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霞
〔關鍵詞〕心理課;提問技術;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3-0027-02
班級心理輔導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是實現(xiàn)學校學生心理素質(zhì)發(fā)展的主要陣地。相比于個體心理輔導,一堂成功的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影響到更多的人,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心理素質(zhì)塑造。然而,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容易,在現(xiàn)實中,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要么容易向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主的課堂靠近,要么過于游戲化,讓課堂效果流于表面。而不管是哪一種課堂模式,課程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度。有效的課程首先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然后情緒受觸動,接下來再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說出自己的經(jīng)歷,讓別人也受到啟發(fā),從而完成心理輔導活動課程對學生情緒、認知、行為的影響,讓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因此得到塑造和發(fā)展。
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程現(xiàn)實的情況是,學生的參與度都很容易成為問題。一是在中學繁重的學業(yè)任務之下,心理輔導活動課很容易被學生看成放松課,借此機會放松甚至放空,或者做點其他的,主動參與并非必須要完成的要求。二是班級團體有別于心理輔導團體。班級團體人數(shù)更多,有時候一個班級會超過60人,而且班級成員之間是有現(xiàn)實關聯(lián)的。在一個專業(yè)的團體輔導中,成員課后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不關聯(lián),因此在輔導中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擔心輔導之后別人的想法和目光。但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們上課生活都在一起,很多時候不愿多言,擔心過度暴露之后引起尷尬。這個原因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參與度。
提高學生參與度,很考驗心理教師的功力,課堂中教師要做到營造氛圍,積極關注盡可能多的學生,多鼓勵等。但我認為其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問題的設置。好的問題會升華一堂課,而一個壞的問題也可能毀了一堂課。同樣的活動、同樣的啟發(fā)材料、同樣的游戲項目,提問不同學生,學生的興趣、關注程度、參與度都會有很大不同。因此,提問是提高學生參與程度的關鍵。
在一次關于挫折的課程中,我設置了“進化”的游戲,五級進化,蛋—小雞—小鳥—猴子—人類,這個游戲的規(guī)則學生猜拳決定進化或者退化,先進化成人類的人贏。游戲結(jié)束后,我問:“在這個游戲中,你有什么樣的體會???”原本設置這個游戲,我的想法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挫折感”,然后獲得感悟“只要再接再厲,一個人總會成功的!”
但是,當我去問學生們時,收到的回答卻是:“沒有什么感想。”更有甚者,直接說:“老師,我覺得這個游戲好無聊?!边@個時候,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我很惶恐:難道真的是游戲的設置有問題嗎?但是課堂已經(jīng)在那里,我不能說我們重來一遍。這時,我靈機一動,提問道:“確實,在這個游戲中,有的同學是不服輸再接再厲,很積極地參與,非要贏回來;有的同學輸?shù)亩啵杏X很生氣,干脆不參與了;也有的同學全程在旁邊看,自己卻不參與,說這個游戲好無聊啊,那么你是屬于哪一類呢?你的表現(xiàn)和你平日里學習生活的表現(xiàn)有沒有相近之處呢?”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學生們都陷入了思考,之后,有學生暴露了自己遇到挫折責怪他人的習慣,還有的說自己遇到挫折就不再參與,等等,課堂終于再次回到正軌,學生們不僅會記住這個“無聊”的游戲,還會記住游戲帶給他們的思考。
從這一件小事,我認識到課堂中提問的重要性,沒有不好的活動和材料,只有不好的問題。
之后在對課程的設置時,我于是更多地思考怎樣提問學生才愿意參與,愿意說自己的想法,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獲。根據(jù)自己的總結(jié),我認為班級心理課堂中,以下的一些提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首先,提問一般分為開放式提問與封閉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nèi)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fā)揮的余地。比如,對這件事你有何感想?封閉式問題則設置了選擇的答案,比如,你是否同意該觀點?
在班級輔導活動課程中,原本開放式提問是更加包容的,可以獲得更多的觀點和答案,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發(fā)現(xiàn),開放式提問往往讓學生不知所措或者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一次有關于中學生戀愛的專題中,我事先展示了一個男孩和女孩早戀的故事,然后問:“你認為他們之后的故事會如何發(fā)展?”提到愛情,其實大家都很有興趣,問題的設置也是比較容易回答的,但是這個時候,主動舉手發(fā)言的學生卻很少,點名站起來的學生中還有人說:“老師,我沒有談過戀愛,我不知道。”然后一臉壞笑。
為什么一個容易回答的開放式提問卻遇到很大的阻礙呢?仔細反思,我發(fā)現(xiàn)學生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觀點,害怕在后續(xù)同學相處中被扣上“愛情經(jīng)驗豐富”的帽子。于是,在下一節(jié)課,我將問題從開放式轉(zhuǎn)為封閉式,設置了幾個故事發(fā)展的情境,比如女孩收到男孩的邀約,提問學生:“你認為她該去還是不去?為什么?”“女孩子被表白,她該答應還是不答應?”轉(zhuǎn)換提問方式后,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因為是封閉式問題,學生必須選一個,選了之后再說觀點,又達到了開放式提問的目的。因此,在目前的課程中,大部分采用更易回答的封閉式問題,一節(jié)課程中,開放式提問設置一到兩個,并且要留足夠的思考和組織答案的時間,才能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回答。
其次,在提問的設置中,避免中庸,盡量鮮明地樹立觀點。所謂不平則鳴,一個中庸的觀點可能是正確的,但卻也是很無趣的。在一個“體像認識”的主題中,一開始我問:“你認為外貌對人生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舉手者寥寥無幾。之后我更換了問題:“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嗎?”這次引發(fā)了班級的爭論,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參與度大大提高。當然,在這里,也引用了時代的流行語,可以看到同樣的現(xiàn)象,貼近時代的更尖銳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參與。
再次,提問時限制回答方式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比如,用幾個詞語或者一個句子來回答問題。舉個例子,“你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同學都要思考良久,或者說不知道。之后我更換了提問方式:“請用3個詞語評價自己?!边@次,學生回答起來順暢了很多,沒用再出現(xiàn)“不知道”的狀況。因為限制回答方式實際上簡化了問題,也明確了回答方向。另外,親子關系主題中“你怎么看你的父親?”時常會讓學生不愿回答,替換為“用幾個詞語描述你的父親”,這時,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會大大增加。
最后,我在實踐中還體會到,提問時一定要精選問題,切忌一次問多個問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假如確實有多個問題需要思考,也盡量在學生的回答上進行引導,然后切入下一個問題,這樣更為妥當。
總而言之,班級心理課堂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提問。教師提問時,盡量一次一個問題,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為了提高參與度,封閉式問題往往更容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開放式問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足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提問時要避免中庸,可以采用尖銳一點的觀點,讓學生有話可說。提問時,緊跟時代步伐,問題與時俱進也能提高學生參與度。
(作者單位: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學,普洱,6650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