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譽
摘 要:“高中物理”是高中階段理科生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其中動力學的學習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是每年高考必然會涉及的重要考點。動力學題目所考查的知識內容多、覆蓋范圍廣,對于動力學知識點掌握的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考試成績,所以,學習好物理力學知識非常重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探析了物理動力學解題技巧。
關鍵詞:高中物理;動力學;解題技巧
動力學屬于力學的分支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為運動速度比光速小的宏觀物體,學好動力學才能夠學好天文學以及物理學,這是大多數工程學科的基礎課程。而高中物理中動力學研究內容主要為物體運動與物體作用力之間的關系,主要分為能量守恒定律、牛頓運動定律以及定量定理等內容。通常動力學題目會分為三種:(1)在物體運動狀態(tài)下,這個物體所受到的作用力大??;(2)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求解運動速度、加速度等;(3)在知道部分物體運動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部分要求的情況下,求解其他作用力以及運動要素,第三種問題是第一種問題和第二種問題的綜合[1]。
一、學會讀懂題目,確定研究對象
物理動力學題目中通常會給出多個關聯物體,而且有的會直接給出求解條件,還有的是將條件隱藏在其中的一句話里,因此在求解題目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審題,學會讀懂題目,找到題干中的直接或者隱藏條件。因此,審題方法對于求解物理題是非常重要的。審題的時候可以采用兩種方式:(1)利用演繹法,基本上所有動力學題目在進行求解的時候,首先需要分析物體受力情況,然后依據題干獲取到的信息,列出相關力學方程式,注意好力學單位的換算,統(tǒng)一按照國際力學單位來對列好的方程式進行求解。在求解好以后,還需要再針對題目進行分析,判斷所求解答案是否正確。(2)聯系物體運動過程,物體在運動狀態(tài)下只會保持兩種形態(tài),一種為勻速,另一種為變速,在進行求解的時候一定要在頭腦中想象物體運動情況,通過虛擬場景來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做正確判斷,之后通過判斷出來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來列出相應的方程式,這樣就可以避免盲目求解,從而提高了自己的解題效率以及正確率[2]。
二、找到題目關鍵信息,構建對應物理模型
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到規(guī)律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受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進行求解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準確判斷運動物體的受力狀態(tài),這樣才可以在第一時間準確把握解題思路以及方法。因此,在這期間內,我們需要建立對應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來分析物體運動情況,把握住物體運動規(guī)律及特點,明確物體運動對應定量以及定理,從而準確判斷出問題答案。
三、利用轉換法
高中物理動力學題目中,有很多題目我們看上去會覺得非常陌生,但實際上換一種說法可能我們就非常熟悉,面對這種題目的時候,我們通常會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不知道利用哪一種方法來進行求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模型來把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事物變成自己更為了解的運動場景,進而就可以發(fā)現兩者之中存在的聯系,之后再用自己所掌握的相關物理知識來進行問題的求解[3]。
例題:一條不可拉伸的繩子,長為L,在繩子一端上系上一個質量m的小球,用手握著繩子另一端,之后在水平桌面上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勻速圓周運動,運動半徑為r,角速度為ω,繩子和水平桌面半徑是r的圓相切,這種情況下人手做功功率為P,如圖所示。則小球在同一平面進行勻速圓周運動的時候,線速度和小球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問題求解思路如下:
通過題目中已經給出的條件,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如下:
小球運動角速度等于手動角速度,我們可以將其設定為v=ωr=ω ,運動半徑為r= ,小球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率等于人手對繩做功功率,即為P=fωr,所以,f=P/ω 。
四、了解題目中的物理定理
在對動力學問題進行求解的時候,必須要緊密圍繞力學相關定律展開,不同概念在不同階段嚴密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性,其變化性與復雜性導致很多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沒有辦法真正理解這些定律,很多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如何靈活使用,這就導致在進行問題求解的時候常常會存在理解偏差。所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加強物理定律的深入學習,強化概念界定意識,例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區(qū)別。物理學中有很多比較相近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要明確兩者區(qū)別,以此才能夠真正找出答題方向[4]。
在進行高中物理動力學題目求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掌握解題技巧,例如概括同一種題型的相同點,學會該類題型的解答技巧,也就自然而然能夠舉一反三,不斷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面對該種題的時候求解質量和速度都會高。在進行問題求解的時候,一定還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求解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夠無論面對什么類型的題目,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明確求解方向,進而準確找到求解方法。
參考文獻:
[1]盧偉.利用全反力的定向性巧解中學物理動力學問題[J].物理教師,2017,38(8):55-57.
[2]戴偉.物理習題解決中物理模型的影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3]王磊.高中生動力學問題解決中元認知策略調查研究[D].蘇州大學,2015.
[4]吳怡.關于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在解決高中動力學基本問題策略上的比較研究[D].蘇州大學,200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