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藝欣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各種教學理念層出不窮,爭奇斗艷,就高中語文這門課來說,其中也涌現(xiàn)了不少新的觀點。高中語文畢竟不同于小學和初中,難度明顯增大,是學習真正的傳統(tǒng)中華文化,強烈的文化性致使學習過程較為吃力,不再是僅憑記憶力就可以的。
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是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從根源處幫助他們學會學習,這樣才能使整個學習過程輕松而又不乏趣味。但是,面臨著高考這座大山,學生更為注重的是提高綜合成績,哪門課最容易進步,注意力自然就放在了這門課上。很多高中生都認為數(shù)學、理綜(或文綜)甚至英語都比語文上升空間大,因此他們就不再重視語文課。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失去了學習熱情,上課時不認真聽講,課下自己也不去學習,這樣的局面很危險。若要學好語文,前提是必須對它有興趣,愿意主動探索語文世界,擁有自主學習的欲望,想要跟同學們一起在其中沉浸,合作學習,攀登到語文山峰的頂端。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生必須要學好這門課。所以,針對這種情況,老師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點燃學生的激情,讓他們重拾對語文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興趣的語文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它無法攀登到頂峰,看盡語文世界的風景。這種語言學科,若是被迫著去學,實在是失去了它的獨有韻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擁有興趣,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語文,想要去學,他們才能學好,才會在語文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亦是如此。如果在剛上課的時候,老師就巧妙地設置一個課堂導入,在最初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那么自然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都是上課鈴響,老師推開教室門走進來,走上講臺,打開教科書,直入主題:“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翻到教材xx頁,在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這樣的形式,很多人都已經(jīng)耳熟能詳了,太過于熟稔的東西實在很難吸引高中生的興趣。所以,老師必須要改變這種局面,在課堂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把握好,通過一些小問題,或者講故事,或者歌舞表演等,采取新穎的引入方法,給學生眼前一亮之感。巧設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例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中會學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寫的是作者夜里獨自一人去荷塘欣賞月色,由眼前所見之景引發(fā)了心中無限感慨。這篇文章寫于那個特殊年代,具有深刻的意義,并不僅僅只是寫景,而是借景抒情,但是如果不是深入了解,就難以理解這層意思。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以講故事的形式,先給大家講一講那時的歷史:當時全國一片白色恐怖,作者面對血污的現(xiàn)實和迷茫的前途,苦悶彷徨。一天晚上,他睡不著,“心里頗不寧靜”,便出來散步,然后看到了一幕月夜美景。
很多高中生不喜歡語文課,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其中,雖然人在教室上課,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思緒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讓學生都意識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要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只有把握好課堂這四十五分鐘,真正一門心思都在課堂上,思想不開小差,積極參與了課堂學習,那么才能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有效性。老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課堂活動,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不再要求鴉雀無聲的環(huán)境,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都參與其中,他們的思維會緊隨老師,不再游離于自己的小世界里。開展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課是曹禺的《雷雨》,這是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典范之作,它揭示和批判了帶有封建性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虛偽性,具有渾厚的思想內(nèi)涵。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給學生講文章的內(nèi)容,這樣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既然是話劇,那么完全可以利用其特點,將它表演出來,將課堂作為學生的大舞臺,大家分角色表演,老師和同學們都是評委觀眾。這樣的課堂活動,遠比老師講課有意思得多,更能吸引到學生的眼光,因為是一部舞臺話劇,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新鮮感,他們覺得很有意思,就會主動參與進來。開展課堂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有益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都是老師講授的,是源于書本的。高中語文是一門意境深遠的課程,不能僅流于表面,那種淺顯的學習方法實在很難有所造詣。語文課,不能老師講完了,學生聽到了,這節(jié)課就算完事了,這種學習方法根本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可以提倡進行課后研討,對課堂所學知識有更深一層的鞏固,加強對其了解,延續(xù)學生的學習欲望。文章的結尾,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句號也并非是終結,它有時代表的是一種新的開始。高中語文中的文章,很多都是那種“言已盡而意未窮”,需要細細咀嚼,深入思索,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內(nèi)涵,這樣一來,就會使人沉浸于文章中,愛上語文,欲罷不能。進行課后研討,延續(xù)學生學習欲望。例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中會學到魯迅先生的《祝?!?,文中講述的是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最后的結局是祥林嫂成為了乞丐,在新年的祝福聲中死去了。老師在講完這節(jié)課后,可以留一點時間給同學們,針對這篇文章開展研討會,大家各抒己見,分享一下心得體會。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為這篇佳作寫一個后續(xù)。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一件簡單之事,老師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只有不斷地研究探索,才能知道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什么。通過巧設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開展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行課后研討,延續(xù)學生學習欲望等等,以具體措施培養(yǎng)高中生對語文的興趣,可以讓他們在語文世界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