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于減少下肢骨折術后留置尿管患者尿潴留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2017年10月~2018年3月入院的120 名下肢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護理方法,對效果運用統(tǒng)計量表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觀察組發(fā)生尿潴留人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循證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下肢骨折術后留置尿管患者發(fā)生尿潴留。
關鍵詞:循證護理;下肢骨折術后;留置尿管;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術后尿潴留是一種常見并發(fā)癥。由于全身麻醉或蛛網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以及患者不習慣在床上排尿等,都是常見原因。循證護理,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在現階段醫(yī)療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循證護理在臨床上得到了很大的關注。我科2017年10月~2018年3月將循證護理應用于120例下肢骨折術后留置尿管患者?,F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患者41例、女患者19例,平均年齡為(53.22士2.45)歲,其中股骨頸骨折23例,脛腓骨骨折30例,跟骨骨折6例,跖骨骨折1例。對照組中男患者39例、女患者21例,平均年齡為(52.11士2.08)歲,其中股骨頸骨折21例,脛腓骨骨折31例,跟骨骨折8例。所選患者肝腎功能均正常、無嚴重心肺功能不良者、無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及損傷、術前均留置尿管且能配合護理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經X線或CT確診,進行開放復位內固定術。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傳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
成立循證小組,成員由護士長、2名責任組長及4名工作10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以上人員均完成系統(tǒng)培訓與考核,掌握循證護理方法。結合患者資料和發(fā)生尿潴留的原因,提出以下護理問題:拔尿管前干預,拔管時間,拔管方法。查閱相關文獻并對其討論分析研究,確定最佳實施方案,擬定計劃并嚴格按照實施。
1.2.1拔管前干預
待觀察組患者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多飲水,同時夾閉導尿管,當患者有尿意時打開尿管,尿液排空后再次夾閉導尿管,反復訓練2~3次。對照組手術當天不予以拔管前干預,術后第一天開始予以同樣方法進行排尿意識的訓練。
1.2.2拔管時間選擇
對照組患者按術后常規(guī)24~48h拔除尿管,觀察組患者選擇在麻醉消失后6~12h向患者解釋,取得配合后拔除尿管[1]。導尿管留置時間越長,發(fā)生泌尿系感染機率越高,且長期依賴導尿管,內臟平滑肌逐漸失去功能,導致排尿困難、尿潴留。因此尿管拔出的時機至關重要[2]。
1.2.3拔管方法
拔除導尿管應選擇患者膀胱充盈時拔出,膀胱充盈的主觀指標為患者產生尿意,客觀指標為患者下腹部膨隆且叩診濁音,觸診時患者尿意明顯[3]。在術后6~12h內,排尿意識訓練2~3次后,夾閉尿管,待患者再次有尿意時,不打開尿管,直接拔出,同時鼓勵患者自行排尿,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必要時搖起床頭45°,以利于患者自行排尿。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0.05為具有差異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拔除尿管自行排尿效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自行排尿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3討論
通過以上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自行排尿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且無泌尿系感染等并發(fā)癥。因此,術后早期訓練患者排尿意識,在患者膀胱充盈時拔除導尿管能有效預防尿潴留,利于患者自行排尿,減輕患者痛苦,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值得廣泛推行。
參考文獻:
[1]吳曉莉.早期拔除尿管在骨科術后快速康復中的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7,8(24):74.
[2]李奕洪,羅翱翔.改良拔尿管方法在骨科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 [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04):596--598.
[3]裴紅,孫談珍,孟令勤,王羽,溫俊珍,徐培麗,周亞星,田立新.骨科術后導尿管拔管方法的改進 [J].解放軍護理雜志,1996,13(0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