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喜,肖梅玉,關瓊瑤*
(云南省腫瘤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目前,手術、放化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方式,以這兩種方式進行治療,不可避免的會在患者身上留下傷口,而術后傷口恢復一直是影響患者身體恢復的重要問題。一些腫瘤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更是令患者深受困擾,經過多次治療之后,人體恢復能力會相對下降,極易形成難愈性傷口[1]。本次研究,通過觀察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lián)合濕性療法治療腫瘤病人難愈性傷口的效果,作出如下報道。
本次研究選取40例患有難愈性傷口的腫瘤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直腸癌18例、婦科宮頸癌13例、乳腺癌9例,本次研究涉及病人均是自愿參加,研究方已在絕對尊重的前提和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征得患者同意。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在46歲~72歲之間,平均年齡61.57歲,平均體重57.86 kg。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人,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觀察組患者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對兩組患者基本信息進行比對后,發(fā)現(xiàn)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過基礎處理之后,剔除無關因素影響,對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的濕性療法,在患者創(chuàng)面構造密閉濕潤空間,營造無菌環(huán)境,促進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加速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采用藥物為藻酸鹽和水膠體,根據(jù)患者傷口恢復效果適度調整藥物用量,平均3個工作日更換一次,可根據(jù)患者傷口滲液酌情增減更換周期。觀察組在濕性療法的基礎上輔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對患者傷口進行清創(chuàng)后,以醫(yī)用薄膜封閉患者傷口,接入負壓裝置,裝置壓力設置為-15 kPa,根據(jù)患者傷口愈合情況進口壓力調控,治療時間不超過4周。經過4周治療之后,對兩組患者繼續(xù)濕性療法治療,直到傷口愈合。
治療4周之后,記錄兩組患者傷口恢復程度以及傷口達到80%愈合的時間,通過比對兩組觀察數(shù)據(jù),得出觀察結論。
觀察并記錄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傷口恢復程度,兩組均以治療4周之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傷口恢復程度,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之間傷口恢復程度,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傷口面積恢復程度對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傷口恢復程度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傷口恢復程度對比()
組別 n 傷口恢復程度(%)對照組 20 25.76±14.53觀察組 20 68.93±18.42 t-5.398 P-0.001
觀察并記錄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之后傷口愈合程度達到80%的恢復周期,對比兩組之間恢復周期,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時間對比(
組別 n 恢復時間(d)對照組 20 25.36±12.65實驗組 20 9.58±3.12 t-3.425 P-0.004
難愈性傷口一直是影響腫瘤病人術后恢復的重要因素,由于手術部位無法在預期時間內愈合,甚至導致慢性潰瘍和細菌感染,極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以往的治療方案都是采取濕性療法,利用敷料和藥液保持患者傷口的濕潤狀態(tài),構造出一個有利于愈合的環(huán)境。術后傷口恢復是存在于醫(yī)生與腫瘤患者之間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其正?;謴?,諸如年齡偏大或偏小、營養(yǎng)狀態(tài)不佳、血液循環(huán)功能異常、患有潛在疾病,都會對愈合造成一定阻礙。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傳統(tǒng)的濕性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也有幫助,但是由于濕性療法效率低,恢復周期長的限制,很容易在傷口恢復期間出現(xiàn)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傷口愈合有顯著效果,通過調節(jié)封閉環(huán)境內壓力,促進生長分子分裂,加速壞死分子溶解,加速了傷口的恢復[2]。這種方式加速了傷口的愈合,減少了傷口的愈合周期,在大量難愈性傷口臨床治療中投入使用,是值得信賴的治療難愈性傷口的方式。
研究表明,負壓引流技術聯(lián)合濕性療法在治療腫瘤病人難愈性傷口上有顯著效果,聯(lián)合治療方案治療周期短,效率高,對后期傷口恢復上起到很大輔助效果,縮短了恢復周期,極大程度的避免了恢復過程中的突發(fā)狀況。
綜上所述,在治療腫瘤病人難愈性傷口上,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lián)合傳統(tǒng)濕性療法有顯著效果,加速傷口恢復,促進傷口愈合,改善治療效果,是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