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雪英 曹玉華 徐樂華 曾麗斯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腹外綜合科, 廣東 廣州 510095)
腹部疾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其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費森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是一種留置在體內(nèi)的靜脈輸液裝置,留置時間一般超過3個月,可為患者提高靜脈給藥的永久性通道[1],日常護理難度較大,潛在的風險較多[2]。風險護理管理是指通過系列護理措施,評估并識別可能及發(fā)生各種風險因素,針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護理,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通過對腹部外科患者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給予風險護理管理,以期為其導管堵塞及感染預防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選取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53例腹部外科患者為對照組,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腹部外科53例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7.86±8.49)歲;BMI(23.78±3.24) kg/m2,平均植入總時長(91.62±9.48) d;肝癌21例,胰腺癌13例,結(jié)直腸癌1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7.75±8.52)歲;BMI(23.85±3.16) kg/m2,平均植入總時長(92.84±9.39) d;肝癌23例,胰腺癌14例,結(jié)直腸癌16例。納入標準:(1)均植入靜脈輸液港,患者生存期>3個月;(2)年齡≥18歲;(3)留置時間>1個月;(4)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血液病者;(2)精神類疾病、急慢性感染及嚴重內(nèi)科基礎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風險管理模式進行護理,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5名資深護士(護齡>5年)擔任組員,共同組成風險護理管理小組。統(tǒng)一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小組通過優(yōu)化護理流程,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具體實施方法:(1)健康教育:對患者統(tǒng)一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2)病情評估: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對影響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堵塞及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并對患者置管風險進行評估,對導管評分高的患者,給予高度重視;(3)導管護理:根據(jù)導管評分情況,采取系列導管護理措施;(4)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幫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機制,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5)風險預警機制:根據(jù)患者病情評估情況,將其分為高、中、低三級,采取對應的預警措施,每隔3 d進行重新評估,建立預警機制;(6)感染控制:加強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時加強對穿刺部位的衛(wèi)生管理,及時進行感染控制與預防性治療;(7)延續(xù)護理:患者出院后,監(jiān)督并督促其做好日常生活管理,進行輸液港自我護理和維護。
1.3評價指標 分別從基礎護理、護理文書、護理糾紛及風險意識等方面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zhì)量進行評價,每個方面各100分,分數(shù)與護理質(zhì)量呈正相關;對兩組患者導管堵塞及感染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采取我科自行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其中評分與滿意度呈正相關。隨訪3個月,采用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表(QLQ-C30)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進行問卷調(diào)查[3],按照4級法分別從軀體、角色、情緒、疼痛及社會五個維度,28個條目進行評分,其中軀體、角色、情緒及社會功能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越好,疼痛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呈負相關。
2.1護理質(zhì)量情況 觀察組護理質(zhì)量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質(zhì)量比較
2.2導管堵塞、感染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對照組導管堵塞9例,相關感染8例,護理滿意39例;觀察組導管堵塞1例,相關感染0例,護理滿意51例;觀察組導管堵塞及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均P<0.05)。
2.3堵塞及感染影響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fā)生堵塞和感染為因變量,將患者預防性抗凝、活動量、導管置入時穿刺次數(shù)及既往血栓或栓塞史等因素作為自變量,活動量、導管置入時穿刺次數(shù)、導管沖洗不徹底是影響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堵塞及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堵塞及感染因素的Logstic回歸分析
2.4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情況比較 對照組軀體功(67.23±3.21)分,角色功能(47.57±3.12)分,情緒功能(57.39±3.12)分,疼痛功能(24.48±3.22)分,社會功能(47.15±3.09)分。觀察組軀體功(74.86±3.43)分,角色功能(59.74±3.67)分,情緒功能(64.65±3.67)分,疼痛功能(20.12±3.35)分,社會功能(58.92±3.34)分。觀察組軀體、角色、情緒、社會四項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
風險護理管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建立管理小組的形式,對護理風險進行感知、預測并采取相應的預見性的干預措施[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風險護理管理后,觀察組的基礎護理、護理文書、護理糾紛及風險意識等方面的護理質(zhì)量明顯比對照組提升,這是因為采取風險護理管理后,通過對患者進行相關健康教育,疏導其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針對性的制定預防與干預策略,采取專業(yè)性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發(fā)生堵管通常分兩種:部分堵塞和完全堵塞,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血液回抽存在一定障礙感、滴速<50滴/min,推注不暢、輸液泵出現(xiàn)偶爾報警情況,后者主要表現(xiàn)為無法推注、無法輸液及輸液泵處于報警狀態(tài)[5-6]。腹部外科患者因手術、營養(yǎng)攝入等因素影響,其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低下,很容易發(fā)生相關感染,隨著導管在患者身上留置時間的增加,發(fā)生輸液港堵塞及相關感染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7]。本研究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活動量、導管置入時穿刺次數(shù)、D-D是影響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堵管及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臨床上對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堵管的要以預防為主,通過加強臨床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并減少局部感染的發(fā)生率;出現(xiàn)感染時,給予適當?shù)目股刂委煟舫^一周仍無明顯改善,其對其進行拔管處理。在對患者進行輸液時,避免壓力過高造成三向瓣膜的結(jié)構(gòu)受損;在給藥前合理安排好輸液順序;對于腸外營養(yǎng)支持患者,每次輸注前使用0.9%氯化鈉溶液以脈沖式正壓進行沖管,尤其是腸胃營養(yǎng)支持患者,每隔4 h進行一次沖管,且封管時采取正壓封管;患者日常需避免提重物、游泳及大量劇烈性活動,避免導管打折及受外力撞擊引起堵塞[8]。通過系列預防護理措施后,觀察組導管堵塞及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整體護理質(zhì)量得到明顯改善,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明顯比對照組改善。
綜上,對采取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腹部外科患者進行風險護理管理,可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延長輸液港使用期限,有效預防其堵塞及相關感染,確保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