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 要】
語文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課程,語文教學需要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比較具體一點說,當應首先建立學生語言運用的硬功夫。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用能力 形成淺議
平時的語文教學,人們似乎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小學生學習語文幾年,竟然最為基本的語言運用都不行呢?在比較激烈的反思中感到多是平時語文教學少在學生語用能力形成上進行思考。現(xiàn)將自身的思考和實踐筆端于此,期求方家教正。
一、學生語用能力形成“讀”是基礎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是小學語文教學泰斗級的人物。先生的實際教學,踐行著讓學習者充分讀文的理念;先生的諸多文章,闡述著讓學習者充分讀文的道理。這當給人們以足夠意義上的啟迪,小學生學習語文需要其讀文,小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更需要其去進行理想意義上的讀文。平時的語文教學,學生語用能力不就是那樣的如愿以償,當是學生沒有建立讀之硬功惹的禍。事實也是這樣,人們的語文教學沒有學生硬讀的時空,更缺失學生硬讀的質量。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小學生的語用能力是不可能如期實現(xiàn)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xiàn)教師的少講,學生的多讀;必須實現(xiàn)學生的少泛泛而讀,多具高質量的讀。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力求做到給學生多讀的機會,無論體裁怎樣的不同,但讓學生去充分讀的時空絕不打折;力求做到給學生讀的引領,無論體裁怎樣的不同,都在學生讀文的過程中予以示范。教學相關的古詩文和文學作品中的散文,都利用自身的范讀對學生進行比較廣泛意義上的引領。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篇充滿詩人愛國情懷的詩。詩人借助相關的描寫去抒發(fā)自己的情懷,雖然我們不去思考學生的古詩創(chuàng)作,但需要思考著學生詩歌意境的感悟。所以,在學生讀文時,間雜著自身的朗讀示范。范讀時不僅僅就是簡單的朗讀,更在空間語言的傳遞上做文章。學生便從教師的范讀上學到一些快詩朗讀的本領,尤其能夠抓住詩歌語言進行屬于體現(xiàn)個性特色的朗讀。
二、學生語用能力形成“議”是橋梁
小學語文教材文本,都是大家之大手筆。文本姹紫嫣紅,文本質地優(yōu)良都是大家字斟句酌的結果,更是大家智慧結晶的凝聚,說文本一字值千金當是毫不為過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形成語用能力,需要語文教學的字字落實。語文教學的字字落實,不是人們去依靠自己的講授硬灌所能夠湊效的,需要學生進行自個性的閱讀感悟。小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符合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更是小學生自主學習語文需求的良好體現(xiàn)。人們所必須看到的現(xiàn)實是,小學生畢竟就是小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悟還也不能產生任何意義上的“轟動”,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亟需學生與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對話,而且就是比較直接的對話,學生比較直接的對話應當在語文教學的課堂去體現(xiàn)。因此,為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多讓學生在教學的課堂實現(xiàn)相互之間的閱讀感悟的對話。如教學《愛如茉莉》讓學生去熱議文本,讓學生去熱議相關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基礎得到理想的體現(xiàn)。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 著他們?!睂W生圍繞一個“探”字,進行思考、比較。揣摩出“探”與 “照”“射”的不同,較為理想地發(fā)現(xiàn)著“探”字的妙用。
三、學生語用能力形成“表”是促進
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教材文本的感悟上,還應當體現(xiàn)在小學生的表達上。平時語文教學,人們是多不尊重學生表達的。為了感悟的標準,人們都是那樣的武斷獨行,比較嚴重地限制著學生的表達。這樣的教學是不可能去比較好地培養(yǎng)和形成學生語用能力的。所以,人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做出這樣的選擇,自己少去表達,讓學生多去表達,因為學生語用能力形成其“表”永遠是能夠發(fā)揮促進作用的。所以,人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做出這樣的實踐,多以學生的表達為準,只要學生的表達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就應當?shù)玫匠浞值淖鹬兀蛻斢枰猿浞值目隙ê屠?。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錢學森》,文章選材獨特,構思精巧,運用多種描寫手法,采用倒敘的記敘順序寫出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濃濃愛國情, 拳拳報國心。教學時,讓學生圍繞文本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表達對錢學森語言描寫的思考。雖然學生的表達有些不足,但學生能夠從錢學森說這些話的具體情境中表達出自身比較獨特的思考。學生還能抓住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的語言,從側面領悟錢學森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表達出自身相當獨特的感悟。小學生的表達,不僅僅就是對文本意義的感悟,學生的感悟表達還有一個語言組織的過程,學生的語言組織,其實就是語用能力的體現(xiàn)。學生語用能力的逐步提高,其實也就在表達語言的逐步組織中。只要教師能夠如汩汩泉水地讓學生進行表達,讓學生多表達,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也就能夠綻放出靚麗而又令人欣喜的奇葩來。
【參考文獻】
【1】崔巒.談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J】.小學語文教師,2017(03)
【2】潘文彬.回歸本真 綻放精彩【J】.小學教學設計,2017(09)
【3】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