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廷成,趙大川
(1.杭州市余杭區(qū)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1100;2.《中國養(yǎng)豬業(yè)圖史》編委會,浙江 杭州 310009)
地球生命60億年,經(jīng)過41億年的冷卻,地殼逐漸形成。峻山、盆地、河流、大海,地貌雛形遂成后,始于19億年前的震旦紀,還有不斷地火山爆發(fā)、冰川活動、板塊擠壓以及海進海退,錢塘江流域地質化石、沉積相記錄下19億年錢塘江流域的地質史。1989年4月地質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chǎn)部《浙江省區(qū)域地質志》詳盡地記錄了19億年前至今的錢塘江流域地質史。每一地質期均圖文并茂,以地質化石,地積沉相為依據(jù),研究出各地質史期的地質史。在此我們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研究、釋讀,只能擇其精華,簡約詮釋距今12000~3700年錢塘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馴豬研究。
據(jù)《浙江考古新紀元導讀》:浙江省新石器時代,最早為浦江上山遺址考古發(fā)掘清理出以夾炭紅衣大敞口盆和石磨盤、石球為代表特征的陌生遺存,經(jīng)14C測年(放射性同位素碳測年),距今約11000~8600年,上山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已被命名為“上山文化”,這是浙江境內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2005—2006年,結合曹娥江流域考古專題調查對嵊州小黃山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上山文化階段遺存和跨湖橋文化階段遺存在地層上的疊壓關系。這些連續(xù)新發(fā)現(xiàn)打破了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舊有分布格局,極大地沖擊了我們已往的固定思維模式,使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得到進一步深化、修改和完善。
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11000年前的上山文化,錢塘江流域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延綿數(shù)千年的南中國,錢塘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共同都有善水、劃獨木舟、捕魚、種植水稻,利用稻殼等下腳料,馴養(yǎng)野豬為家豬。特有的江南水鄉(xiāng)新石器文化的特點,有別于北方新石器文化。
全新世是地質年代最新階段,即第4紀的晚期,全新世的地貌已接近現(xiàn)今地貌。全新世的4次海進海退,上限約1.2萬年前,下限以良渚文化的湮沒為第4次海進,而第4次海退在3700年前左右。《浙江省區(qū)域地質志》第227頁對“全新世沉積環(huán)境”的描述寫道:“全新世以來本省海平面自負30 m左右上升到目前位置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四起四落的歷程?!度率酪詠碚憬0吨怠芬晃?,分別將它們命名為河姆渡海進、河姆渡海退,皇天畈海進、皇天畈海退,鐘家海進、鐘家海退,大古塘海進、大古塘海退。自河姆渡海進至大古塘海退期間,本省濱海平原的部分或大部分經(jīng)歷了滯進型瀉湖→濱海(或淺海)→瀉湖、沼澤—濱?!訚伞鸀I海的規(guī)律更替。這與全新世以來氣候的冷—暖變化基本相同。同時也與本省內地盆地中所顯示的振蕩運動相吻合。”
據(jù)《浙江省區(qū)域地質志》,浙江省全新世4次海進海退,錢塘江流域杭州灣新石器的興起,湮沒,大致可得出以下4個時段:1)大致12000~8600年前第1次海進。浦江(上江)文化被湮沒,8500多年前第1次海退,跨湖橋文化興起。最寶貴的是跨湖橋文化考古發(fā)掘較遲,不僅保護修復“華夏第一舟”原封不動作坊原址。可以作為8500多年前的跨湖橋遺址地平線,也可以推斷出當時海平面,還以C14測定為8500年。2)大約7200年前第2次海進,跨湖橋文化湮沒。大約7000年前第2次海退,河姆渡文化興起。當年參加河姆渡考古工作的現(xiàn)已80多歲的原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姚桂芳所長和余杭區(qū)野外考古專家林金木先生都談及見到河姆渡海浸痕跡。3)大約6500年前第3次海進,河姆渡文化湮沒。大約6000年前第3次海退,馬家浜文化興起,隨后5000年的良渚文化興起。4)大約3700年前第4次海進,良渚文化湮沒。清《余杭縣志》都有“吳越之區(qū),皆成巨浸”,大禹親眼目睹,吳越一片江洋。大約3700年前第4次海退,即今海平面。
據(j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16年8月出版的《上山文化:發(fā)現(xiàn)與記述》劉斌《序》中寫道:2001年至2003年通過對蕭山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的發(fā)掘,基本搞清了其文化內涵,認識到這是有別于河姆渡文化的錢塘江南岸的另一支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其年代甚至也早于河姆渡文化,C14測年可以達到8000多年,所以提出了跨湖橋文化的命名。
2000年由蔣樂平主持調查發(fā)現(xiàn)了浦江上山遺址在2001—2006年間先后進行了3次發(fā)掘,以夾炭紅衣陶大口盆為其主要文化特征,C14測年達到10000年左右。2005年在曹娥江流域的調查中又發(fā)現(xiàn)了嵊州小黃山遺址,在小黃山遺址不僅挖到了與上山遺址相同的文化特征,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與跨湖橋文化疊壓的地層堆積,進一步豐富了對這一文化遺存的地理分布、文化特征以及年代序列等方面的認識。于是以上山和小黃山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被正式命名為“上山文化”。
上山文化文物考古領隊蔣樂平教授《綜述》寫道:“上山文化遺址迄今發(fā)現(xiàn)共18處,主要分布于錢塘江及支流的上游地區(qū),靈江上游也發(fā)現(xiàn)。遺址包括:浦江上山遺址;嵊州小黃山遺址;永康廟山、太婆山、蓭山、湖西、長城里、長田遺址;金華山下周、青陽山遺址;龍游青碓、荷花山、下庫遺址;武義大公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東陽老鷹山遺址;仙居下湯遺址;臨海峙山頭遺址。這些遺址的年代為距今10000多年至8500年左右,延續(xù)約2000年?!?/p>
上山文化遺址群的分布以錢塘江上游金衢盆地為中心,向南分布至靈江上游河谷地區(qū),在近1000000 hm2的范圍之內已發(fā)現(xiàn)遺址18處,實際的遺址數(shù)量應遠超此數(shù)。地處中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受控于季風環(huán)流,夏熱冬溫,四季分明,降水豐富。又因地形影響,具有多種盆地小氣候,有一定的垂直差異,山地普遍存在逆溫層現(xiàn)象,尤以冬季較為顯著。盆地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為16.3~17.6 ℃,1月均溫為4.3~5.4 ℃,7月均溫為27.6~29.8 ℃,當雨帶北移,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盆地內出現(xiàn)高溫。盆地的季節(jié)變化表現(xiàn)為:夏冬長,春秋短,秋溫略高于春溫。金衢盆地年降水量為1300~2200 mm,年均干燥度約0.75。受夏季風影響,春雨、梅雨盛行且相對穩(wěn)定,降水多分布在3-6月,降水量總體分布趨勢是從西到東逐漸減少,受地形影響,降水量也從盆地外圍向中心逐漸減少,其中盆地南側和西北側山地的年降水量均大于2000 mm,為盆地降水量的高值區(qū)域。
水系發(fā)達,因地貌格局受構造、地形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其水文狀況具有濕潤的雨源型山區(qū)性河流的特點。河流多發(fā)源山區(qū),流經(jīng)山地丘陵,溪流大多沿構造斷裂帶發(fā)育,沖刷侵蝕強烈,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沿途節(jié)點多,蘊藏有較豐富的水力資源。較大的河流主要有蘭江、衢江、金華江、武義江和東陽江等,均屬錢塘江水系的中上游段二、三、四級支流,呈樹枝狀展布,溪流數(shù)量眾多。
圖 1 上山遺址位于浦陽江支流——蜈蚣溪西側
植被種類十分豐富,但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chǎn)量僅次于杭嘉湖,有“浙江聚寶盆”之稱。其時上山文化已處在聚落定居階段,這是人類定居生活出現(xiàn)的最早例證之一。栽培稻遺存的普遍發(fā)現(xiàn)于上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炭陶器中,摻和大量的稻殼和稻葉,提供了先民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信息。實際上,這些摻和的稻谷是一種礱糠,即脫粒取米后的碎殼,若沒有一定的稻谷積聚,在陶器制作中就不會采用稻谷穎殼作為主要的摻和料。
蔣樂平教授這一段“栽培稻遺存的普遍發(fā)現(xiàn)”表明錢塘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在10000年前已普遍栽培農(nóng)作,而且發(fā)現(xiàn)摻和的稻殼,即礱糠可以用來養(yǎng)雞、馴豬。蔣樂平教授從氣候變化等因素思考,在結尾寫道:“糧食生產(chǎn)即是這種復雜漁獵采集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由于資源波動,人口壓力增大,人們開始馴化一些經(jīng)常利用的動植物來作為糧食匱乏時的儲備?!?/p>
圖 2 上山遺址保護標志
正是在這樣的生存形態(tài)下,錢塘江上游開始采集了第1批從洞穴走向曠原的人類。這證明這一地區(qū)漁獵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當人類逐漸向河谷盆地聚集的時候,人口壓力的增大迫使人們開始學會管理一些動植物??梢韵胂?,上山文化遺址周圍的狩獵、采集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動物如野生的牛、豬和鹿等。在錢塘江及其大小支流里,還有各種各樣的魚類。植物資源方面,則有多種堅果和塊莖類可供采集,橡子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種。人們用木棍、石球進行狩獵和采集活動,并用石磨盤加工堅果和其他類淀粉類塊莖食物,而且狗、豬等動物可能被馴養(yǎng)。
蔣樂平教授用詞嚴謹,認為狗、豬可能被馴養(yǎng)。筆者曾向蔣樂平教授求教,談及到有礱糠馴豬,以下腳料馴豬,也是儲備肉類。筆者之一趙大川先生養(yǎng)豬40余年,熟知捕到野豬后關豬舍,馬上便可馴化。當今還有專門捕野豬,馴野豬,賣野豬肉的豬場。因此,上山文化中對豬的馴化較妥,馴豬有10000年。
戴玲玲、朱江平、蔣樂平之“上山遺址動物骨及人骨鑒定報告”(原載《浦江上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館編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關于豬的考古研究如下:“豬的骨骼共23件,部位包括下頜、顳骨、盆骨、脛骨、跟骨、距骨,骨骼均破損嚴重。豬下頜共3件,其中2件為下頜聯(lián)合部,各保存了少量殘損嚴重的門齒。標本H461:11為上山遺址中唯一一件保存較好的豬右側下頜,保留M1-M3,所有牙齒均略殘損。M1的測量尺寸為長18.91 mm,前葉寬11.15 mm,后葉寬2.05 mm;M2的測量尺寸為長28.07 mm,前葉寬15.72 mm,后葉已殘,無法測量;M3尚未完全萌出(如圖3所示)。根據(jù)M1、M2、M3的萌出及牙齒磨蝕情況,推斷該豬的死亡年齡為1.5~2歲之間。”
關于家豬和野豬判別標準,有學者指出家豬的M3尺寸小于野豬,可作為區(qū)分兩者的參考。但是由于上山遺址出土的這件標本,其M3尚未完全萌出,無法測量尺寸,因此無法利用這一標準對其屬性進行判別。國外學者利用幾何形態(tài)測量方法對賈湖等遺址的豬下頜M2進行形態(tài)和尺寸研究,結果表明,古代和現(xiàn)生野豬的M2尺寸質心值(Centroid Size)明顯大于家豬的尺寸。
跨湖橋與賈湖遺址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中國南、北方最早的家豬,其時代為距今8000~9000年。與賈湖、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豬下頜牙齒尺寸的比較可知:上山遺址的這件標本,無論是M1還是M2,其尺寸均大于跨湖橋遺址的所有標本;賈湖遺址的13件豬下頜M1測量數(shù)據(jù)中,5件的尺寸大于上山遺址的此件標本;在9件豬下頜M2中,2件的尺寸大于上山遺址的標本。由此可見,上山遺址的這件豬下頜尺寸略大于早期家豬的尺寸范圍。其極有可能為野豬,但這尚需更多證據(jù)加以驗證。
豬的游離齒發(fā)現(xiàn)多件,包括下頜門齒3顆、上、下頜乳前第四臼齒各1顆、下頜前臼齒1顆、游離臼齒碎塊5件以及游離上頜犬齒1顆。標本H461:12為豬的上頜游離犬齒,殘損嚴重,僅保留一小部分。尺寸碩大,推測為雄性個體(如圖4所示)。
豬的肢骨共發(fā)現(xiàn)7件,均殘損嚴重。左側跟骨、左側脛、距骨和顳骨各1件,盆骨3件。標本H461:13為豬左側脛骨的遠端關節(jié),保存相對完整,骨骺已經(jīng)愈合,后側有砍削痕跡。斷口為平齊(如圖5所示)。標本H461:14為豬的左側盆骨,殘損嚴重,包含部分髂骨和坐骨,骨臼已愈合;骨骼表明局部呈黑灰色(如圖6所示)。圖3至圖7均是上山文化遺址的豬骨骼。
圖 3 豬右側下頜
圖 4 上頜犬齒
圖5 左側脛骨
圖6 左側盆骨
圖7 豬下頜骨(上山 H461 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