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德才
關鍵詞電信詐騙 懲治 預防
《刑法》中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借助現(xiàn)代通信、網絡技術,設置騙局,隱瞞交易、投資真實情況,通過不與被害人直接接觸的方式,利用網絡、移動支付等手段,騙取他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該犯罪突破了傳統(tǒng)犯罪的時空、地域、國別和法律限制,犯罪分子利用現(xiàn)代通信工具、網絡技術,借助電子銀行系統(tǒng),精心設計騙局,短時期內獲取暴利。
近年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手段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xù)高發(fā),這類犯罪嚴重影響到了廣大人民對社會誠信的認可度,影響到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犯罪集團化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詐騙罪,有的是由個別人單獨實施,有的是由幾個罪犯合伙實施,沒有明顯的合伙作案、分工具體的組織特征。而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數都是分工具體、組織嚴密的集團化運作模式。犯罪分子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具有明顯的“一本萬利”的特點,通過非常低的成本投入,短時間內對數量龐大的潛在被害人實施詐騙,短時間獲取數額巨大的犯罪所得。某縣級檢察院2019年前8個月受理審查起訴的19件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只有3件是單人犯罪,其他全部是團伙作案,其中有33人、15人、13人、12人的犯罪團伙被提起公訴。
(二)影響范圍廣
互聯(lián)網技術及移動支付手段的迅速發(fā)展,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給犯罪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便利。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詐騙團伙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通過對不特定多數人發(fā)送誘騙信息或撥打電話的方式,在較短時間內對眾多的案外人進行誘騙,這些收到誘騙信息(或電話)的案外人,只要其中有極少數人上當受騙,犯罪分子的目的就得逞了。另一方面,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技術高度發(fā)達,萬里之遙卻可以足不出戶的進行溝通聯(lián)系,真正實現(xiàn)了天涯即咫尺,這一技術特點也被犯罪分子利用來遙控被害人,實施遠程犯罪甚至跨國犯罪。這一犯罪特征,也使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被害人不再限于一地,而是遍布全國甚至境外,其帶來的影響范圍也就相當廣了。
(三)查處難度大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與傳統(tǒng)詐騙犯罪有很大的不同。犯罪分子借助于現(xiàn)代通訊、互聯(lián)網技術等手段,他們多數人具有某一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知道充分利用網絡監(jiān)管的漏洞和信息不對稱的原理,再招攬一批“志同道合”者,雇傭一批各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一間辦公室,幾根電話線,幾臺電腦,就可以“普遍撒網、重點捕魚”,打幾槍換一個地方,給偵破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同時,由于這類犯罪的非接觸性特征,很多被害人受騙上當后還未能及時發(fā)覺,時過境遷后才覺得有些不對勁,就更難以提供犯罪分子的準確信息,也加大了查處難度。還有的案件犯罪分子境內外勾結,共同實施詐騙。如某市公安機關查處的一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以投資黃金期貨的名義誘騙股民,許多被害人受騙上當后還以為是自己投資方向錯誤而自認倒霉。該案主犯在香港,發(fā)展了境內外數十個下級運營中心,每個運營中心又發(fā)展了多個下級代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詐騙網絡集團,給偵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目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據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作為新型犯罪,在對此類案件的偵查、起訴及判決過程中,遇到了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對于罪刑相適應如何體現(xiàn)的問題
在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全過程中,辦案人員多次遇到此類情況,即對參加詐騙犯罪團伙時間較短的、參加后明知是在詐騙的被告人如何定罪量刑。如某市檢察院辦理的胡某團伙詐騙犯罪案件中,某被告人只加入該團伙不到一周就案發(fā)被捕,該團伙犯罪數額達到特別巨大標準,如果依據“意見”,按該團伙犯罪數額對其進行量刑,就會刑期太長而有失公正,不能很好體現(xiàn)罪刑相適應。還有的案件,某被告人只是其中的后勤人員,其知道組織在從事犯罪活動,但自己提供了后勤幫助,拿著并不高的固定工資,并未參與其中的任何詐騙活動,依據“意見”按團伙總的犯罪數額對其定罪量刑,不能準確體現(xiàn)罪刑相適應原則。
(二)關于境外取證問題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經突破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如果犯罪的實施地、結果地或某個環(huán)節(jié)在境外,這就涉及到境外取證的問題。如王某等人詐騙犯罪案。該案犯罪實施地在中國大陸,網絡服務器在境內并己被查獲,但所有被害人均在境外,對于此類案件的取證工作如何開展,也有待解決,如果被害人的證據無法取得,但獲取的服務器上準確地記錄著其犯罪對象與數額,綜合其他證據,是否可以對該團伙提起公訴也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三)對于被害人權利義務如何告知的問題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往往被害人眾多,有些甚至無法聯(lián)系,實際辦案中如何告知被害人權利義務,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如某網絡詐騙案,被害人總計達2萬余人,以傳統(tǒng)方式不可能做到對被害人逐一告知,目前,部分地區(qū)采取在互聯(lián)網及報紙上以公告的方式進行告知,雖然這不失為一種當前條件下的變通方式,但實際能收到信息并知道自己權利的被害人有多少卻是未知之數。被害人的權利如何保障也要進一步研究。
(四)關于執(zhí)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的涉案金額與違法所得的問題
如某團伙詐騙案,該團伙的詐騙行為致使360余名被害人損失2600余萬元,但該團伙只從中獲得280余萬元,余款被上一級及下級代理瓜分。該案的多名辯護律師提出要辦理認罪認罰從寬,但對于認罰數額卻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要以其違法所得280余萬元作為認罰依據,有的認為要以涉案金額2600余萬元作為依據,但如果以涉案金額為認罰依據,就本案而言,實際上就不可能辦理認罪認罰從寬了。
(五)如何更加有效為被害人挽回經濟損失
目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己呈高發(fā)態(tài)勢,為此,“兩高一部”專門出臺了司法解釋。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懲罰是手段,教育與預防是根本目的,但最大限度地為被害人挽回經濟損失也是主要目的之一,該類犯罪有著集團化、影響范圍廣、查處難度大的特點。集團化意味著參與者眾多,查處時很難一網打盡;影響范圍廣意味著被害人眾多,涉案金額會巨大;查處難度大意昧著抓獲難、取證難、追贓難。辦案實踐中,犯罪團伙往往將所騙得的資金在短時間通過移動支付、網上銀行等方式進行多次轉移,然后用大量個人銀行卡取現(xiàn),用于瓜分、消費、揮霍。即使公安機關破獲該案,但仍然會有犯罪分子漏網、大量被騙資金被隱匿、轉移、揮霍,實際上已不可能追回全部被騙資金。因此,有效追繳贓款、最大程度地降低受害人的損失,應當是打擊電信詐騙犯罪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六)關于既有騙得財物而構成犯罪既遂又有發(fā)送信息或撥打電話達到‘噫見”規(guī)定的標準而構成詐騙犯罪(未遂)時如何處理的問題
如魯某某團伙詐騙案,現(xiàn)有證據能夠證實已經其實施了詐騙行為,達到了數額巨大的標準,已構成了詐騙犯罪。同時,還發(fā)現(xiàn)該團伙通過發(fā)送信息或撥打電話達到了“意見”規(guī)定的“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標準而構成詐騙犯罪(未遂),對于此類案件,該如何處理也有待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新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式、手段會不斷出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打擊此類犯罪的能力,更好地為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
(一)政法各部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工作主動性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僅侵害了被害人的財產權利,還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削弱了社會誠信基礎,挑戰(zhàn)國家治理能力,必須嚴歷打擊。公、檢、法機關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對此類犯罪的打擊,注意全面收集整理學習關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司法解釋、政策文件及有關案例資料,并確定專班、專人對此類犯罪的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理判決,同時,對于個案,公、檢、法三家要充分溝通,統(tǒng)一認識,為案件準確偵查、高效審查、高質量庭審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檢察機關要充分利用提前介入制度,引導偵查
為了更好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公安機關要與檢察機關形成一致意見,對重大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實行一案一介入制度。針對重大復雜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從審查逮捕階段開始,就確定一名員額檢察官負責具體案件的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審查批捕及起訴,最大限度的確保案件在程序與證據上立得準、捕得了、訴得出、判得了。
(三)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綜合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fā),與如今網絡發(fā)達、移動支付快速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接受新事物過程中,被害人認知能力有限,防范意識不強。因此,各級政府要將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體框架,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宣傳,要讓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深入人心,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心里有了防范意識,才能自覺提高防騙上當的警惕性,讓犯罪分子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