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旭東
摘 要:在現(xiàn)代教育不斷發(fā)展進步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及課堂教學發(fā)展的需求,采用新的教學方式開展高效課堂已經(jīng)成為一個必然趨勢。而學科前置性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模式,更多地培養(yǎng)和挖掘?qū)W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有效促進了師生之間課堂的深度交流與探討,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推廣與使用。此處的前置性研究是指以學科為依據(jù),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前介入研究問題,通過分組自主開展研究,并在研究中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學科前置性研究不同于學科研究,它沒有嚴密的知識體系,而是以問題為中心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學科;前置性研究;分組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用學科前置性研究的方法,使得孩子們愿意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參考。
一、建立小組,培養(yǎng)團隊意識
21世紀是全球信息化的時代,社會更加復雜多變和具有不確定性,人類只有加強合作才能解決問題,迎接挑戰(zhàn)。這同時也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班以3~6人的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不僅能提高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還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共享研究的信息與成果。例如可將全班學生分為12組,每組4人。之后教師布置課題給A組,并分解不同的任務給A組的其他成員,學生進行研究討論,最后小組派出代表把本組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接下來下一個課題就分給B組,以此類推。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對組員的分工及任務進行指導。如組長負責組織匯報,成員一負責撰寫記錄,成員二負責搜集資料,成員三負責分類匯總,以便于組員之間緊密高效地合作。
二、內(nèi)容合理,符合學生需要
在選擇研究課題時,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大綱,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有研究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作為研究方向,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并以提出的問題為驅(qū)動展開自主研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思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他們對社會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在課題的研究上,應以學生的現(xiàn)有社會認知和社會資源作為參考。如在研究“歌劇”的主題時,身處農(nóng)村偏遠地區(qū)的學生可能無法像經(jīng)常有機會在城市觀賞歌劇的學生那樣有直觀的感受和體驗。而在研究“山林”的主題時,經(jīng)常出沒在大山的學生就要比城市的學生更具優(yōu)勢。最后在確定研究主題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或者特長進行自主選擇和研究?!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研究主題感興趣,并且具備可操作性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始終保持較強的研究動機和探索欲望。
三、形式多樣,注重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魏我豁椦芯慷茧x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更何況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導致其自身不知該如何去做研究,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進行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應該首先向?qū)W生教授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如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測量法、實驗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時,不能停留在理論的講解上,而應結(jié)合研究主題,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掌握這些方法。在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時,還應側(cè)重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分類等。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多個渠道搜集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資料,并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四、落實有效,建立多元評價
評價是學科前置性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課題的研究中,對學生的評價起著激勵導向和目標監(jiān)控的作用,是實現(xiàn)學科前置性研究目標、提高學生前置性研究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學生前置性研究是以研究問題為載體,以研究主要特征的實踐活動。因而,學科前置性研究的評價應聚焦在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一)評價的原則
1.正面評價
學科前置性研究的評價應強調(diào)評價的激勵性,重在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學生所蘊藏的研究潛能,鼓勵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努力營造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
2.關注過程原則
學科前置性研究的評價重在研究過程的評價,即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最后的研究報告和研究成果,而且應重點評價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學生在研究中的體驗、學生是否掌握了研究方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沒有提高等。
(二)評價的要求
1.評價主體應多元
學科前置性研究的評價應是多元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還可以采取同伴互評的方式。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可以充分發(fā)揮各評價主體的作用,使評價結(jié)果更為客觀,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2.評價方式應多樣
教師可以采用成長記錄袋、談話法、討論法、答辯、匯報等方式來進行評價,嚴禁采用考試來評價學科前置性研究。
希望老師們在自己教學的道路上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妙法妙招。
參考文獻:
[1]彭玲霞.小學數(shù)學前置作業(yè)的設計與應用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4).
[2]馬穎.如何提高“前置性小研究”的研究價值[J].甘肅教育,2018(1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