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應用措施與價值。方法:納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手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及參照組(43例),參照組患者開展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手術應激反應情況及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定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心率、舒張壓及皮質醇等應激反應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護理人員服務質量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模式,能夠顯著緩解患者手術應激反應,提升服務質量,值得采用并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精細化無縫隙護理;護理質量;應激反應
手術室是醫(yī)院運行中的重要科室,與急診、門診、婦產科、外科等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均有緊密銜接,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內容與要求也較之其他科室具有較大的差別,手術治療屬一類侵入性治療手段,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患者易出現應激反應,對手術及預后產生負面影響[1]。精細化無縫隙護理屬于較為新型的護理服務模式,能夠為手術患者圍術期提供切實全面的護理干預,我院近年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有開展且收效顯著,現結合部分臨床實際病例進行探討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40例,年齡25~73歲,平均(46.59±6.17)歲。根據患者手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及參照組(43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開展手術室常規(guī)護理,做好手術宣教,安全將患者接入手術室,做好病患個人信息核對、生命體征監(jiān)測、體位干預等護理工作,協助麻醉及手術醫(yī)生完成手術,術畢安全將患者送回病室。
觀察組患者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干預,納入手術室護理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培訓,主要有該護理模式的意義、具體措施、優(yōu)勢等進行詳細介紹與訓練。完善手術室護理相關制度,利于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開展。對手術室的環(huán)境進行精細化干預,確保溫濕度適宜、醫(yī)療物品與器械嚴格無菌管理、空氣地面定時消毒滅菌、手術藥品物品等儲備充足且完善等。術前一天進行術前訪視護理,一對一向患者介紹手術流程與注意事項,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對存在緊張恐懼情緒者給予情緒安撫。術前做好手術需要物品與器械的核對并簽字,術前30min左右將患者接入手術室,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調節(jié)手術室溫度,并協助患者保持舒適且適宜的體位,手術床鋪設恒溫毯,溫度控制在40℃左右,術中統(tǒng)一采用液體保溫措施,術中協助醫(yī)生完成手術、做好生命體征監(jiān)測的同時,還需對手術臺情況進行嚴格監(jiān)督,確保無菌操作,手術刀、電凝刀等器械使用完畢后統(tǒng)一置入無菌收納套內,手術完畢后做好手術物品與器械的清點工作,用無菌紗布及37℃左右的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皮膚清潔護理,并幫助患者穿好衣服,平穩(wěn)安全轉移至輪床后蓋好手術被,將患者送回病室并做好生命體征的監(jiān)護直至患者麻醉蘇醒,待患者清醒后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效果及術后注意事項,安撫患者情緒。術后3~4天進行回訪護理,了解患者術后軀體恢復狀況,為患者及家屬解答疑惑,同時詢問患者及家屬的意見與建議,以便護理工作的改進與優(yōu)化。
1.3、觀察指標
1.3.1、手術應激反應評定:于手術前及手術后對兩組患者的心率、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進行測定統(tǒng)計。
1.3.2、護理服務質量評定:從護理操作、心理護理、護理態(tài)度、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護理質量的評定,各維度的分值范圍0~10分,評分越高表示護理服務質量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結果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c2檢驗,P<0.05表示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應激反應情況比較:手術前兩組患者心率、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心率、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均較術前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患者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護理服務質量比較:觀察組護理人員護理操作、心理護理、護理態(tài)度、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技術要求極高,且護理工作的風險較大,因而對護理人員的全方位要求也較高[2],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是給予人文關懷醫(yī)學模式、整體護理思想發(fā)展而來的護理服務模式,強調在護理工作的各個階段為患者提供精細化的連續(xù)性的護理服務,主要體現在手術室環(huán)境、手術室制度、手術器械物品、術前術后術后不同階段等方面,其中手術不同階段的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符合個體化需求的較為全面的服務,以保證患者以較好的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面對手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兩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但觀察組患者術后心率、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即觀察組患者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服務后應激反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在護理操作、心理護理、護理態(tài)度、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質量評定中顯示,觀察組各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服務質量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開展精細化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提升護理質量方面效果顯著,開展推廣并不斷優(yōu)化的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陸頻.巡回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減輕手術室患者緊張度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 21(14):65-67.
[2]李悄媛,鐘曉紅,蘇婷花.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3):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