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李麗輝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內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發(fā)病迅速,病情危急,短時間即可惡化至高峰,急性期的AMI患者死亡率高達30%[1]。心率變異性(HRV)是一種可以敏感反映機體自主神經張力的特異性指標,可以一定程度對AMI患者心源性猝死進行預測[2]。研究[3]顯示,臨床有效的護理以及康復療法可以明顯的改善AMI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本文探討心臟康復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對AMI患者心率變異性及運動依從性的影響,為AMI患者的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4例。對照組男48例,女36例,年齡51~85歲,平均(63.21±5.67)歲,BMI(22.67±1.20) kg/m2;梗死部位:前壁52例,非前壁32例;高血壓39例,糖尿病23例,高血脂22例;病變支數:單支46例,多支38例。觀察組男46例,女38例,年齡50~85歲,平均(63.25±5.71)歲,BMI(22.62±1.24) kg/m2;梗死部位:前壁54例,非前壁30例;高血壓40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23例;病變支數:單支48例,多支3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WHO制定的AMI診斷標準[4];(2)18導聯標準心電圖上ST段在相鄰2個或以上導聯抬高>0.1 mV;(3)近期沒有服用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4)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5)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積極配合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1)合并有嚴重免疫、神經及運動系統疾病;(2)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以及腫瘤疾?。?3)合并有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嚴重肺部疾病、貧血、甲亢;(4)三維超聲心動圖像模糊;(5)妊娠哺乳期;(6)合并有竇瘤破裂、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7)合并有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Ⅱ度及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等;(8)依從性差,中途退出。
1.3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臟康復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患者在重癥心臟病監(jiān)護病房(CCU)期間,行“七步法”中的第一二步,其中PCI術后24 h作第一步,第3、4天可增至第二步至其出CCU病房,之后作“七步法”中的后五步[5]。(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第1天由專業(yè)護士給予患者講述CCU病房、床上翻身、管道作用以及周圍環(huán)境,告知其平常切勿動氣,需心平氣和,排便時切忌屏氣用力,翻身時要緩慢,必要時由護士或者家屬協助,多臥床休息等。第二天由管床護士加強相關宣教,并講授疾病相關知識以及運動、營養(yǎng)、心理、戒煙及藥物五大處方內容。
1.4觀察指標 心率變異性[6]:采用ECGLAB型心電工作站(北京美高儀與美國DM Software公司)-Holter12動態(tài)心電分析系統,對兩組患者24 h的竇性心律心臟變異性頻域以及時域進行分析。頻域指標:高頻(HF);低頻(LF)。時域指標:相鄰心博RR間期≥50 ms的百分率(PNN50);相鄰心博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連續(xù)5 min節(jié)段平均RR間期的標準差(SDANN);24 h平均RR間期標準差(SDNN)。心理情緒評估[7]: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生活質量評分標準:參考由歐洲癌癥研究治療組織制定的QLQ-C30生存質量評分表[8],適用于所有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運動依從性:運動時間超過規(guī)定的80%時,表明運動依從性良好,相反表明依從性較差。運動能力[9]:采用患者心率無氧閾(V02AT)對心臟康復運動的療效進行評價,分值越高,康復運動療效越顯著。
2.1心率變異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SDNN、rMSSD、PNN50、SDANN以及LF均明顯高于對照組,HF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率變異性比較
2.2SAS、SD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DS、S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應激心理評分降低更為顯著(P<0.05)。見表2。
2.3運動依從性以及運動能力比較 對照組依從性好38例,依從性差46例,V02AT(20.03±4.08) mL·min-1·kg-1;觀察組依從性好67例,依從性差17例,V02AT(23.89±4.26) mL·min-1·kg-1。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運動依從性和V02A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4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總健康狀況均明顯升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AMI是冠心病最為嚴重的一類病型,有著病死率高、致殘率高、進展迅速以及發(fā)病急的特點,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HRV的各項頻域以及時域指標可以對機體內神經體液因素對竇房結的調節(jié)進行直接性的反映,即是對迷走神經活性與自主神經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活性以及其之間的平衡協調的關系,對AMI患者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其中LF、SDANN主要反映患者的交感神經張力情況,PNN50、HF以及rMSSD指標主要是對迷走神經張力高低的反映,而SDNN主要體現迷走神經以及交感神經的整體功能[10]。給予患者進行心臟康復理念指導下的護理,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從而對患者進行諸如行為干預、咨詢、教育、危險因素矯正、運動處方以及醫(yī)學評價,進而降低疾病對患者心理以及生理造成的傷害,相對有效的避免患者發(fā)生猝死以及梗死的風險,對其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逆轉或者穩(wěn)定功效,改善AMI患者的HRV。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SDNN、rMSSD、PNN50、SDANN以及LF均明顯升高,LF明顯降低(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SDS、S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應激心理評分降低更為顯著(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總健康狀況以及運動依從性、V02AT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結果提示給與心臟康復指導護理的患者負面情緒得到更好的改善,運動依從性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