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宋云 譚婧文
摘 要:本文從實用主義、國家主義、共和文化和個人主義及M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來分析M國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發(fā)展的原因,然后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探討出我國高校在發(fā)展社會服務職能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實用主義;國家主義;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社會服務職能
M國高校雖然在建立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歐洲高等教育思想的影響,但是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它還是非常有自己的特色的,帶有非常明顯的實用主義、國家主義的色彩,它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反映出M國的個人主義和共和文化等一些特點。
一、 M國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發(fā)展的內部動因
(一) M國實用主義傳統文化
M國的高等教育服務功能是伴隨著M國贈地學院的發(fā)展而興起的,M國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爾認為,“公共服務的概念始于M國贈地學院運動”。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的報告也曾指出,“從歷史上看高校為社區(qū)服務的觀念源于M國贈地學院創(chuàng)辦時代”。隨著《莫里爾法案》的頒布和威斯康星思想的發(fā)展而壯大?!赌餇柗ò浮返念C布為高校社會服務功能提供了法律依據,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和威斯康星大學的創(chuàng)辦使高校社會服務功能這一職能確立下來。在這一系列的發(fā)展過程中,實用主義在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思潮,它深深植根于M國人的骨骼之中。
(二) M國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
M國的共和文化以民主、自由、平等和參與等觀念為核心,被視為M國文化的精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成功的企業(yè)家,這些企業(yè)家通過自己積累的財富,以功利主義來改造高校,并將他們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放在高等教育的日程之中,想要高等教育成為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利益的工具。因為M國個人主義文化的介入,導致高等教育社會職能與內容一直追求實用性而不斷地調整。
M國雖然是一個個人主義嚴重的國家,但國家主義也深深地植根于M國文化中。M國國家主義的教育思潮是伴隨著共和國的建立而興起的。
從M國高等教育史來看,在M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早期,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不緊密,高校處于社會的邊緣,是只專心研究自己學問的“象牙塔”。但是,隨著M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客觀上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實用型人才和為社會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在這種背景之下,M國政府開始介入高校發(fā)展,M國介入高等學校發(fā)展主要是通過教育立法、財政資助等手段完成的。
二、 我國在高等教育服務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研究M國高校社會服務的內部動因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我們國家自己的現實情況不能生搬硬套,盲目學習。我們在學習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注意我國的文化傳統與國情,不能生搬硬套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從M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M國人追求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辦學文化,這也正是與M國人自己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相呼應的,M國高等教育文化的發(fā)展與它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發(fā)展是一脈相承,互相適應的,所以M國高校社會服務發(fā)展職能開展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體制,我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追求知識本身的價值,但不鼓勵追求知識之外的實用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高等教育社會職能的開展的。再次,M國的社會服務職能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它已經適應了自由競爭的環(huán)境,但我國目前仍然還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高等教育在我國一直都是國家干預較多,仍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我們在思考高等教育改革時,必須始終把國家國情和文化的可適應性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上。
(二) 堅持學術型,牢牢抓住高校社會服務的基礎
從M國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M國的高校服務一方面具有學術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存在著過于商業(yè)化傾向的問題。我們在學習和借鑒M國發(fā)展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問題上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隨著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由對立走向融合,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體現出更深層次的內涵,即要以學術性為基礎。M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曾對高校濫用社會服務職能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必須要將服務同一個人的知識專業(yè)領域聯系起來,或者說,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必須要以學術性為基礎。
參考文獻:
[1]Kerretc,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Decisive Issues,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1978:91.
[2]OECD,The University and Community, Centr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982:136.
[3]李建華.地方高校如何服務地方——基于M國的經驗[J].大學(學術版),2013(3).
作者簡介:滕宋云,譚婧文,湖北省荊州市,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