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玉波,宋琴芬,尹光嘯*,宋錦輝
(1.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SICU,遼寧 大連 116001;2.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護理部,遼寧 大連 116021)
靜脈輸液治療在臨床中應用范圍廣,輸注藥物治療維持生命并促進恢復,由于用藥劑量不一等等原因,臨床發(fā)生護理差錯的可能性較大,一旦出現(xiàn)差錯,對患者的健康和治療效果將產生嚴重影響。研究表明,在護理差錯事件的成因中護士對護理信息的核對不準確是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提高護理過程中信息核對質量對于有效減少靜脈輸液的差錯事件意義重大。雙人核對是指通過兩名護士核對以加強臨床護理信息準確性的一種護理模式。
選取我院有靜脈輸液治療的64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50例,女290例,年齡16~91歲,平均(42.6±9.8)歲。根據(jù)治療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20例。實驗組男174例,女146,平均(45.8±10.2)歲。對照組男176例,女144例,平均(46.2±9.5)歲。兩組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單人核對護理模式,即醫(yī)囑核對無誤后,患者所用藥物,從擺藥開始到輸液結束,均由1名責任護士完成相關核對及輸液工作。
研究組采用雙人核對護理模式,即從配藥開始到輸液結束由2名護士分別核對確認相關護理信息,具體方法:①擺藥核對:醫(yī)囑確認無誤后,由責任護士按醫(yī)囑擺藥,再由另一名護士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后配藥。②配藥核對:配藥完成后安瓿等藥瓶不扔掉,由另一名護士進行藥物核對,雙方簽名后才可開始掛液體。③輸液方法:液體懸掛完成后,責任護士對自己管轄病人進行穿刺和輸液,完成后于輸液卡上簽署名字。④三查七對:每位護士在進行各項臨床操作時均必須遵守“三查七對”原則,即操作前、中、后相關信息均進行核對,核對內容包括:藥品信息,包括核查液體與藥品的生產批號、有效期等;患者信息核對,包括床號、姓名、性別、住院號等,并檢查患者手腕帶上信息,清醒患者一定要問患者姓名;用藥方法核對,包括用藥劑量、用藥時間、用藥濃度、給藥方式等。
1.3.1 患者輸液差錯發(fā)生率
科室建立非懲罰性輸液差錯上報制度,設立患者輸液差錯發(fā)生事件登記表,登記表內容包括患者同名未發(fā)現(xiàn)、藥名差錯、劑量不當、漏加續(xù)加、未用避光套等,由責任護士填報,并計算發(fā)生率。
1.3.2 護理服務滿意度
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為自行設計,在患者出科前進行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輸液差錯事件發(fā)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組輸液差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l 兩組輸液差錯發(fā)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對比[n(%)]
ICU危重癥患者的靜脈用藥存在較高的風險[2],在對患者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尤其要注意安全用藥這一理念。研究表明靜脈輸液發(fā)生差錯事件的主要原因為護士缺乏責任心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3]。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則表現(xiàn)為管理者對重癥患者輸液護理管理的意識缺乏,在工作中不能勤檢查、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將疏漏遏制在出現(xiàn)差錯以前。
查對制度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制度,雙人核對護理模式是在原單人“三查七對”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從擺藥、配藥到輸液完成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用雙人進行信息核對,護士不僅需要嚴格核對患者及用藥的相關信息,還需負責另一位護士護理床位的信息核對。研究顯示,采用雙人核對護理模式的實驗組靜脈輸液差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效減少輸液操作的差錯,有效保障重癥患者輸液安全。同時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應用雙人核對護理模式的過程中使護士也應用了臨床路徑的思維方式,注重了重癥患者輸液前各項藥品完好性準確性的檢查,參與核對的兩名護士均需簽字確認,大大提高了護士的責任意識,有效保證了護理安全。
綜上,雙人核對護理模式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減少輸液差錯發(fā)生,提升了護理安全性和準確性,也提高了患者用藥安全,也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實現(xiàn)優(yōu)質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