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揚州市中醫(yī)院手術室,江蘇 揚州 225002)
艾滋病是由于HIV引起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該病主要經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艾滋病的潛伏時間較長一般為8-9年,死亡率高,一旦患有艾滋病對患者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1],而手術室也是傳染艾滋病的主要場所,血液傳播是主要途徑探討手術室護理人員艾滋病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調查及防護措施。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手術室護理人員18例,年齡20-52歲,平均年齡(31.26±4.37)歲,男性1例,女性17例,工作年限1-31年,平均年限(3.94±1.22)年,所有護理人員均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手術室護理人員,排除標準:工作年限低于1年的工作人員,其它科室的工作人員。
1.2.1意外受傷:手術室中針頭、手術刀等銳器很多,并且大部分上面都會沾有患者的血液,而護理人員在手術的過程中都會直接接觸到這些手術用具,在接觸時一旦出現(xiàn)扎傷、劃傷等就會與艾滋病患者出現(xiàn)直接的血液接觸,加大了傳染的風險。
1.2.2 長期接觸患者血液:有些手術時間較長,使得護理人員要長時間接觸患者的血液,或手術時發(fā)生泵血,血液直接進入到護理人員的眼中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1.2.3 專業(yè)知識缺乏:有些護士對專業(yè)知識的缺乏,不了解哪些因素會造成危險,專業(yè)操作不準確等,有不良習慣也會增加暴露的風險。
1.3.1避免受傷:手術前對患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手術要在感染手術間進行,對于患者的血液、嘔吐物要盡快處理焚燒消毒,處理時帶好手套,穿好防護服,帶防護眼罩和口罩等,并且處理后用速干洗手液消毒雙手。要洗手消毒,對于針頭、刀、剪等銳器以及一次性用具,要進行規(guī)范操作和投遞并及時處理,置于防穿透的可放入銳器盒中,并且及時進行消毒,不要長時間堆積,處理時一定小心,避免刺傷劃傷等。并且對于非一次性器具要及時進行滅菌消毒。
1.3.2 加強手術室的管理:時常告知手術室工作的護理人員,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以及預防措施,加強防護措施的實施與執(zhí)行。
1.3.3 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定期對護士進行培訓和考核,加強專業(yè)知識以及對危險因素的認知,并且嚴格按照各項操作規(guī)程進行,對會出現(xiàn)的風險要提前預防并全部熟練掌握,有處理突發(fā)事件的經驗,有自我保護意識等。有傷口的地方要及時覆蓋,不要在手術時暴露。
采取防護措施前后對防護知識和行為的掌握情況進行比較,采用問卷考核的方法,對所有護理人員的認知程度進行評價,100分滿分。80分以上為優(yōu)秀,60-80分為良好,60分以下為不及格[3]。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n%表示;計數(shù)方法使x2檢驗。P<0.05為試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
防護后防護知識和行為的掌握良好率94.59%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75.68%,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危險因素認知比較(n=37,n%)
艾滋病是一種免疫缺陷型疾病,該病主要經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目前已經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手術室中護理人員發(fā)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原因就是與艾滋病患者發(fā)生血液接觸,接觸主要是由于自身防護不夠,發(fā)生受傷、長時間浸泡在患者血液中,血液飛濺入護理人員的眼中等,都會加大感染的風險。而隨著醫(yī)學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注重人文關懷,艾滋病職業(yè)暴露也得到社會的較高關注[4]。而職業(yè)暴露會嚴重影響醫(yī)護人員的健康生命,還會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18例我院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找到艾滋病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并進行針對性的防護,對護理人員防護前后對防護知識和行為的認知,防護前護理人員的防護知識和行為的掌握良好率75.68%明顯低于防護后94.59%(P<0.05)。主要的防護措施有穿好防護服,多帶幾層手套,帶好口罩以及防護眼罩,操作時避免被手術刀劃傷,避免被針頭刺傷,加強自身對防護知識和行為的掌握,加強醫(yī)院防護管理等。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職業(yè)暴露主要的防護措施主要有加強護士對艾滋病防護知識和行為的認知,加強手術室管理,加強消毒隔離措施的觀念,避免受傷的發(fā)生,做好防護措施,減少與患者血液接觸的時間,可以將暴露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