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茹
摘 ?要 ?基于超人際模型,從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體在社交網(wǎng)絡中“表演”的動機與印象管理的形式,并進行總結與反思,旨在幫助人們提高警惕,提防不良PUA群體的搭訕套路,維護良好的網(wǎng)絡社交空間。
關鍵詞 ?印象管理;超人際模型;PUA;隱私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4-0134-02
PUA(Pick-up Artist)指搭訕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源自美國,起初指一群受過系統(tǒng)化學習、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后泛指擁有吸引異性的技巧,讓其為之著迷的男女。最初,PUA術是一種鼓勵人們與異性交往的技巧,但近幾年PUA傳入中國,衍生出不少流派,如夜店流、下藥流等,其技巧中有關形象包裝與印象管理的部分卻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不良PUA”,不少人深受其害。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婦女報、南方都市報等知名報紙都曾對于不良PUA案件進行報道與評論。本文將通過解析近幾年國內PUA群體普遍詐騙手段,以期從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不良PUA群體在社交網(wǎng)絡中慣常行為的動機及形式。
1 ?相關概念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論,是指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控制和掌握他人對自己所形成印象的過程。互動中的一方希望通過“表演”在他人腦海中形成自己預設的印象,以獲得別人的好感。在當今網(wǎng)絡社交中,網(wǎng)絡上的人際互動產生的情感效果,有時甚至超過面對面互動的情感表達。美國學者約瑟夫·瓦爾特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超人際互動(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1]。超人際模型的功能主要是探索網(wǎng)絡條件下的傳播參與者如何形成超越普通人際互動情感和關系的效果。
2 ?不良PUA群體印象管理的動機及形式
不良PUA群體成員多是學員基礎,在網(wǎng)絡上所謂“導師”與“PUA手冊”的指點下,幾乎是機械性地重復步驟,以被吸引對象的人數(shù)作為課程是否達標的標準,把對象對其付出的感情作為炫耀的資本,在“自我表演”中獲得莫名的優(yōu)越感??偨Y近年的案例,筆者將大多數(shù)不良PUA群體印象管理的動機與形式總結為以下三部分。
2.1 ?塑造形象博關注
不良PUA群體的普遍特性是在社交媒體呈現(xiàn)出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上流圈子生活狀態(tài)。這是不良PUA作為表演者塑造自己形象的階段。不良PUA群體借助社交平臺,多以圖片、文案為切入點,傳遞“表演”信息。有些人接觸到不良PUA發(fā)布的信息后選擇繼續(xù)關注并“觀看表演”,而那些較有辨識力的對象則不會理會不良PUA此類炫富暗示。第一步也是不良PUA篩選觀看對象的關鍵一步。
2.2 ?利用好奇獲認同
第二步,不良PUA將在現(xiàn)實中進行神秘化表演,故意與觀眾保持一定距離,塑造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這往往更能引起觀眾的關注[2]。在現(xiàn)實中,不良PUA以退為進,以劇情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不斷設置懸念,誘人深入,從簡單的肢體碰觸開始,在現(xiàn)實中與觀眾產生實質性聯(lián)系,在聊天過程中多以提要求的命令口吻,將交往主導權開始掌握在自己手中,令觀眾對其著迷,這同樣也是不良PUA群體連接現(xiàn)實和虛擬的重要一步。
2.3 ?建立關系掌主導
在網(wǎng)絡上進行交流之后,不良PUA將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以浪子、總裁、富二代等極具社會話題性的角色出現(xiàn)。隨后,他們將打破自己在朋友圈的光鮮形象,進行二度印象管理,將自己偽裝成外表強硬實則內心脆弱不堪的形象,喚起觀眾的同情心、愧疚感與拯救欲。此后,不良PUA將完全成為“感情”中主導的一方,將提出更加過分的要求,一步步摧毀對象的自尊,甚至是精神和生命上的虐待,若此時對象不能及時抽身,將帶給其更嚴重的傷害。
3 ?基于超人際模型的PUA印象管理形式
線索訊息的缺失與訊息發(fā)送者(senders)、傳播信道(channel)、訊息接收者(receivers)以及反饋(feedback)相互作用導致了超人際效果的形成[1]。
1)在經由網(wǎng)絡媒介進行的社交中,生活中真實可見的信息往往缺失,訊息發(fā)送者可以通過選擇性的自我展示進行印象管理。不良PUA群體不僅是選擇性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如利用或出色的口才或高顏值的外表吸引觀眾觀看表演,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來獲得關注,更選擇借助社交網(wǎng)絡中的大量信息作為輔助,“復制”并且“盜用”所謂高端人群的生活片段,進行全方位的表演。
2)以文本、圖片、小視頻為主要形式的信息有利于其形象塑造的節(jié)奏控制。PUA群體傳播信道的背景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網(wǎng)絡時代讓生活更為便捷的同時,也滋生了灰度地帶對于隱私的侵犯。不良PUA群體中多流傳使用全套圖集,均適用于潤色不良PUA群體塑造不同的虛假角色,生活片段、風景圖片等一應俱全,角色生活狀態(tài)的表演幾乎以假亂真。
3)社交媒體中可供判斷的線索相當有限,更新頻率也隨之變高,訊息接收者在無法短時間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很容易根據(jù)只言片語將其過度理想化。不良PUA群體正是抓住了訊息接收者的好奇心理,在高頻率、高質量的信息發(fā)布中設下陷阱,塑造又打破看似完美的人設。盡管網(wǎng)絡人際印象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但“刻板表征”與“極化效應”又使得訊息接收者默許并承認了這類訊息存在的真實性。
4)訊息接收者由于自身產生的理想化觀念而發(fā)出的積極反饋促進了交流的持續(xù)進行,形成了“行為上的確認”和“認知夸大”的循環(huán)[3]。這可以看作不良PUA群體的后期行為的理論支持。隨著交流的持續(xù)進行,訊息接受者進一步相信并服從于不良PUA扮演的角色,多由于愧疚感和僥幸心理的糾纏,情感上難以逃離。不良PUA角色扮演者不僅肆意玩弄對方的生命,更給受害者們留下了抹不去的情感障礙和心理陰影。
4 ?反思與總結
4.1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的隱私之殤
盡管數(shù)據(jù)屬于個人且確實有擁有權,但實際情況是,信息所屬者不是唯一對它有擁有權的人[4]。不論是不良PUA群體中大量流傳的通用圖集、視頻集,還是被PUA們盯上的那些對象的信息,這些隱私數(shù)據(jù)已成為了公然買賣的商品。網(wǎng)絡上的“她和他”是不是真實存在?隔著屏幕的交往還能被信任嗎?隱私的泄露使媒介使用者產生社交恐懼,可能影響真實的生活。
4.2 ?傳播者與接收者的熱情與理性
每個人都生活在由不同媒介所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之中。由于部分訊息接受者缺乏相應的辨識度,尤其是初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更容易偏聽偏信那些甜言蜜語,更容易幻想自己是偶像劇的主角。懷有人際交往的熱情當然值得肯定,擴大人際交際圈也無可厚非,但是在信息的接受過程中更應注意理性辨別。與人交往確有技巧,情商的價值無法估量,PUA技巧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不應讓其成為騙財騙色的借口。相關社交平臺也應及時對于存疑用戶身份進行核查,幫助保護用戶隱私,維護良好的社交網(wǎng)絡空間。
4.3 ?網(wǎng)絡社交空間自我身份的焦慮與迷茫
身份即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也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意義,體現(xiàn)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5]。PUA學原本是為那些不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增加交往溝通的幾率,但卻被居心不良者加以利用。不良PUA群體很大程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失意,便選擇通過PUA的技巧試圖刷存在感,“表演”并不存在的角色,將自己偽裝成為他們認為的“魅力成功人士”,以獲得某些觀眾的依賴和認同。但這同樣是可憐可悲的,不良PUA不僅對受眾造成傷害,更是對使用PUA技巧者本身形成了不可逆的身份認同障礙,他們在角色扮演中迷失自我,甚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用套路待人,最終換來的也只能是套路罷了。
參考文獻
[1]張放.虛幻與真實——網(wǎng)絡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2-23.
[2]周沖.不良PUA到底有多惡心?萬字長文,深度揭秘這個殘酷組織[EB/OL].[2018-10-13].https://mp.weixin.qq.com/s/pBHEraRS6WSNeodoFYQ44w.
[3]See Walther,J.B.(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3(1):3-43
[4]斯特凡·韋茨.搜索|開啟智能時代的新引擎[M].任頌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78.
[5]蘇麗麗.微信朋友圈曬客心理與行為的實證分析——以“90后”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