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銦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63-01
一、課程背景
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嫡傳后裔王氏聚居地,古村四周“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古稱藏龍臥虎之地,佳境疊現(xiàn),氣象萬千。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書圣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勝,帶妻攜子來此隱居,六年后謝世,建塋于瀑布山南麓。
古村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史街巷保存完整,保留了一大批明清時期風格的建筑和歷史街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豐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一溪、一圳、二街、一大家族,構成古村獨一無二的環(huán)境風貌。2006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zhèn)。
華堂古村九曲水圳:九曲水圳從村東平溪江中將水引入村中,于溪江上用卵石筑起高2.3米的石砩,攔截溪水和抬高水位,在溪灘岸壁上設置了寬97公分,高80公分的歸水口,引水穿越平溪路,通過大祠堂北側墻角下,穿過整個村落。它的特點是彎曲多變,變化莫測,不知情者,根據(jù)不知水從何處來,又從何處去,此處露明在外,那里鉆入地下,一會兒從屋后流淌,一會兒從屋底穿過,或在院中出現(xiàn)。圳全部用當?shù)伫Z卵石砌成,大部分利用墻基作為圳坎,西首臨街段一邊為街屋墻基,另一面為街道的路坎,它全程穿越了8條墻弄,均從路底下經過。九曲圳潺潺流水,常流不息,即使是大旱之災,也不干涸,水質清澈,人人愛之。
我校位于華堂古村之內,因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學校所在地為書圣王羲之晚年歸隱地——在其百年的辦學歷史中,代代不忘轉動筆尖,時時不忘孕育新人。
二、課程意義
1.開發(fā)與拓展小學地方課程。
新課標鼓勵教師“積極大膽地開發(fā)利用當?shù)氐胤秸n程資源”。當?shù)氐牡胤劫Y源應該成為學校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重要內容,因為它關注學校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機聯(lián)系,更關注時代的民族的區(qū)域的傳承。華堂古村作為“翰墨金庭·書禮小鎮(zhèn)”的核心風景區(qū),而嵊州市金庭鎮(zhèn)中心小學就坐落在這個處處氤氳著王羲之書圣氣息的古村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校立足華堂古村這個寶貴的本土資源,多角度挖掘與“書禮小鎮(zhèn)”相關聯(lián)的各種因素,設計開發(fā)《沿著水圳游華堂》課程。該導游課程涵蓋內容很廣,有口語表達、文明禮儀、寫作素養(yǎng)、交流合作等方面,這些都可以作為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基礎課程的拓展,形成極具特色的地方拓展課程。
2.挖掘和深化學校辦學特色。
百年滄桑,薪火相傳;桃李爭榮,盛世華章。嵊州市金庭鎮(zhèn)中心小學建校百年以來,非常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尤其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素質提升。因此,學校結合本地資源,將“翰墨金庭·書禮小鎮(zhèn)”帶入學校,進入課堂,以華堂古村為支點,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學習的理念,追求課程內容體系化、學生學習主動化、資源整合多元化、課程活動多樣化評價策略多元化等原則,設置體驗課、欣賞課、研學課等多種形式,學生從中享受快樂,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三、課程設置
1.設計理念。
(1)課程的教育理念:書圣故里育新人。
本課程的教育理念是“書圣故里育新人”,學校在讀學生多為書圣王羲之后裔,學生整體學習氛圍優(yōu)秀。學校通過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讓學生涵養(yǎng)品德、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最終提升綜合素養(yǎng)。
(2)課程的設置理念:全面成長。
教育是生命發(fā)展的需要,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分數(shù)與知識。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生命被激活、被發(fā)現(xiàn)、被尊重的過程,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過程。本課程作為綜合實踐性的拓展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讓學生真正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2.課程目標。
(1)育人目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書圣后裔。
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小導游專業(yè)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方面相輔相成,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知識目標:能講流利的普通話,熟悉金庭鎮(zhèn)的人文軼事和名優(yōu)特產,掌握小導游基本的常識以及相關問題的處理方法,初步掌握導游講解的技巧,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講解能力。能力目標:嘗試自己收集資料,創(chuàng)編導游詞,并能落落大方地向游客介紹景點;使學生初步掌握由此詞講解方法和技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和工作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程,對導游這個職業(yè)進行初步的了解,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對家鄉(xiāng)“書禮小鎮(zhèn)”的深入了解,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2)課程目標:促進師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
本課程設計基于兒童興趣,跨越學科界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課程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親力親為,體驗感受,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內心的成長,同時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3.課程內容。
以“翰墨金庭·書禮小鎮(zhèn)”為支點,立體化項目課程開發(fā),以全人培養(yǎng)為目標,以項目學習為載體,以跨學科整合為路徑,涉及開發(fā)《沿著水圳游華堂》課程。本課題開發(fā)方向一以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三個學段進行分類,開展校園拓展課、“請進來系列”之書圣后裔大講座、“走出去系列”之綜合體驗活動和“精彩紛呈系列”之校園專題活動等系列課程。具體安排如下:
(1)校園拓展課。
(2)“請進來系列”之書圣后裔大講座。
顧名思義,就是將華堂古村懂村情、村史的王羲之后裔請進學校的課堂,讓學生近距離感知前輩們的教誨。擬邀請如下人員:
①“華堂村村史”,主講人:王羲之嫡傳后裔。
②“美麗的華堂 ?書圣的故里”,主講人:王羲之嫡傳后裔。
③“沿著水圳游華堂”,主講人:王羲之嫡傳后裔。
(3)“走出去系列”之綜合體驗活動。
①研學活動——小腳丫游華堂。
根據(jù)“翰墨金庭·書禮小鎮(zhèn)”的打造進程,開展“知村情”、“知村史”、“知美食”、“知特產”等研學活動。
②體驗活動——我是華堂小導游。
在學生上好在校拓展課的基礎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由學生擔任小導游陪同游客沿著水圳游華堂。
(4)“精彩紛呈系列”之校園專題活動。
①當一回校園的講解員。
結合學校的幼小銜接活動,組織學生擔任校園的講解員,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初步形成導游的基本技能。
②“沿著水圳游華堂”導游圖比賽。
結合學校特色,鼓勵學生以書法和繪畫的形式,描繪出自己眼中的華堂古村,加深學生對華堂古村各個景點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華堂古村的喜愛之情。
③“沿著水圳游華堂”導游詞比賽。
在學校里開展“沿著水圳游華堂”導游詞比賽,主要面前四五六年級學生,讓學生在自己撰寫導游詞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華堂古村的歷史文化及培養(yǎng)自主收集資料的能力。
④小組設計“華堂古村一日游”方案評比活動。
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設計“華堂古村一日游”方案,讓學生嘗試多種方式收集資料,并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體會小導游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
⑤“十佳小導游”評比活動。
結合學校開展的校園十佳之星的評比,開展“十佳小導游”評比活動,表彰在實踐活動中具備導游基本素質的學生,同時以此激勵更多的學生向優(yōu)秀的“小導游”學習,爭做華堂古村的小導游。
四、課程評價
在《沿著水圳游華堂》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起到監(jiān)控教學的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作用。所以,本課程的評價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評價方式多樣化。
(1)教師現(xiàn)場觀察。
在學生參加本課程的活動中,教師觀察學生的各種表現(xiàn),如學生怎樣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怎樣進行綜合實踐,怎樣與他人進行交流。教師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記錄學生的能力并進行評價。
(2)學生自評互評。
教師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形成每人的活動成果,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由教師提供評價標準,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3)小組合作評價。
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分小組分工合作研究,教師對小組的活動成果進行判斷,要求學生收集、撰寫活動成果報告,以小組為單位,或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對小組表現(xiàn)進行評價。
2.學習評價側重化。
本課程的評價側重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參與體驗,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使學生發(fā)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變化。所以,在評價過程中,側重學生認識、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不是簡單的識記導游詞的熟練程度。
3.學習評價及時化。
評價的反饋直接關系到評價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發(fā)展,及時與定期的評價對學生的行為和教學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本課程注重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強調學生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取得了哪些成績,并指出不足。
五、結束語
相信依托書圣王羲之故居這一堅強后盾,我校的《沿著水圳游華堂》校本課程一定會越做越好,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也能越來越高,最終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張揚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張余.淺析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J].中外交流,2017,(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