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連英
[摘 要]高效課堂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其理論核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質是知識輸導方式的轉型,強調課堂主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狀態(tài)。然而,令人憂慮的是,高效課堂的“真經”在某些學校已經變形走樣,而且愈演愈烈。
[關鍵詞]轉變;解放;束縛;評價;導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1-0058-02
高效課堂的主旨是轉變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探究自學正是教學方式的一大變革。但在一些課堂上,合作探究卻被帶入歧途。原因之一是對合作形式理解有誤,認為合作探究就是分組學習;原因之二是小看了合作探究的價值,沒有深入領會分組合作的終極目標是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作目標不明、分工不細、形式單一;原因之三是對合作探究的目標理解有偏差,沒有認識到合作探究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思想,再借助集體的智慧來達成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下面筆者品評一段課堂實錄。
一、求真務實,轉變觀念
【教學片段】線段的端點個數與線段總數之間的數量關系
1.實踐環(huán)節(jié)。(預計用時:4分鐘)
師:請大家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表。
2.展示交流階段。(預計用時:5分鐘)
師:如果有2個端點,形成幾條線段?
生(齊):1條。
師:如果有3個端點,增加幾條線段?一共有幾條線段?如何列式?
師:如果有4個端點,增加幾條線段?一共有幾條線段?如何列式?
師:如果有5個端點,增加幾條線段?一共有幾條線段?如何列式?
師:如果有6個端點,增加幾條線段?一共有幾條線段?如何列式?
3.討論:每次增加的線段數與端點個數之間有著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已知端個點數,該如何列式求出線段總數?(預計用時:2分鐘)
上述教學過程中,從表面上看,教師確實為學生安排了探究活動,師生的交流互動、小組的合作探究都有模有樣地進行著,自主、合作、探究三元素都得到了充分體現。但細細回味,這種小組合作其實是虛有其表,學生在動作上合作了,但是思想上、智慧上并未融進去,可謂貌合神離。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合作的需求性不足,沒有用任務來迫使學生必須進行合作;二是教師不愿放權,對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的結論置之不理,所謂“展示”仍是在教師的嚴密監(jiān)控下走過場,系統化的知識被分裂成碎片化的知識點。
學生分組合作后,教師應該思考新的“問題”提法,“學習任務”該怎么布置安排,課堂上哪些話必須說、哪些不必說,怎樣才能在合作中促使學生開動智慧、奉獻智慧。如果將問題植入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邊做邊想,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并在探秘解疑的過程中自覺生成這么解答的理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動機和樂趣勢必會大大增強。展示成果時教師應退居幕后,誘導學生將預設的結論自我領悟,并且自我表達,這樣的高效課堂才是實至名歸,真正實現了教法和學法的翻轉。
在探究任務很明確也很直接的情況下,學生就會失去合作探究的興致,嘗試獨立完成所有任務,教師無法作進一步分工。這時,教師就必須重新審視探究任務本身,可以將總任務分解成若干子任務,讓不同組別的學生探究不同端點個數下畫出線段的總數,最后在展示匯報時共同完成總任務。
二、解放學案,解除束縛
筆者曾參加過一次省級教學大賽,連聽幾節(jié)課,幾乎所有參賽教師在課堂上都是完全按照導學案開展教學,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問題接著問題,練習接著練習,好端端的一節(jié)數學復習課變成了習題串燒課,整節(jié)課學生都是在導學案的拖拽下挨過的,課堂缺少生成,沒有撞擊出學生的思維火花。
如,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專項復習課時,教師先復習三角形面積,利用公式“(底[×]高)[÷]2”計算若干三角形面積,緊接著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利用公式“底[×]高”計算若干平行四邊形面積,然后復習梯形面積,利用公式“(上底+下底)[×]高[÷]2”計算若干梯形面積……長此以往,令人堪憂,因為課程標準提出了“注重過程,要求課堂應該增長學生智慧,鼓勵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這是最核心、最本質的事情,也是新課程“新”的地方。導學并非包辦,這節(jié)復習課應該著重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教師輔助學生據此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并回顧轉化思想,讓學生鞏固推導其他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方法。
在導學案式教學中,導學案包辦了所有的問題,學生無須動腦提問,久而久之也就懶得提問了。學生的提問機能逐漸蛻化,課堂無生成,創(chuàng)新從何談起?導學案本身是一個智慧的產物,但其編寫如果成為一種套路,教學時照搬照抄,就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滿堂灌”。
三、重設標準,精準評價
眾所周知,要實現課程改革,改變評價主體是首要任務,要貫徹落實高效課堂,首先要建立規(guī)范的高效課堂評價體系,確立“以學評教”的評價制度。然而,現實是各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但評價標準卻遲遲沒有統一。
最近,筆者在一次省級教學“比武”活動中擔當評委,期間,有兩位教師講的都是“圓的面積”一課。第一位教師利用精美的動畫演示,完美展示了將圓分割、拼合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并且運用通俗易懂又巧妙形象的語言將圓的面積與轉化所得的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分析得無比透徹,但是學生全程只能“洗耳恭聽”,最后將[S=πr2]這個公式牢記于心。第二位教師沒有過多的語言描述,而是提供一種轉化的思路,然后拿出教具模型(這種實物模型已經將圓分成兩大塊,每塊又等分成表皮相連的小扇形),讓學生自己嘗試擺弄拼裝、自行摸索探究,看看轉化成什么圖形合適,最后誘導學生根據轉化前后的各要素的聯系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第二位教師大膽改變了教學方式,但因為沒有事先演練導致學生操作環(huán)節(jié)拖宕,讓課堂效果稍顯失色,最終與一等獎失之交臂;而第一位教師卻因為高超的表演功力而奪得一等獎。這種評價結果令人失望。
我們無須過多指責教師上公開課的功利心,但當一節(jié)公認的好課意外爆冷被打了低分,一節(jié)不怎么樣的課卻在評分標準的保護下堂而皇之地獲得高分,我們就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價值導向和評價體系。只有制訂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評課體系,才能起到理想的示范效應與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轉變觀念,解除導學案的束縛,為課堂確立“以學定教”的評價標準,高效課堂才能實至名歸。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