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zhèn)豐聯(lián)小學,廣東中山528434)
對于小學生而言,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由原來的“二基”、“二能”變成“四基”、“四能”,傳統(tǒng)的授課模型已不能滿足當前的教育需要,PBL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這一概念,即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它是當前美國中小學廣泛使用的一種開放性、以項目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型。本研究通過分析《人民幣里的數學》這一教學案例,闡述了PBL教學模式在當前教育中的應用現狀,以期改進小學數學優(yōu)質課堂建設。
本研究的對象《人民幣里的數學》,是選自鎮(zhèn)級數學評優(yōu)課活動的教學實例。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PBL的一大關鍵,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及當前的心理狀態(tài),透徹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以此來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在課程的開始,教師用PPT課件展示了100元人民幣圖片,并投影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在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自發(fā)地融入“如何使用100元人民幣”的探討中,繼而拋出“250億有多大”,促使學生將以往的知識遷移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完成對這一課的意義建構,同時挖掘隱含在問題背后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這一階段中,一般的做法是通過異質分組的標準,將學生分為一定數量的學習小組。教師將學生分組后,由每組學生自定問題,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在PBL教學模式當中,教師作為引路人與協(xié)助者的身份出現,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置身事外,教師應該及時了解每個小組所選定的問題,以及每個成員在小組中的任務,并在小組探究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適時加以引導。
確定了想要研究的問題后,促使學生主動的探索、查找、收集、整理信息,既可以查閱書本,又可以與組員相互討論,還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直到得出最后的解決方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對于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以PPT的形式給予統(tǒng)一指導。
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展示自我的重要機會,教師選擇具有特色的三個小組,每組全體成員集體上臺,講最后討論得到的解決方案通過投影儀演示,各個成員輪流講解自己負責的部分,闡述解決的思路,供全體同學交流,其他小組可以針對他們的解決方案進行質疑與提問,并由該小組進行回應。
在完成《人民幣里的數學》的成果展示后,教師給予了學生自評、互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與弱勢。首先,教師讓全體學生針對自己負責的內容進行自評,以改進不足。其次,要求各個小組在組間展示作品,相互評價,共享解決方案,或者在其他同學的作品中獲取更好的靈感。最后,教師針對課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與補充,通過這樣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評價體系,結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社會網絡分析是一種以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依據,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量化分析的手段[1]。本研究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收集學生互動數據,并借助Ucinet分析《人民幣里的數學》這一課程中生生互動的網絡密度、中心性,以此分析與總結生生互動網絡結構的特點,針對這一節(jié)課提出可行性策略,為PBL教學模式應用時需要注意的方面提供參考。
將互動數據導入Ucinet,分析得到《人民幣里的數學》的網絡密度是0.1117[2]。國外研究者曾經歸納得出這一結論: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發(fā)現的網絡密度的最大值是0.5。由此可見,《人民幣里的數學》,所體現出的網絡結構并不緊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可能流于形式,互動效率有待提高。綜合分析圖1,這一節(jié)課存在一部分的活躍學生,但大部分仍是不太熱衷于交流活動的群體,甚至存在個別學生與組員之間極少交流的情況。
圖1 《人民幣里的數學》網絡結構
2.2.1 點度中心度
點度中心度體現出一個學生在課程學習當中的網絡地位,如果他與其他學生有較多的直接聯(lián)系,那么可以說他處于一個中心的位置,在這門課程當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點度中心度分為InDegree與OutDegree兩種類型[3]。在《人民幣里的數學》這一課中,入度是其他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出度是自己對其他學生提出的質疑,可以根據這兩個指標,清晰的看出每一個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中的積極性。
由Ucinet測量結果可知,入度值最大的前三位分別是S28(9)、S30(9)、S11(8),這些學生提出的某一觀點,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贊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具有可參考性,他們在小組內具有一定的威望。而S10、S25這兩位學生的入度為0,說明這些學習者在小組合作時提出的觀點并不能得到組員的認可,有待教師進一步的引導[4]。
相比于入度而言,出度值為0的學生是S01、S06、S13、S20、S30、S31,由此可知,學生在《人民幣里的數學》中的互動熱情較低,他們并沒有仔細斟酌其他學生的觀點并作出回應,或是對這些觀點或提出質疑,由此成為了這一節(jié)課的“沉默羔羊”。教師應該尋找解決策略,提高這一群體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
2.2.2 中介中心度
中介中心度,是指在社會網絡當中,如果學生處于較多路徑的橋梁位置,就可以說他作為一個重要角色而存在,即中間人,擁有影響兩兩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能力[5]。
由分析結果可知,中介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學生分別是S28(205.378)、S04(176.022)、S07(175.936)、S27(171.852)、S38(168.944)、S11(138.793)、S03(95.75)、S24(68.069)、S19(59.944)以及S23(59.817),由此可以推導出,他們在各自小組中充當了一定的角色,控制著知識流通,促進兩兩學生的互動,這些學生在《人民幣里的數學》整個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6],缺少了這些學生的中介能力,整個小組甚至整個課程的聯(lián)系將無法構成,整個社會網絡結構處于松散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尤為注意這些學生的知識共享,通過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從而促進整個小組或課堂的教學過程,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其他處于邊緣位置的學生,比如S20、S30等8名中介中心度為0的學生。
總而言之,PBL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課堂的知識結構緊緊圍繞問題這一核心,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注重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與協(xié)作能力;整個教學側重于組內與組間的協(xié)作,培養(yǎng)其團結意識[7]。
實際運用過程仍然存在不足,如在《人民幣里的數學》一課中,學生參與協(xié)作的動力不夠,互動往往流于形式。另外,進行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如何促進課堂的互動,應有一定的見解與自己的風格。本研究運用《人民幣里的數學》這一教學實例,展現了該模式在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這一模式的研究進程中,為建設小學數學優(yōu)質課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