讓人能否取得完整的權利完全取決于讓與人的權利是否有瑕疵。這種做法徹底否認了第三人的利益。隨著社會交易的日趨頻繁,法學家發(fā)現(xiàn)過分強調所有權絕對受保護是有弊端的,于是對取得時效制度進行了一定的發(fā)展。在適用取得時效的基礎上,善意第三人只要通過證明其對該標的物已經進行了連續(xù)不斷(動產為一年,不動產為兩年)的占有,那么第三人就能取得該標的物的所有權。
(三)各國對善意取得制度的發(fā)展。法國用即時取得來代替善意取得,對該制度的規(guī)定體現(xiàn)在“時效”一章中;日本雖將相關的制度規(guī)定在“占有權之效力”中,但是具體內容卻完全繼受了法國的規(guī)定 ;而德國則在其物權編的“動產所有權的取得和喪失”中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的具體內容。
從各國的立法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近現(xiàn)代善意取得制度的產生正是由于發(fā)展了羅馬法中的取得時效制度,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善意取得無需時間之經過。至于為何不再需要時間這一構成要件,法國認為是由于即時時效或瞬間時效的結果,日本則認為是善意受讓人受讓占有后,占有之效力使然。本文則認為權利外形說最為合理,即物權作為一種對世權,須以對方知情為前提,如果對方不知情,則物權便無對抗力,所以只要第三人為善意就應當維護其對權利外形產生的信賴。
四、無因性原則與善意取得制度的對比
(一)兩者的適用條件不同。在無因性原則之下,第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是因為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其只要滿足物權變動的有效要件便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處分人要有處分權限。與之相反的是,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前提恰恰是處分人沒有處分權,基于對善意的保護而有條件的對本應屬于效力待定的物權行為,例外的使第三人獲得所有權。
(二)第三人所有權的取得性質不同。善意取得中第三人取得的物之所有權,是從無權利人處取得,所以這是一種原始取得的方式;相反若從無因性角度來看,取得人是從有處分權人處通過法律行為而繼受取得的所有權。
(三)兩者的關注焦點不同。善意取得制度是通過平衡原權利人和第三人的利益進而從當事人的外部來切斷原權利人的請求權;而無因性原則則是為了厘清雙方當事人的內部交易關系,因此對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加以區(qū)分,進而使物權行為不受原因行為的影響間接地達到保護第三人的效果。
(四)對第三人是否為善意的要求不同。若要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就必須要考察第三人是否為善意,即不僅要確定第三人是否明知相對方為無權處分人,還要保證在物權變動時依舊為善意。而通過無因性原則的適用,會把連環(huán)交易中的無權處分改造為有權處分,因此就再無必要去檢討第三人主觀上是否為善意,從而便可采用客觀主義的方法去判斷所有權的歸屬。
(五)第三人解除合同后物權的歸屬不同。當?shù)谌艘罁?jù)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后,若發(fā)現(xiàn)其上存在嚴重的質量瑕疵時,可以通過解除合同來維護自己利益,此時,標的物的所有權則應該回歸于原所有權人所有。相反,若該標的物是通過無因性原則取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該標的物則應該返還給第三人之前手,因為其為有權處分,在合同解除之后,當事人的權利狀態(tài)理應回復到合同未訂立之前。
正是由于兩種制度存在以上差異,所以才有各自適用的空間和獨特的魅力,而且兩者的地位也不分高低強弱,共同為第三人保駕護航。
五、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不管是善意取得制度還是無因性原則,皆是保護第三人的有效路徑。但是兩種制度也都各有利弊,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市場交易的整體秩序,一方面應該對我國現(xiàn)有的善意取得制度有所完善,另一方面應當積極科學的采納物權行為理論。此外,羅馬法是現(xiàn)代私法的基石對我們理解掌握無因性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十分重要,只有真正領悟到羅馬法,才能對現(xiàn)代私法的發(fā)展作出正確的評價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楊振山.羅馬法·中國法與民法法典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 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J].比較法研究,2014(3).
作者簡介:楊宇(1995- ),女,山西長治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8級民商法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