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軍/山東省濟南西藏中學校長
XIN GONGLUE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特別強調,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育人要求中加上了“勞”字,要求教育系統(tǒng)要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我們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論述,深受思想觸動,對新時期為什么要加強勞動教育,如何加強,以及已開展的勞動教育如何改進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覺醒。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20世紀60年代中葉,勞動教育被視為育人途徑寫進了黨的教育方針。毛澤東在1957年的教育方針中最早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那段歷史時期中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強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定期“學工、學農、學軍”,配合農忙參加麥收、秋收、抗旱,配合城建參加修路、挖渠,成為學校的教育常態(tài)。學校“開門辦學”,同社會的聯(lián)系廣泛、密切。學生從校園走進廣闊天地,從書本走向生活,增強了勞動觀念,習得了實踐知識和技能,增進了工農感情,勞動光榮,好逸惡勞可恥,成為大眾審美標準。那段時期從學校走出的一代代人大都能吃苦耐勞、自立自強,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
然而,自我國恢復高考以來的幾十年間,出現(xiàn)了文化課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彼長此消”的現(xiàn)象,學校的勞動教育被弱化、甚至邊緣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今天,加強勞動教育面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必須探索新形勢下勞動教育的新格局、新路徑。
我校是一所在內地舉辦的藏族學校,大多數(shù)學生來自西藏的山區(qū)和牧區(qū),從小與氈房、牧草、青稞、牛羊為伴,具有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本色。他們來到內地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求學,面對生疏的民族習俗,陌生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環(huán)境,如何繼續(xù)保持本色、盡快融入齊魯風情和民族大家庭,樹立大中華意識、祖國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和自立自強意識,提高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是我們面臨的一項新的歷史使命。
我們根據(jù)學校的客觀條件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了三類勞動教育課程:家庭類勞動教育課程、公益類勞動教育課程和農耕類勞動教育課程。并據(jù)此充分挖掘勞動教育資源,整合、創(chuàng)設三個勞動教育平臺——家庭類勞動教育基地,主要包括返藏探親的家務勞動和在學校的烹飪課堂、手工編織課堂;公益類勞動教育基地,主要包括“精致校園”基地、“崗位服務”基地、“奉獻社會”基地和“一日特崗”基地;農耕類勞動教育基地,主要包括農村學農基地、農業(yè)園研學基地和學校農耕實踐基地。
通過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類勞動,讓學生學習實踐最基礎的生存技能,體會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的辛苦,提煉自己對勞動的認識,完成從“要我勞動”到“我要勞動”的情感過渡。此類課程,主要依托家庭類勞動教育基地來實施。
1.“第二課堂”悟勞動
在“第二課堂”上開設烹飪、手工編織等校本課程。烹飪課上,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成分,學習常見食物的制作流程,分工合作,享受勞動的成果,感悟勞動的收獲,尤其是進行藏族食品的制作,令學生們興趣倍增。手工編織課程,讓學生們了解和感受各種編織工藝對生活和社會的影響,在親自動手操作中,體會編織的美感,同時可以將繪畫、剪貼、故事等藝術元素融入編織,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力爭讓學生們在手工編織的勞動中感悟到編織工藝,乃至編織人生的真諦。
2.“再回老家”愛勞動
升入初二年級前的暑期,學生們有一次返藏探親機會,如何讓學生們的暑期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探親課程“再回老家”應運而生。課程根據(jù)學生們的年齡心理和返藏環(huán)境,立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學校特意編定了《返藏手冊》,從禮、孝、師、悌、友、早、書、跑、游、志十個方面,分為十課,并以手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斗挡厥謨浴访鞔_了家務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概括為“每天十個一”,即:疊被子、洗碗、洗衣服、掃地、整理家中物品、做飯、給父母或兄弟姐妹端杯水、和親人交流談心、參加田間(或戶外)勞動、給家里的親人讀報紙或講故事。另外,假期課程里,學生們要記錄家訪時和老師們一起走進貧困同學家中的所見所聞,記錄假期中的調研內容,主題不限,如“我家(村)的變化”“看望我的小學老師”“從蔬菜水果看我們的生活”等,記錄勞動的切身體會,激發(fā)學生愛親人、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此類課程以公益勞動為主要特征,旨在通過校內外的具體勞動,強化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獨立意識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擔當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勞精神,為將來自覺勞動、奉獻社會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此類課程主要依托公益類勞動教育基地來實施。
1.“精致校園”貴在恒
學生宿舍內,各班教室、衛(wèi)生區(qū),學校餐廳,都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每天清掃整理、確保環(huán)境潔凈有序,是每個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以這些場所為培養(yǎng)學生精致、文明作風的勞動教育基地,組成班干部、班主任、生活處聯(lián)動的督導小組,實行全面檢查和抽查相結合的形式,堅持打掃、檢查、量化、獎優(yōu)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覺勞動的意識。
2.“崗位服務”獻溫情
以誠信小屋、格桑書吧、珠峰書社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在勞動中實現(xiàn)崗位體驗與服務。誠信小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管理人員根據(jù)每周的經營情況和同學們反饋的信息,適時調整商品;以班級為單位值班,每月崗位輪換,并完成賬目清算與交接;每天下午下課后到晚自習上課前的時間段里,值班同學按時到崗到位,熱情為同學們服務。格桑書吧和珠峰書社是24小時開放閱讀館,館內管理完全交由初二和初三兩個年級的團組織來完成,具體服務任務包括:室內環(huán)境布置與美化,報刊、書籍、影像資料的選擇、借閱與更新,衛(wèi)生清掃與保持,秩序管理,學生安靜閱讀的精神狀態(tài),閱讀指導,等等。
3.參觀研學再提升
濟南熱電廠金雞嶺分公司,是學校的學工勞動基地,以研學為主。學生們走進熱電廠,參觀了“以熱電聯(lián)產(超凈排放)集中供熱為主,以天然氣、新能源供熱為補充的清潔供暖新模式”,學生們有了不一樣的熱電供暖體驗;近距離地了解探究熱電系統(tǒng),讓學生們的眼界得到擴展;聽科技人員講解高效環(huán)保節(jié)能的供暖流程,讓學生們深刻理解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從自身做起的重要意義;熱電人“辛苦我一個,溫暖千萬家”的勞動精神令學生們大為感動。大型現(xiàn)代化企業(yè)給學生帶來了高科技的震撼,孩子們不但感受到現(xiàn)代企業(yè)的管理文化,也深深地體驗到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辛苦和勞動的光榮。
社區(qū)打掃衛(wèi)生
社區(qū)聯(lián)誼做燈籠
4.奉獻社會見行動
以南郊社區(qū)醫(yī)院、二七新村建新社區(qū)、濟南市福利院和養(yǎng)老院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旨在引導學生感知大愛,懂得關愛他人,并通過勞動的方式,懂得擔當責任,回報國家和社會。
濟南南郊社區(qū)醫(yī)院緊鄰學校,為學生們的疾病診療、身體保健作出了巨大貢獻。寒暑假期間,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們到社區(qū)醫(yī)院義務勞動,幫助歸納物品、整理桌面、清理櫥窗,以此種方式感謝醫(yī)務人員的辛苦與付出。市中區(qū)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區(qū)是學校共建單位,學校團員青年利用雙休日和節(jié)日到社區(qū)志愿服務,清理衛(wèi)生,清除污漬,整潔環(huán)境,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在濟南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活動中,身穿藏袍的濟南西藏中學學生和普通市民一樣,義務宣傳、秩序整理、交通導引,成了創(chuàng)城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鏈接濟南市社會福利院和養(yǎng)老院。走近殘疾兒童、智障兒童,認可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理解他們艱難的生存境遇,感知他們的精神世界,陪他們做游戲,搭積木,數(shù)玩具,教他們說話認字,陪他們娛樂運動,嘗試與他們進行情感的交流溝通。去養(yǎng)老院,幫助老人打水、洗衣服,和老人們交流座談,給老人們獻上藏族歌舞。此類課程重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真誠的勞動,培養(yǎng)平等意識,建立博愛之心,激發(fā)學生的悲憫情懷和責任意識。
5.“一日特崗”我先行
結合創(chuàng)建“學府式學校”的新目標,我們努力給校園賦予大學氣息,借鑒高校的關于學生勤工儉學的管理模式,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自主和個性發(fā)展,并探索嘗試有償勞動機制,體現(xiàn)出“勞有所獲”的實際效果。一是設置特崗勞動時間為周日;二是設置特崗勞動區(qū)域,如宿舍公共區(qū)域、餐廳公共區(qū)域、洗手間等;三是由學生自愿承包相關區(qū)域的任務,并根據(jù)具體的勞動量,憑公益勞動卡領取報酬;四是特崗勞動可以先從學生干部、團員等開始,帶動并鼓勵更多學生主動參加勞動;五是特崗勞動的情況在學生的評價機制中要有所體現(xiàn)?!耙蝗仗貚彙眲趧樱荚跇淞W生人人平等、勞動光榮的思想,拉近學生與普通勞動者的情感距離,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吃苦、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為將來立足社會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礎。
此類課程以耕種勞動為主,依托農耕類勞動教育基地來實施,旨在通過田間勞作與收獲,親身感受農耕的辛苦,習得勞動技能,磨煉意志品質,加深與農民的感情,促進身心健康,懂得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道理。
1.科技園里開闊眼界
本課程以現(xiàn)場觀摩、識別辨認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習基地在長清華莊農業(yè)園。在農業(yè)園中,學生們參觀現(xiàn)代農業(yè)展示廳,聽講解員講解無土栽培園技術,參觀奇異瓜果園、靈芝園和沙漠植物園,學生們被高科技的神奇威力帶給生活的巨大變化所折服,驚嘆不已。挖土豆勞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干得熱火朝天,盡情享受收獲的快樂與成就。
2.汗灑農田收獲滿滿
本課程是農耕類勞動的實踐與體驗課程,依托學農基地來完成。本課程要求學生們和漢族伙伴結對,一同參加勞動,并完成勞動日記,交流展示。
一是去學農基地參加麥收。學生與農家結對,一同參與麥收勞動。孩子們走進田野,與大地親密接觸,真切聞到了泥土氣息和五谷芬芳,目睹酷暑烈日下農民忙碌收割的場景,看到了現(xiàn)實版的“汗滴禾下土”,并親自動手,學習收割麥子,深刻領悟了“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很多孩子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禁不住潸然淚下,紛紛記下了自己的感受:“烈日下的田野,炙烤著我的身體,很難受,尤其是成熟的麥子刺得我很疼很疼?!薄拔业霓r村小伙伴很勇敢,滿頭大汗也不歇息,干活也很內行,他教會了我怎樣收割,我特別佩服他?!薄拔壹沂寝r村,為了我的學習,父母從不讓我到田間勞動,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在田野里勞動有多么辛苦……我想,我的父母也一定是像這些農民伯伯一樣辛勞?!薄傲胰罩丝鞠碌陌职謰寢?,我現(xiàn)在能想象得出你們的脊背的負重與痛苦?!薄拔疑钤诔鞘校瑥男∫率碂o憂,今天我終于知道了農民的勤勞和他們的艱難,今后我一定節(jié)約糧食,一定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薄耙涣<Z食來之不易,是農民的血汗換來的,作為團員,我要帶頭節(jié)儉,并要組織所有的同學多參加農業(yè)勞動?!?/p>
離別之際,孩子們給漢族伙伴獻上哈達,并送給他們書籍和學習用品,隨行優(yōu)秀教師還進行了優(yōu)質課“送課下鄉(xiāng)”活動。
二是到學農基地參加秋季采摘。走進果園,看到滿樹成熟的桃子,學生們歡呼雀躍,拿起工具沖向了果樹。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的速度慢了下來,有的孩子滿臉汗水,坐在了地上?!拔医K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收獲都要付出辛苦和汗水,沒有腳踏實地、勤奮努力的勞動,就不會有成果”,孩子們在日記中寫道。
看到學生們用真情實感寫成的日記,老師們由衷地感到欣慰,對出生在和平年代、生長在小康社會、在豐衣足食和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的藏族孩子來說,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主要目的的勞動教育太必要了,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農耕的艱難和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才會更好地珍惜黨和國家給予的優(yōu)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3.試驗田里以勞長技
為了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術,學校開設了勞動教育試驗田。一方面,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耕地松土,選擇種子,播種栽培,澆水施肥。另一方面,學生們把科技園里學到的高科技技術應用于勞動實踐,進行了水培植物和沙漠植物的研究和栽培,收到了良好效果。
學校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在學生評價方面遵從以下原則:
多元評價原則。學校將勞動素養(yǎng)作為星級評價的重要方面,設立“勞動之星”。主要評價學生增強熱愛勞動、自覺參加勞動的意識,引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評價學生尊重勞動,樂于勞動,在不同的勞動的交流、交往中鍛煉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素質的實際效果。
動態(tài)評價的原則。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制度,將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并作為升學、評先評優(yōu)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以個體評價為主的原則。在實施勞動教育評價時,既關注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和勞動技能,又關注學生的責任擔當、問題解決、誠信友善、敬業(yè)奉獻、遵守規(guī)則等方面,讓評價促進學生由被動評價向主動評價、由依附人格向獨立人格的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全社會都要熱愛勞動,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我們認為,手腦并用、“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勞動教育,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和渠道接觸社會,拓寬學習空間,開闊文化視野,促進民族融合,增進“五個認同”,實現(xiàn)了學生成長中“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長技、以勞強體”的良性循環(huán),為學生的未來奠基,為學生的幸福奠基,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