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高三語文復習課中的重點內容,但在復習時學生往往只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而未能站在整體上關照字詞意義、文本脈絡、思想內涵,這種割裂化的做法急需改變。擬結合高三文言文復習課的誤區(qū)進行探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文言文;復習指導;誤區(qū);解決策略
文言文是高三語文復習課中的重點和難點,對文言文的復習一直存在一些誤區(qū)??偨Y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疏于對字詞基礎的把握,片面地認為到了復習階段,應當以習題訓練為主,卻沒能意識到實際上學生之所以無法達到理想的習題解答效果,恰恰是因為其字詞的基礎不牢固;其二是教師疏于對文本脈絡分析的指導,導致學生只能對文本形成零碎的印象,而無法在整體上分析其內容,對于需要從大局著眼的問題不知如何作答;其三是教師沒能掌握關于文本內涵的指導方法,接觸一篇文言文后,點出中心思想便告結束,不能從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的角度進行拓展,導致學生的眼界狹隘。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把握基礎字詞內涵
文言文復習的重點首先應關注文言文的“字詞”,即教師應指導學生關注文言文中常用的實詞和虛詞,懂得文言文的意思,才能進一步回答其他更深層次的問題。但常規(guī)的文言文復習大多專注于考試的形式,教師在課堂上填充大量字詞釋義練習,而缺少對一些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講解、訓練和總結。為了糾正這一誤區(qū),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復習重點放在教材上,關注教材文本中的內容及寫法,關注文言文重點實詞與虛詞的含義、用法,總結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當然,由于復習時間有限,不能把文本所有內容都再學一遍,此時教師可以選擇典型的文言文句段進行精講,比如《六國論》的全文、《五人墓碑記》的末段等。當然,教師也可以選擇歷年高考試卷中所出現(xiàn)的文言片段進行講解,要求學生總結規(guī)律進行解答。比如,2018年江蘇省高考試卷中考查了袁枚的《重到沭陽圖記》,教師可將此文本下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提煉出其中的重點內容,并一一做出解釋,如果出現(xiàn)疑惑可以互相交流或查閱資料。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文本總結一些實詞及虛詞的用法,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等。這種復習方法有益于學生獨立閱讀理解文言文基礎能力的提升。
二、尋求文脈價值認知突破
注重字詞的理解,初步讀懂文言文的意思之后,接下來便要進入到宏觀“文”的認知過程。這里所說的“文”,也就是文本在篇章結構以及句法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在文字基礎得到有效認知之后,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關注文言文脈絡的問題。在此過程之中,教師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言文所具有的宏觀結構及精妙語言。復習時,教師可將重點文本攻堅目標放在論述類的篇章上,特別是要從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言文篇目中汲取營養(yǎng)?,F(xiàn)以《六國論》的復習為例,對相關問題進行說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在于“弊在賂秦”,有兩個分論點,分別是“賂秦而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各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以及舉例論證來支撐,最終歸入到假設論證而重申論點。通過對文本的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在關注文言文宏觀價值時,不要忽略對微觀語言的認知,以避免思維止步不前、流于表面的現(xiàn)象。比如,在復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時,燭之武同秦伯展開的對話非常精彩,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燭之武的談話魅力:先放低姿態(tài),接下來用假設來推斷目前形勢,然后回顧歷史,并做出遠期推斷,極為自然地使對方同意其所提出的觀點。對燭之武語言魅力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從中汲取到理性表達觀點的方式,可謂復習時的特殊收獲。
三、關注文本內涵挖掘
文言文是獨特的文化傳承載體,中國文化之所以歷經(jīng)千年而未曾中斷,文言文功不可沒。在高三語文復習時,教師應站在文化角度挖掘文本內涵。為此,教師要在高三文言文復習過程中打破課內和課外之間的壁壘,用群文閱讀的形式,促進學生文化價值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具體可從對文化的認知與對文化的辨析兩個角度進行。首先,在對文化的認知方面,即引導學生在復習時了解中國獨有的文化脈絡。高三文言文復習可以很快克服面前的基本障礙,這就給文化的系統(tǒng)認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古人的經(jīng)典篇章中發(fā)現(xiàn)古人參悟人生的境界、事理研習的思維、和諧處世的智慧。而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教師需要把教材內外的文言文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復習,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形式。比如,將蘇軾的《赤壁賦》、莊子的《逍遙游》進行比較閱讀,要求學生據(jù)此梳理理解何為“天人合一”。再比如,教師可以把文天祥的《指南錄后續(xù)》及張溥的《五人墓碑記》進行比較閱讀,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古人在面對生死時是如何進行抉擇的,那種坦然面對生死大事的境界,會給學生以極大的觸動。其次,在文化的辨析方面,高三學生應當利用復習文言文的機會,學會如何保持獨立的視角,對文言文形成獨到的理解。為了達到理想的復習效果,教師一方面應當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解讀,另一方面也要結合今人的角度對其進行合理分析,從而全面打通古今界限。例如,復習《六國論》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分析“關于六國滅亡的原因,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你贊成哪種說法,你是否還有其他的觀點”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高三學生復習文言文的視野將有很大的拓展作用。
高三文言文復習指導的誤區(qū)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而筆者認為由于高中語文教師沒能指導學生基于字詞基礎逐步走向文本脈絡認知,繼而挖掘文本內涵,這就使得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復習顯得碎片化,難以形成體系。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從基礎抓起,引導學生從宏觀連貫的視角開展文言文復習。
作者簡介:張小軍(1978—),女,江蘇省贛榆區(qū)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文言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