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玲
摘要:在“微時代”下,引導低段學生開展“微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感能力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诖吮尘?,筆者從課文插圖、學生實際、文本材料、信息整合等方面,對引導“微閱讀”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低段;“微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閱讀,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微時代”下,小學語文教學也應該符合時代潮流,引導學生進行“微閱讀”,讓學生在“微閱讀”的過程中,促進他們語感的提升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基于課文插圖
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教材中插圖的價值和作用,其實統(tǒng)編教材有很多精心設計的插圖,能夠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幫助教師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并通過語言實踐,深化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的教學時,就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第一幅插圖上的葫蘆藤長滿綠葉,并且有幾個小葫蘆,種葫蘆的人看著可愛的小葫蘆心里非常高興。第二幅插圖畫的是小葫蘆枯萎變黃,都掉落了。根據(jù)這兩幅圖,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認識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教師在插圖位置板書了一些文字,引導學生看圖說詞:()的葫蘆藤,()的葫蘆花,()的葫蘆葉,()的小葫蘆。學生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深刻感知語言描寫的豐富多彩,并在不斷積累語言素材的同時,提高觀察能力。教師再讓學生根據(jù)前一幅圖的描寫,引用同樣的表述手法描述第二幅圖:()的葫蘆藤,()的葫蘆葉,()的小葫蘆。最后讓學生感受下種葫蘆人在兩種情形下的心情對比。學生在利用插圖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涵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功底,并在不斷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規(guī)律。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基于課本插圖引導學生進行“微閱讀”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基于學生學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微閱讀”要突出層次性,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任務,逐步增加語文要素。這在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體現(xiàn)尤為明顯。比如一年級上冊教材要求學生能夠借助圖畫開展閱讀,到下冊就明確學生能夠根據(jù)文本信息進行分析推斷。層次性閱讀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一年級下冊的《一分鐘》一文教學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一分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時間意識,借助課后習題“要是早一分鐘,就能趕上綠燈了。要是能趕上紅綠燈,就。要是能及時通過路口,就能。要是能趕上公共汽車,就不會遲到了”開展微閱讀訓練,讓學生根據(jù)“要是……就……”這一句型進行說話練習,不斷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語文因子,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文中的文字信息進行推斷分析,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基于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進行微閱讀,因此有效地發(fā)揮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文本材料
低年級段的學生普遍對科普類文章不感興趣。教師要立足文本材料,深入挖掘文本信息,通過語言置換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使學生在無形中對枯燥的科普知識產(chǎn)生興趣,讓科普語言生動形象化,不斷加深對常見的科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的《比尾巴》一文教學時,就通過三問三答的形式,圍繞“比”這一主線介紹6種動物的尾巴特點。教師先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兒歌,讓學生感受兒歌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將這首兒歌原本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現(xiàn)小動物的特點進行句型轉(zhuǎn)換,再讓學生談談感想。①哪種動物的尾巴像傘?小松鼠的尾巴好像傘。②哪種動物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小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通過這樣的對比閱讀,學生會感知到課文中的句子更容易瑯瑯上口。最后教師讓學生以“誰的尾巴?的尾巴”這樣的句型進行仿寫。教師通過持續(xù)不斷地訓練學生仿寫,能夠提高學生的寫話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促進對科普知識的吸收消化。
基于信息整合
教材中有些課文里的信息是分散的,需要通過仔細閱讀才能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將其歸納整理以獲得完整的信息內(nèi)容。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二年級上冊的《一封信》教學時,因為本文露西給爸爸寫了兩封信,第一封信的心情不開心,第二封信則在媽媽的鼓勵下呈現(xiàn)出歡樂的心情。第二封信的形式是露西和媽媽你一言我一語組成,因此,教師可讓學生找出相關信息,整合成給爸爸寫的第二封信內(nèi)容,通過通讀這封信的內(nèi)容與第一封信進行對比,尋找差異點。最后,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交流更喜歡那一封信,并說出喜歡的原因。像這樣的同類型的教材文本,教師都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圈畫零星的信息并加以整合。通過將同類信息集成化,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微閱讀常態(tài)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彌補課外閱讀的短缺,通過顛覆傳統(tǒng)教與學的順序,增強教與學的互動,強化邊際效應,不斷提升兒童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