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地霞
(江蘇省徐州礦務集團總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江蘇 徐州 221006)
腦梗死是因腦循環(huán)障礙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而發(fā)生的局部腦組織壞死綜合征[1]?;颊咂毡榇嬖诓煌潭鹊墓δ苷系K,功能鍛煉是改善腦梗死患者功能障礙的重要路徑[2]。但是,從臨床來看,心理狀況差、不配合治療是腦梗死患者功能鍛煉常見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鍛煉效果,而且也制約了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3]。積極心理干預旨在建立腦梗死患者更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以更健康和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和配合功能鍛煉,從而達到進一步改善預后的效果。本文基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72例腦梗死康復期患者為對象,探討了積極心理干預在改善腦梗死患者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中的運用價值?,F(xiàn)將有關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康復期患者共172例為對象。納入標準:1)均根據(jù)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會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經(jīng)影像學檢查、臨床癥狀等予以確診;2)既往無腦梗死、腦出血等病史;3)經(jīng)過搶救,生命體征穩(wěn)定,進入恢復期;4)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者;2)有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不能正常交流者;3)因各種原因未完成3個月既定康復計劃者。采用隨機數(shù)據(jù)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6例。其中:觀察組男57例,女29例;年齡57~78歲,平均(69.44±8.53)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7例,初中36例,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上11例。對照組男56例,女30例;年齡58~77歲,平均(69.80±8.7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8例,初中37例,高中21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包括向患者講解康復期注意事項,給予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和功能鍛煉指導等[4]。觀察組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予以積極心理干預。主要內(nèi)容包括:1)重新認識疾?。合蚧颊咧v解腦梗死的基礎知識,介紹腦梗死治療現(xiàn)狀,尤其是強調(diào)腦梗死經(jīng)過積極的功能鍛煉后,大部分功能障礙能夠得到緩解甚至消除,從而固化患者積極配合干預的心理認知[5]。2)明確個人疾病治療愿景: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細致的交流,了解患者及家屬度康復期干預的實際需求,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對治療的需求和未來期望。根據(jù)患者主訴,多數(shù)患者期望能夠通過干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3)積極行動:在了解患者愿景后,與家人協(xié)商,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包括每日功能鍛煉時間、次數(shù)、合理膳食、規(guī)律休息、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等。由家屬督促患者每日根據(jù)計劃表進行相應的鍛煉,并進行監(jiān)督,提高康復期的依從性。4)給予持續(xù)的正向的反饋:每周由醫(yī)護人員進行定期檢查。在檢查后,重視反饋,并盡可能多的反饋各種正面信息,如吞咽功能恢復較好、具備了短程行走能力等。
觀察組依從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410,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依從性比較[n(%)]
兩組經(jīng)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總健康、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和生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65、3.203、2.963、5.884、6.113、2.879、3.311、3.664,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s)
注: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軀體功能 軀體角色 軀體疼痛 總健康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 情感角色 生命力干預前觀察組(n=86) 39.52±14.65 40.35±18.92 31.69±12.61 39.28±17.56 53.56±20.39 37.21±18.44 40.93±21.27 36.72±20.12對照組(n=86) 39.60±15.26 40.77±19.03 31.75±13.10 39.16±17.87 53.88±20.97 37.62±18.05 41.15±20.89 36.38±20.57 t 0.188 0.192 0.253 0.164 0.182 0.218 0.199 0.223 P值 0.765 0.759 0.727 0.783 0.767 0.760 0.754 0.769干預后觀察組(n=86) 50.74±16.27*52.34±22.43*38.73±16.91*50.13±22.32*70.24±24.45*46.35±20.10*53.67±26.21*48.06±23.15*對照組(n=86) 46.23±18.12*46.95±23.18*34.60±17.28*46.52±23.27*60.38±25.14*40.91±21.05*47.55±27.36*41.11±23.63*t 3.165 3.203 2.963 5.884 6.113 2.879 3.311 3.6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影響了日常生活。同時,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況較差,對未來康復效果的信心不足,又造成依從性差,進而不利于正?;謴汀kS著現(xiàn)代護理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認識到強化患者的心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探討了積極心理干預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的價值。從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來看,兩組經(jīng)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各維度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5)。這說明無論是常規(guī)干預還是積極心理干預,都有利于提升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生活質(zhì)量,這也肯定了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中的運用價值。但是觀察組干預后的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總健康、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和生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相比于常規(guī)干預,積極心理干預有利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zhì)量。從兩組依從率來看,觀察組依從率為95.35%。對照組依從率為86.05%。觀察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這證實了積極心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劉桂花[7]在類似研究中,也得出了相應的結(jié)論。她認為積極心理干預給予了患者更豐富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消除患者對恢復期的相關疑慮,提升治療信心。同時,積極心理干預還明確了患者對康復的期望,讓患者形成明確的康復目標。從我院積極心理干預的實施來看,積極心理干預充分調(diào)動了患者及家屬參與干預的積極性,形成了醫(yī)院-家庭有機互動的干預局面,家屬和患者在恢復期的參與感明顯增強,這也有利于提升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
綜上,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為腦梗死康復期患者提供積極心理干預,能夠進一步強化患者依從性,并提高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強的實踐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