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從19世紀的歐洲出現(xiàn),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音樂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大的發(fā)展趨勢來源于時代科技賦予音樂新的生命力。流行唱法的多樣性和感官音響的刺激性,使流行音樂成為音樂舞臺事實的主流。隨著社會對流行唱法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對流行唱法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高等音樂院校的聲樂課堂也出現(xiàn)了流行唱法教學,這是擺在聲樂教師面前的全新課題。雖然歐美很早以前就出現(xiàn)了流行唱法教學,但一味地照搬照抄,缺少了科學性和我國的本土性。筆者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積累和實踐,結(jié)合學生自身的演唱特點,從流行唱法的聲音訓練和歌唱技巧兩方面對流行唱法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初步的探索,為中國流行唱法的教學更加完善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流行唱法的起源
20世紀30年代,我國開始出現(xiàn)流行歌曲,其主要特點就是嗓音自然、咬字清晰,比較簡單,與大眾的情感相近,有感染力、爆發(fā)力和激情。流行歌曲比較易懂、好上口,而且傳唱度很高,流行歌曲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快速發(fā)展,首先流行起來的是香港和臺灣,后來慢慢地傳入內(nèi)地,深受人們的熱愛。其間涌現(xiàn)出很多的流行歌手和流行歌曲作詞作曲家,其創(chuàng)作出很多流行音樂作品。
流行唱法也可以叫做通俗唱法,是演唱中的一種表演形式。它在唱法上沒有很高的要求,演唱風格比較自由,表演者較多。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流行歌曲和流行唱法,歐洲的一些國家比較多,如鄉(xiāng)村樂、爵士樂、搖滾樂、說唱樂等,對整個世界的音樂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流行唱法的技巧
中國的流行音樂有70多年的發(fā)展史。流行唱法就是以說話的方式來進行演唱,把平時講話的音量擴大,再把聲音連接起來,用說話的形式輕松地進行歌唱。這并不是說其演唱方式和說話一樣,只是要求人們不要以提喉頭的方式去歌唱,也不要用壓的方式去演唱,只是比較重視自然的嗓音。常見的流行唱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假聲唱法。假聲就是在氣息平穩(wěn)的控制下,發(fā)聲體不是完全的震動,音量比較小,聲音和氣息是在一起的,也可以統(tǒng)稱氣聲唱法。二是真聲唱法,是指發(fā)聲體全震動的發(fā)聲狀態(tài),音量比較大,其聲音張力大,音色很明顯。
三是真假聲音混合式唱法,它是一種發(fā)聲體不完全的發(fā)聲方法,發(fā)聲的音色和發(fā)聲的音質(zhì),都是在真假聲之間,聲音并不是很實,也不僅僅是很虛的氣聲,聲音不是很亮,更不是昏暗的音色,比較中立,張力還是比較大的,聲音伸縮性很好,適應的歌曲比較多。
四是喊聲唱法,它基本屬于一種真聲的演唱唱法,這種唱法適合的是氣息足的、張力大、富有很高激情、感染力很強的歌手。在原生態(tài)的民歌中,它又被稱為高強。
三、流行唱法的基本要求
流行唱法是一種新型的演唱形式,有四個基本方法,即呼吸、發(fā)聲、共鳴和咬字,四個要素齊備,才能完美地駕馭流行唱法,流行唱法的共鳴腔體可以直接影響流行作品的音色和音量。在流行唱法中,共鳴有頭腔共鳴、胸腔共鳴、還有口腔共鳴等。針對作品的要求,共鳴腔體的用法也有所不同,低音胸腔可以很好地發(fā)出共鳴,高音時頭腔可以很好地發(fā)出共鳴,中音時口腔用的還是比較多的。在表達和演唱流行作品時,如果人們能夠很好地掌握好這三種共鳴方法,合理運用這些方法,再加入聲音和氣息的結(jié)合,因為聲音比較靠前,所以唱出來的音色不會像美聲的音色或者民族的音色,但是又不會失去該有的色彩。
聲音的位置流行唱法要求的是高的音量用低的位置來唱,流行唱法當中實音比較多,表達流行歌曲的方式也是直接的感情帶入,聲音越高,位置也就越低,然后和氣息結(jié)合,這使唱出的聲音更加具有穿透力。
流行唱法中也會有話筒的技巧,話筒的拿握是很有講究的,手應該握住話筒的低端,話筒不應該離嘴巴的距離很近,角度應該是45度,話題離嘴的距離應該是5厘米,這樣出來的聲音才和真音的相識度比較接近,而且混聲也不宜調(diào)得很高,會引起失真的效果。
流行唱法當中也要有正確的站姿,姿勢也和氣息的好壞有關系,好的姿勢可以幫助流行唱法更好地呼吸,正確演唱流行唱法的姿勢應該是,眼睛平視前方、兩肩往后、雙手自然下垂、小腹微收、雙腿自然站立。在情到動人時,有一些流行歌手會在演唱歌曲時,在舞臺下跪,或者是在舞臺吶喊,這些都是通常被允許的,是為了使舞臺表現(xiàn)更具有感染力,讓聽眾和演唱者都能得到宣泄。流行音樂伴隨著每一個年代,那些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都曾流行于一個時代。
四、結(jié)語
流行歌曲的聲音訓練是科學的、循序漸進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歌者聲音潛質(zhì)和個性魅力,使歌者在系統(tǒng)的聲音訓練中擺脫不良歌唱帶來的聲音束縛,使聲音的音質(zhì)、音色都有明顯變化,使聲帶更有韌性和彈性,最終達到歌唱的技巧為歌唱的情感服務,使歌者在歌唱中沒有聲音負擔,游刃有余地操縱自己的聲音技巧,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使歌者能不露痕跡地運用自己豐富的歌唱技巧去打動觀眾,這也就做到了聲音與情感的融合。聲音的技巧訓練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去完善,流行唱法的訓練課程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聲樂教師除了要具有敏銳辨別聲音的能力和觀察力,還要有與時俱進的頭腦和對新生事物的包容力,這樣流行音樂就會發(fā)展得更快、更健康。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高俊德(1994-),男,山東汶上人,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