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摘 要: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學習能力也不容小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及興趣略有差異。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進行有差異的教學,因材施教,促使學生有差異地發(fā)展,從而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優(yōu)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數學;余力生;差異教學
筆者從以往的數學教學經驗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之余,仍有更多的精力和余力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在此,我將研究這部分“余力生”的特點,擬訂教學策略,力求付諸實施!
一、正視以往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應對策略
經驗表明,以往的教學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首要的就是對各類學生的要求共性多,缺少余力生的個性發(fā)展?;蛘哌^度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對原有教學目標進行適度調整:
(一)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
不僅要著眼提高學困生的接受能力,也應當制訂適合余力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教學計劃,并著力于開發(fā)余力生后續(xù)學習的潛能。綜合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有序性、靈活性、敏捷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靈活、多角度的思維及解題能力,提高數學素質和畢業(yè)質量,使他們能面臨未來的挑戰(zhàn),能適應來自各方面的激烈競爭。
(二)更具有全面性的教學目標
我們不僅要注重把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放在首位,使學生能力得到發(fā)展,更要使他們的心理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從學習品質方面培養(yǎng)他們自覺、獨立、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適應競爭。這不僅是數學教學,也是各個學科教學工作中都應當積極實現(xiàn)的重要教育目的。
二、重組數學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時課業(yè)
我們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對中下等學生學習有利。但具體到余力生,他們往往在完成書本知識的學習任務后,還有剩余精力可以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拓寬知識領域。但現(xiàn)行教材內容卻因大綱規(guī)定限制了向更高目標發(fā)展,對余力生來說是一種無形的限制,滯后于他們學習數學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在針對余力生的教育上,有必要重組教學內容。根據本班實際(有90%的學生在五六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課堂作業(yè);92%的學生反映課堂收獲一般;98%的學生表示大部分內容一聽就會,有時學習的內容是本來就已經會了的),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更正這些不足:
(一)把原教材中定為課余的課外練習作業(yè)移到課內,抓住課內40分鐘,安排好原定的課外作業(yè),把課內、課外、基本練習訓練、綜合拓展訓練,以及各種教材重新結合成有機的整體,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去自由支配,自己去深化學習,發(fā)展自己的興趣,以求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以六年級課本為主要教材的同時,重組其內容,節(jié)省出課時補充課外知識,進行專題講座,進行學生思維方法和解題思路的訓練。例如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他們普遍比較關注的最值問題、容斥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或者進行一些拓展課本外知識的專題。如數列問題、統(tǒng)籌問題、極值問題、邏輯推理問題等。
(三)通過專項練習、專項競賽、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專項訓練。例如,為降低計算的錯誤率而進行多種速算的系列訓練,或者用排水實驗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等。這樣可以使學生領悟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對知識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學會觸類旁通,不僅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能學會靈活運用。
三、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針對余力生,如何激發(fā)他們的主動學習,讓他們數學能力和視野有進一步提升,對他們的未來成長十分關鍵。根據以往教學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改進:
(一)引導學生逐漸變“必須”為“我要”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刺激”有兩種:一是“必須”;二是“我要”。前者是社會責任和學習目的對學生的鞭策,后者是學生內在的欲望和需要。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的把握,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
(二)激發(fā)余力生的危機意識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部分余力生有一種自認為學習總是勝過別人的優(yōu)越感。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使他們無法適應已經變化了的新要求、新目標。針對這些心理教師要積極指正,讓余力生也充分了解自己的弱點和存在問題,從而激發(fā)其“不進步就會倒退”的危機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習方法的點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推行“學生大膽向前走,自己探索,教師點撥”的主動學習模式。例如: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自學,找結構特征,從而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學會解這類題的方法。針對較為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在要求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組織小組討論,理解這類題的結構特征與簡單應用題本質相同。在解決含有多層復雜關系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再進行相應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利用畫圖、找對應或內在聯(lián)系,使他們掌握這類復合題只是一般應用題或行程、工程問題等比較復雜分數應用題的綜合。
綜上所述,在對余力生學習數學的探索中,所采取的幾個策略和措施初見成效。但還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曾振生.淺談提高小學數學高段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中),2017(2):83
[2]黃金伙.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