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歡歡
[摘 要]鏈接學生生活,讓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主題鏈接、情節(jié)鏈接、語言鏈接、意境鏈接等途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解讀文本。這樣教學,使文本“契合”學生的生活,讓生活促推學生的語文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文本解讀;鏈接生活;情節(jié);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39-02
文本解讀的途徑和方法眾多。教師如何選擇,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智慧。鏈接學生生活,拓寬文本解讀域度,這是符合教學原則的正確做法。因為,教材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鏈接學生生活展開文本解讀,不僅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主題鏈接,啟動學生感性思維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題,這是文本構建的核心。學生生活呈現(xiàn)個性化的特點,但學生對文本主題的感知卻呈現(xiàn)一致性。教學時,如果教師以主題為中心展開輻射,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具有開闊性、靈敏性。如,教學歌頌教師的文本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相關的文本內(nèi)容,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這就是主題鏈接的結果。
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金蟬脫殼》時,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文本閱讀:“提及知了,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有捉知了的經(jīng)歷。這知了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性呢?除了知了,我們還學習了哪些描寫昆蟲的文章呢?”學生根據(jù)教師問題積極發(fā)言。有的學生說:“知了只有到夏至之后才會出土,并快速爬上樹木,在一夜之間變成能飛的知了。公知了還會鳴叫。因此,它叫鳴蟬。”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學習過的昆蟲類的文章有很多,如《裝滿昆蟲的衣袋》《放飛蜻蜓》等?!苯處煾鶕?jù)反饋的信息,引導學生展開文本解讀:“《金蟬脫殼》一文詳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這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熟悉的。仔細閱讀文本,將金蟬脫殼的過程看清楚,準備講給其他人聽?!边@樣,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很快就掌握了相關的內(nèi)容。
通過課堂交流,教師對學生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根據(jù)實際展開閱讀引導,為學生指明了閱讀方向。由于學生對金蟬等昆蟲有豐富生活認知,因此鏈接學生生活展開相關學習,教學效率更高。小學生生活認知帶有鮮明的特點,這是教師教學設計時要特別關注的。
二、情節(jié)鏈接,接軌學生生活認知
不同的文本,情節(jié)發(fā)展完全一樣;同一文本,情節(jié)發(fā)展的每個階段也都不同。盡管這樣,每一個情節(jié)的展開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情節(jié)的這種共性特點,成為接軌學生生活認知的重要依據(jù)。故事情節(jié)一般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等部分。在教學時,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一些提示,或者提出一些要求,就可以順利激發(fā)學生解讀文本的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如,《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話故事,敘述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長生不老藥升天成仙的故事。在解讀文本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嫦娥奔月”動畫視頻,讓學生展開直觀觀察,結合文本內(nèi)容進行學習感知。為豐富學生認識,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積累,回憶嫦娥奔月的故事的傳說,并講述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故事。平時,學生對這一神話傳說有一定了解,自然能夠講述一些內(nèi)容。有的學生講述“玉兔”的故事,也有的學生講述嫦娥與吳剛、后羿的傳說……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講述情況進行點評,課堂氛圍和諧。
教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嫦娥奔月”動畫視頻,并要求學生講述自己掌握的相關故事,為學生接軌生活認知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樣,以情節(jié)鏈接作為教學啟動點,使學生感悟文本內(nèi)容,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語言鏈接,融合學生表達個性
文本語言具有個性特征。不同的文體,其語言特點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文體的個性語言。在學習文本語言時,我們要從語言個性出發(fā),對不同文本的語言特點展開細致解析,找出一些共性特征,并結合生活語言進行對比性學習,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另外,學生也有自己的生活語言,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也會遇到一些個性語言,這些都是文本語言學習的重要支持條件。
生活語言和文本語言有許多契合度。在具體引導時,教師需要對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學生的生活語言特質(zhì)展開研究,這樣才能找到教學的對接點。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梳理相關情節(jié);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學生拿到任務后,認真閱讀,并列出講述提綱,在小組內(nèi)展開講述。經(jīng)過一番準備,學生大多能夠用自己的話將故事情節(jié)講清楚。課堂展示階段,學生表現(xiàn)積極。有的學生這樣講述:“洪教頭看到林沖站在那里一動不動,便將哨棒往地上猛敲一下,直接沖向林沖。林沖不慌不忙,從容應對。他閃躲騰挪,顯示出非常深厚的功底,洪教頭占不到半點便宜……”教師對學生的講述進行點評:“能夠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展開故事情節(jié),為我們描述那驚心動魄的場景,這說明你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解讀,能夠?qū)⑽谋菊Z言與生活語言相融合,進而形成屬于你自己的表達。”在教師鼓勵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更高,課堂逐漸進入高潮。
教師提出課堂復述任務,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情節(jié)。小學生對文本復述有一定的畏懼心理,純粹用自己的話來講述難度更大。因此,在具體操作時,他們將自己的語言和文本語言進行有機融合,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教師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展示自我,歷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意境鏈接,進入學生情感世界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的意境追求。在意境解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認知進行解讀。由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比較淺顯,對文本意境理解不深,因此教師要注意接軌學生生活,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以拓寬其認知視野。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的具體情況進行鏈接,以激活學生的情感、審美經(jīng)驗等,促進學生更深一步探究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
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介紹了談遷撰寫《國榷》的曲折經(jīng)歷。文本描寫的意境深遠,對作者執(zhí)著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進行了贊美。在挖掘文本意境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面對挫折和打擊,談遷選擇了不放棄,這是最為可貴的生活態(tài)度。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你的看法。”面對這個極為熟悉的生活話題,學生展開了交流。有的學生說:“我在學習上遇到過很多失敗。有一次期中考試,我的數(shù)學只得了56分,這是不能再低的分數(shù)。我感覺很沮喪,爸爸媽媽也感到很失望。后來,在老師的鼓勵下,我逐漸平復了心情,找到了問題所在,并積極展開補救行動。經(jīng)過一番努力,在期終考試中,我的數(shù)學得了110分……這說明一個問題: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就沒有人能夠打垮我們?!苯處煂W生的回答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了感性認知。
教師提出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討論的任務,因為學生都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自然有話可說。通過多元剖析,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全面認知,對自身的學習、思想狀態(tài)也有更深的審視,矯正了認知偏差。這樣的學習,將學生帶入深度思考中,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是文本解讀的重要追求。
總之,雖然學生的生活不夠豐富,但對學生的文本解讀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生活認知展開文本解讀,使文本“契合”學生的生活,讓生活促推學生的語文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