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摘要:《論語》中蘊涵著豐富的誠信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誠信做人、誠信處世、誠信為政這三個方面。將誠信思想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三個重要意義:首先,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誠信的個人品德有利于個人在市場經(jīng)濟中公平交易;其次,誠信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最后誠信的治國理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意識。因此,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通過辨析《論語》中的“誠”與“信”,革新教學設計;汲取《論語》誠信思想的精髓,實施情景導入;探究《論語》誠信思想來源,補充教材;踐行《論語》中的誠信思想,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這四項措施來實現(xiàn)《論語》中的誠信思想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論語;誠信;高中思想政治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了當時孔子和他弟子之間的對話,當中蘊涵了許多關于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教育的言論,本文就《論語》中的誠信思想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將《論語》中的誠信思想融入進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中,以期高中學生能成為一個誠信之人!
一、《論語》中的誠信思想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對話共有17處,主要從個人修養(yǎng)、人際交往以及治理國家這三方面進行了論述,其中,個人修養(yǎng)層面的誠信主要是指,誠信是個人立身的基礎,是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在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應該遵循誠信原則,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橋梁;誠信還是治國理政的重器,誠信為政才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
(一)誠信做人
誠信是個人立身的基礎,是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內在要求。在《論語》中孔子將誠信比做車的重要零件,沒有這樣零件車無法運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同理,個人沒有誠信的品德也是不行的,個人缺失誠信將無法立足于社會。
子張曾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使自己通達?!白釉唬骸把灾倚?,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說話忠誠可信,行為恭敬,即使在蠻夷的國家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誠可信,行為不恭敬,即使在州里也不能行得通?!笨梢?,誠信是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個人也只有擁有誠信的品德,才會做好其他事情。
(二)誠信處世
誠信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橋梁,是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的前提。在《論語》中將“信”看做實現(xiàn)“仁”的條件,對他人誠信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論語》中也主張年輕人做事應該謹慎,說話講求誠信,整個社會都是遵循誠信的原則交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除此之外,朋友之間的交往必須講求誠信。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我們常說德才兼?zhèn)?,有德之人必有才,有才之人沒有德,就不該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從孔子的回答當中,我們知道對人誠信才能獲得他人信任,只有擁有他人的信任,才能和朋友深入交往和了解。
(三)誠信為政
誠信是治國理政的重器,得到人民群眾支持的關鍵。個人層面的誠信是立身的基礎,社會層面的誠信是人際交往的橋梁,國家層面的誠信是治國理政的法寶,它有兩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治理國家的人要做到誠信,為人民群眾起一個表率作用。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ā墩撜Z.學而》)。治理國家的人是一個誠信的人,那么他做出的決策,就算沒有被強制要求也會被執(zhí)行下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可見,誠信是一種隱形的感染力量,會在不經(jīng)意間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其次是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顏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道,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百姓對治理國家的人的信任。在這三個條件當中,充足的糧食是經(jīng)濟保障,充足的軍備是安全保障,百姓的信任則是文化保障。一個國家沒有百姓的信任就無法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者的天下”,任何一個國家,無論何時都應該把人民群眾放在首要的地位,一切的利益得失以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失為標準。
二、《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對高中思想政治的意義
《論語》中的誠信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誠信做人、誠信處世、誠信為政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誠信思想對于高中思想政治的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現(xiàn)在將以《經(jīng)濟生活》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生活與哲學》中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政治生活》中的《我國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舉例說明。
(一)誠信的個人品德有利于學生在市場經(jīng)濟中公平交易
“言忠信,行篤敬”是古老相傳的價值準則,它要求我們說話忠誠可信,行為恭敬,這樣才可以在天下間才可能暢通無阻的通行。當前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而市場在配置資源中具有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導致經(jīng)濟活動參與者常常會利益受損,為了彌補虧損,經(jīng)濟活動的參與者就容易做出坑蒙拐騙、制假售假、剽竊他人成果的事情。在這種情形下,誠信的個人品德對于構建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每個人都具備了誠實守信的品德才不會去騙人也不會被人騙。
(二)誠信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信則人任焉”意思是說對人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受到等級觀念和家族觀念的影響,人們在談論誠信的時候,只會對上級和熟人之間說實話,脫離熟人圈,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并不時時遵循誠信的交往原則。另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著金錢主義、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容易受到金錢的誘惑,以及時行樂為人生目的,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而采取欺騙的手段,毫無社會責任感可言,這就破壞了社會和諧,給學生做了一個壞榜樣。因此,無論從傳統(tǒng)社會的角度判斷還是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角度分析,這都要求我們運用《論語》中誠信思想,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
(三)誠信的治國理政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意識
“民無信不立”說明國家和政府沒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將無法長久存在。這表明政府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及時履行職能,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tài)度,密切聯(lián)系群眾,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需要,及時實現(xiàn)對人民作出的承諾。國家和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闡釋了《論語》中“民無信不立”的觀點,為高中學生豎立一個好的榜樣,那么,高中學生也會確立人民是國家主人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樹立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意識,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在擁有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同時,也會及時履行對國家的義務,比如依法納稅、依法服兵役、尊重社會公德等。這樣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就會找到正確的人生航向,樹立誠信的價值觀念。
三、《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中的運用
《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重要意義,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融入《論語》中的誠信思想,汲取《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優(yōu)化整個教學設計,以《論語》中的誠信思想為引子,實施情景導入,在課堂教學進入尾聲時,以《論語》中的誠信思想作為教材案例的補充,以《論語》中的誠信人物為典型,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一)辨析《論語》中的“誠”與“信”,優(yōu)化教學方案
“所謂教學最優(yōu)化,是指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教學方案,使學生和教師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苯處熢谠O計教學方案時,應該立足整體,綜合布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考慮到《論語》中“誠”和“信”是分開使用,“誠”在《論語》中的意思是“的確”和“對”,比如“誠不以富,亦只以異”(《論語.顏淵》)和“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而“信”的意思與今天所講的誠信是一致的,都是信用的意思。所以在講《論語》中的誠信做人、誠信處世、誠信為政的思想之前,應該將“誠”和“信”的內涵加以區(qū)分。
另外,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誠信。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從誠信做人的角度進行解讀,列舉《論語》中關于個人誠信的句子,講明個人具有誠信的品德對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價值。《論語》中提出“恭、寬、信、敏、惠”五條立身之道,從中可以看出“信”在個人品德中居于中心位置和核心地位,是個人的立身之本。
(二)汲取《論語》誠信思想的精髓,實施情景導入
情景導入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激情引思,在課堂教學中,選取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誠信故事,從中汲取《論語》誠信思想的精華,就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順利導入新課。
在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課件上展示兩則儒家名人的故事,一則是《曾子殺豬》,另一則是《許衡不食無主梨》。第一則故事高中學生相對熟悉,知道《曾子殺豬》講的是:早上,曾子的妻子需要上街買菜,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哭鬧,哄騙孩子說,她是上街給他買肉吃。然而到了中午,曾子的妻子逛街買菜回來后,卻沒有買肉回家。到了晚上,曾子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始末,就把家里的豬殺了給孩子吃,實現(xiàn)給孩子買肉吃的諾言。這則故事情節(jié)簡單卻意義深遠,以《曾子殺豬》導入新課,高中生容易從中體會到誠信是正確的價值選擇。
第二則故事是關于元代儒學大師許衡不食梨的典故,這是教材中原本就有的素材,它告訴學生:誠信的做人原則深深的刻在了許衡的心中,即使路邊的梨子沒有主人,但是在心中我們要認為梨子是有主人的,不能因為無人看守就去摘來吃。
從這兩則故事當中汲取《論語》中蘊含的誠信思想,誠信是開展友好人際交往的橋梁,無論我們從事哪種實踐活動,同各種人和事打交道,都應該堅持誠信優(yōu)先的原則,這才是高中生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三)探究《論語》誠信思想來源,補充教材案例
從《論語》誠信思想產(chǎn)生的來源看,孔子從夏商兩朝的歷史變更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認為夏商滅亡的原因就在于失信于民,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國時,極力向各國君主推崇誠信為政的治國理念。因此,教師在講授完《我國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一課后,可以運用商朝失信而亡的材料來分析誠信為政的現(xiàn)實意義。
材料一:“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商書.湯誓》。
材料二:“朕商書湯誓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論語·堯曰》。
材料三:“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fā)惟恭行天之罰”《尚書.周書.牧誓》。
背景提示:夏朝末年,商湯為了推翻夏桀的統(tǒng)治,而對開國功臣做出封賞的承諾。從此以后,商湯踐行承諾,敢于自責,兢兢業(yè)業(yè)的治理國家。
結合上面的材料,談談政府誠信為政的現(xiàn)實意義。
(四)踐行《論語》中的誠信思想,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德育課程,不僅要教學生具體的知識,還有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在日常的人格教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論語》中的誠信思想,分析誠信思想在生活中的現(xiàn)實意義;也可以開展以《論語》中的誠信思想為主題的征文活動;還可以將孔子及其弟子有關誠信的對話,改編成小品,請同學們觀賞;或者可以讓學生分組整理《論語》中關于誠信的思想,分析《論語》中誠信思想的精華與歷史局限性,以及如何實現(xiàn)《論語》中的誠信思想;更可以組織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參觀,引導高中生確立誠信的價值觀念。
總之,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悟誠信的力量,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地將誠信的品質轉化為誠信的行為,從而深化了學生對《論語》中的誠信思想的理解。
四、結語
將《論語》中的誠信思想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相結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奧妙,另一方面又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這是古代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轉化,更多這樣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廖丹琪.孔子的誠信思想及其對高校誠信教育的啟示[J].高教論壇.2016.11.11:9-13.
[2]盧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誠信解讀——基于《論語》中的誠信思想[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6.6.30(3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