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強調,教師當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可諷刺挖苦學生,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尤其是在班級中存在學困生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分析原因,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發(fā)展,亦或者是給學生下定義,認為這部分學生就是學不好的。所以,關于如何看待學困生這個問題,筆者個人認為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有效處之,關心待之,長善救失,因材施教。筆者在本文中以初中數學學困生為切入點,主要就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一、 前言
不難發(fā)現,學生經歷了小升初階段后,學生之間的差異也逐漸顯現出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基礎好的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強,學習效率高,而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效率低,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慢慢地淪為我們所說的“學困生”。每一學科都會存在這樣的學生,不單是數學才會有。我們作為教學者,就應該正確認識學困生,正確對待學困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進步,教給他們方法幫助他們正確學習,從而改善學習效果,走出學習困境,提高學習效率。下面筆者先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談起。
二、 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一)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本是做事情的第一動力,是源自內心對某件事情的喜愛,只有當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的時候,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將心理指向和注意力放在學習上,思維感知和敏銳力也都會增強,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反之亦然,很多學困生就是因為缺乏興趣而導致的。
(二) 學習方法不當
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人各不同,面對學習所采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善于觀察便可以發(fā)現,很多學困生在學習的時候都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我們常用的歸納法、對比分析法、數形結合法,這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他們掌握的都不太好,缺乏靈活運用的思維,也不善于多思考,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 學習習慣較差
不難發(fā)現,大多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會提前預習,也會課后鞏固,遇到問題也會自己動腦思考或者請教老師,但是學習成績稍微差一些的學生則剛好相反,遇到問題要么盲目抄寫其他同學答案,也不會虛心請教,沒有弄清楚原理,這種學習習慣自然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問題也就日積成山。
(四) 為難情緒嚴重
學習和生活一樣,都有困難重重的時候。尤其是數學,很多知識點需要學生理解記憶,靈活運用,也需要學生真正用心,花時間去掌握和學習,遇到問題更需要學生動腦思考。但是大部分學困生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為難。遇到困難就選擇退縮、逃避,而不是主動去思考原因,解決問題,這種消極情緒甚至會導致學生自卑,缺乏自信。
三、 轉化數學學困生的策略
(一) 激發(fā)興趣,讓學困生愿意主動學
新課改強調,學生不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應該是待點燃的“火把”,學困生也是一樣,他們同樣有探究學習的愿望,有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關鍵在于我們教師能否點燃這把“火”。對此,筆者以為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教學法,喚醒學生的意識,激發(fā)學困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愿意主動學習。
如,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我們就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教學情境。
首先,學生在練習本上作AB=5,BC=3,∠B=30°的三角形,剪下所畫三角形,可以發(fā)現兩個三角形一模一樣。其次,學生作AB=5,AC=3,∠B=30°的三角形,剪下所畫三角形,很明顯可以看到兩種不同三角形,此時學生已經感到好奇。緊接著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同樣是根據兩邊一角畫三角形,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通過觀察、討論、達到以疑啟思的教學效果。最后我們再概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如此教學,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包括學困生,不僅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讓學困生精力集中,對知識點記憶更深刻,理解更透徹,更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 教會方法,讓學困生懂得如何學習
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轉化學困生的良藥,對此筆者以為我們首先應該從聽課出發(fā),在課堂上應該指導學困生認真聽、積極思、好好記。在聽課的過程匯總要注意聽學習要求,聽重點知識,聽知識的形成過程,聽例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思的過程則需要注意:多思、勤思,隨聽隨思,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只有掌握好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學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 培養(yǎng)習慣,讓學困生擁有健康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多數學困生所缺乏的。因此,要想轉化學困生,我們必然要引導他們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重點包括良好的預習習慣,預習的時候知道應該怎樣預習,預習什么,為了什么而預習,正確認識預習的重要性,并且堅持每節(jié)課前都要預習;其次是課堂習慣,課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聽課,要學會思考,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利用好課堂40分鐘;最后是課后鞏固練習,要認真對待練習,不敷衍,不盲目謄抄他人作業(yè),學會獨立認真的完成作業(yè),從而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激勵評價,讓學困生保持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與否,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就會愉快、積極,增強自信心。對于學困生,更要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原因,糾正錯誤,指導他們戰(zhàn)勝困難和挑戰(zhàn),勇敢地面對問題,積極的思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退縮。并且要善于運用“放大鏡”原理,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長善救失。
四、 結語
所謂學困生并非單只學習能力差,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生,更不意味著學生永遠都是學困生,是不可逆的,學困生也有春天,學困生也是可以進步的,可以收獲學習成功的。只要我們教師用心待之,用真誠待之,總能夠有讓“學困生”發(fā)光的一天,因為,誰都不知道在你所謂的“學困生”當中有沒有下一個牛頓呢?
參考文獻:
[1]梁宏揚.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J].成功(教育),2007(1).
[2]陳小瑛.新課程課后的反思——以科學課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
作者簡介:
曾曉琴,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林芝市察隅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