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摘 要: 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其發(fā)展歷程大體可概括為四個時期:萌生與初創(chuàng)時期,以塾館和書院為主;晚清與民國時期,現(xiàn)代華文教育開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包括復蘇期、衰退期和復興期;21世紀的新時期。經歷了艱辛曲折,當前華文教育邁入了鼓舞人心的新時期。
關鍵詞: 海外華文教育 發(fā)展歷程 展望
海外華文教育歷史如果從1690年的明誠書院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如果從1900年前后現(xiàn)代意義的華文學校算起,至今有100多年。近三百年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歷程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時期:
一、萌生與初創(chuàng)時期的華文教育
早先的華文教育可以說是華僑教育。華僑具有中國國籍,客居異國心向祖國,“落葉歸根”的故土情結和心態(tài)決定了華僑教育的宗旨和性質。華僑華人社團和華文教育的雛形于17世紀早期形成,“以蒙館、私塾的形式出現(xiàn),設在會館、寺廟內。這是一種非正規(guī)的辦學形式,教學方法也比較簡單——主要是‘背書,教授內容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除此之外,還教授一定的尺牘(書信)、珠算知識。此時的華文教育基本上沿襲了國內的私塾教育形式”[1]。1690年,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出現(xiàn)了附設在養(yǎng)濟院(公德院)內的最早的塾館,1775年該館定名為“明誠書院”,標志著書院這種早期的中華傳統(tǒng)教育形式在海外出現(xiàn)了。隨后產生了一批塾館(書院),如1849年創(chuàng)辦的新加坡萃英書院,1884年創(chuàng)辦的美國舊金山大清書院。此外,1875年加拿大創(chuàng)辦了中華會館,其內開設了具有義學(公益)性質的樂群義塾。
二、晚清與民國時期的華文教育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的華文教育受到了清政府變法改制的影響,如廢除科舉制、改書院為學堂、派出使者推動海外辦學,又如1902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頒布“癸卯學制”、1906年制定《華僑學堂規(guī)則》等;受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在海外的政治和教育主張的影響。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改學堂為學校,廢止讀經,制定了《領事管理華僑事務規(guī)程》,1913年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了《領事管理華僑學務規(guī)程》,1914年頒布了《僑民子女回國就學規(guī)程》。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并頒布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組織條例》,1931年頒布了《華僑教育暫行規(guī)程》和《僑民中小學教育規(guī)程》。由上可見,華文教育經歷了由書院到學堂再到學校的改制。
現(xiàn)代意義的華文學校誕生于1900年前后。海外最早的新式華文學校是1897年創(chuàng)辦于日本橫濱的“中西學?!保瑢O中山為其命名并舉薦梁啟超任教,1899年日本華僑創(chuàng)辦了東京“高等大同學?!焙蜕駪簟叭A僑同文學?!薄qR來西亞最早的新式華校是創(chuàng)辦于1904年的“中華學?!?,光緒帝為該校賜匾額“聲教南暨”,印尼第一所新式“中華學校”則于1900年創(chuàng)辦。新式華文學校涵蓋幼兒、小學、中學、高等??贫鄠€層次,教學科目增加地理、體育、所在國語言等,華文教學從早先的讀經為主轉變?yōu)閭戎亻喿x、寫作等語文能力的訓練。19世紀海外華文學校的主要形式是以會館名義創(chuàng)辦的學校,被稱為“公學”。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的華文教育
20世紀的華文教育有兩個節(jié)點值得關注: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二是80年代后不少華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二戰(zhàn)之前的華文教育基本上是19世紀后期華文教育的承續(xù),二戰(zhàn)之后的華文教育則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復蘇期。第一個時期是復蘇期。在戰(zhàn)爭中受創(chuàng)停辦的華文學校迅速復蘇,特別是東南亞地區(qū),華校數量和學生數量都大幅度增加。海外華校在二戰(zhàn)前都有一定的辦學基礎,在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教材等方面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施行模式。戰(zhàn)爭的爆發(fā)雖然對校舍等硬件設施場地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戰(zhàn)爭平息后海外華文教育在先前基礎上恢復的速度是比較快的。這反映出海外華人華僑社群保存?zhèn)鞒凶婕Z言和文化及身份認同的迫切愿望。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華文教育在十年左右(1946—1956)的時間里復蘇過來,并做好進一步發(fā)展的準備。此時的海外華文教育理念和早前的“落葉歸根”意識相一致,沒有太大的變化。眾多華僑依然存有在外打拼立業(yè)后榮歸故里的念想,其自我身份認定方面是以“我是中國人,有一天我要回到祖國去”為主。此外,海外華校的迅速復蘇反映出華社組織的強大力量和凝聚力,這是在艱辛的環(huán)境中始終促使華文教育向前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同時這個時期的華文教育也有一定的過渡性,戰(zhàn)后各國都在思考自己在世界舞臺上的位置和彼此的外交關系,華人華僑群體開始在世界政治經濟的風浪中思索自身的發(fā)展前程和空間。
(二)衰退期。第二個時期是衰退期。20世紀5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巨變,原先的殖民地國家獨立意識很強且采取嚴格的同化政策,如菲律賓的華校都被國民教育化,馬來西亞的華小都被政府收編,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的華?;旧舷?。華僑開始加入所在國的國籍,華文教育在內因和外因的合力作用下陷入危機之中。2017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海外交流協(xié)會策劃制作的紀錄片《華校掠影》為世界提供一個更好地了解華文學校和華文教育的窗口,其中專門采訪曾經歷過那段衰退期的華文教育前輩,并展示出圖像文本等材料來還原歷史的真實。華文教育的衰退與海外華人在所在國地位的下降相聯(lián)系,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海外華人華僑更加感受到強大的祖籍國對華社群體的重要性,感受到華文教育作為華族在海外的希望工程能夠薪火相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這段艱難的時期,是眾多支持和投身于海外華文教育的仁人志士冒著風險將華教的文脈存續(xù)了下來,海外華文教育不能亡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信念,在困境中辦學成了他們甘愿肩負的族群與歷史使命,他們對整個華族的付出與奉獻將會被銘刻在海外華文教育的史冊中。
(三)復興期。第三個時期是復興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再次變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隨著世界文化互補交融趨勢的形成,華文教育進入了復興期。曾經停辦的華校得以恢復,新辦的華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多,華校學生數量大增。需要注意的是,20世紀80年代前,海外華文教育以全日制中文學校為主,周末中文學校很少,教材主要來自國內,華文課程設置、教學思路方法和規(guī)范基本沿襲國內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做法,可以說是“中國國民學校語文教學在海外的延伸”[2]。華語文不僅是要掌握的目的語言,而且是教學媒介語(其他各個科目的教學課堂用語)。馬來西亞的華小和獨中至今仍堅持以華語文作為主要的教育教學媒介語,如柔佛新山寬柔中學,這很難得。這樣的華文教育實質上延續(xù)的是以往的華僑教育,性質基本上是漢語作為母語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后,不少華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其生存和生活意識從“落葉歸根”轉變?yōu)椤奥涞厣?。?0多年的華語文禁錮中成長起來的華僑華人,第一語言已經是所在國的官方語言,作為族裔母語的華語成為其第二語言。華文教育在性質上發(fā)生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轉變,更確切地說,是以華僑華人為主體教學對象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母語教育。
四、21世紀新時期的華文教育
21世紀的華文教育進入了嶄新的發(fā)展時期,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是中國為世界做更大貢獻的新時期,是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期[3]。當然,這是華文教育轉型升級、更上一層樓的新時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五千年文明長河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以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引領風騷,以自身的勤勞、友善和智慧為世界的和平和諧發(fā)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如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fā)明與外傳,“中庸之道”與“天人合一”價值觀對世界的影響等。然而近代由于閉關鎖國等復雜原因在世界發(fā)展洪流中滯后了。隨著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的主旋律,中國積極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在21世紀的曙光中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這個古老悠久仍然煥發(fā)出活力的國度。中國必將傳承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世界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邦之興,尤賴文脈。語言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推動力,華文教育則在中華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中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lián)誼大會代表時曾說:“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4]賈益民教授在第三屆華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上的報告《新時代世界華文教育的轉型升級》中強調:“華文教育對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海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及更有效的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等,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碑斍爸袊岢鲆浴肮采獭⒐步?、共享”為理念的“一帶一路”倡議,這正是新時代的“絲綢之路”,對促進世界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形勢下,海外華僑華人和世界各國都會對華文教育有更大的時代需求,華文教育迎來更為難得的發(fā)展契機。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華文教育必將大有作為,也應有所擔當,努力開拓中華語言文化國際教育與傳播的新局面,為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具有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的華人華僑而努力,為推進海峽兩岸統(tǒng)一大業(yè)而努力。
在信息科技的推動下,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不論是哪個民族,哪個地域,哪個國家,在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追求上是一致的,在正義、友善、誠信、勤勞、敬業(yè)等重要普世道德觀和價值觀上是一致的。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園中,同呼吸、共命運,有責任有義務為維護建設美好家園而攜手共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富于特色的文化,中國學者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審美文化主張,這對于世界文化的互補交融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積極的意義。華文教育是凝聚全球華人的紐帶,是推動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國文化友好深入交流的橋梁,在21世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更是任重而道遠。新的歷史時期為華文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與挑戰(zhàn),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平臺,全球華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同心同德,在時代的浪潮、在歷史的洪流中同舟共濟,推動華文教育順利轉型升級,為世界和平和諧發(fā)展貢獻積極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賈益民.華文教育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彭俊.華文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3]賈益民.新時代世界華文教育發(fā)展理念探討[J].世界漢語教學,2018(2).
[4]習近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夢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發(fā)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