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目前來說,由于受到社會價值觀念以及其他客觀現實因素的影響,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出現了嚴重脫節(jié)。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與行為脫節(jié)的這一現象,從根本上來說是屬于社會問題。
關鍵詞: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行為選擇;脫節(jié);應對策略
眾所周知,思想和行為是不同的概念,而通過一個人的思想,我們能夠提起預測他的行為,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我們也同樣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只是作為思想的一個方面,與行為也會有聯(lián)系。通過一個青年的價值觀,我們能夠基本上判定出他會有怎樣的行為選擇。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在行為轉換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出入。本文主要圍繞就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的脫節(jié)及應對策略作簡要分析。
一、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脫節(jié)的現狀分析
(一)當代青年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實現存在分歧
當代青年在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上會有不一樣的思維邏輯,他們能夠判斷出正確的價值取向,能夠了解清楚所應該批判的行為方式、所應該表揚的行為方式。然而當代青年在對別人的不良行為進行批判的同時,卻忽視著自身也存在著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并且并不重視這些行為習慣。例如當代青年有的強調的是集體主義,而抵制個人主義,但是卻把重心都放在自我上,對實現自我價值過分強求[1]。這個實例就更加能夠證明當代青年已經具備初步認識對錯的能力,但是并不具備著較強的自我控制力,個人的行為習慣受外界或是其他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很難拒絕一些潛在的誘惑。
(二)當代青年具有明顯的時代特性
基于目前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青年沒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無法認清楚當前時代青年所需要擔負的使命和責任。
(三)當代青年具有明顯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性
目前,對于大部分的青年來說,他們的思想觀念基本上都是偏向于積極向上的,他們會渴望打破傳統(tǒng)和之前的一些規(guī)定,抵觸封閉行為,渴望獨立自主等行為。這些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響著社會觀念的革新,但是由于某些青年在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社會價值產生分歧時,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會更加弱化,具體表現會更加無法關注社會和集團,更有甚者會蔓延出過度的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
二、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脫節(jié)的主要原因
目前來說,當代青年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出現嚴重脫節(jié)這一現象并不屬于突發(fā)現象,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常態(tài),具體來說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所決定: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宏觀市場經濟的多重影響
一般來說,當代青年都會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然而,在價值觀要具體轉換成行為選擇的過程中,一些與之不符的行為選擇比比皆是。學校教育和相對應的社會教育,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影響,會引導他們在價值取向上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會針對自身行為和社會群體的其他成員的行為有相應的標準。在大多數情況下也能轉換成一些行為。例如在一些地震的抗震救災等活動現場中,我們都能夠親眼見證當代部分青年的一些行為,他們堅決貫徹著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2]。
而市場經濟的競爭性會讓社會群眾過度地追求最大化利益,從而違背了一些原則和理想。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當代青年的思想心智還尚未完全成熟,這就意味著他們很容易受到這些利益或者是誘惑的影響,從而盲目地崇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還有著開放性的特性,隨之滋生出社會多元價值體系,從而導致青年的思想會產生迷茫和挫敗感等心理行為,具體表現為重情感輕理性,重否定輕選擇等特性,這些都能很大程度上會導致青年認知出現脫節(jié)。
(二)社會現實與理想存在明顯差距
當前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結構沖突以及多種利益的影響著青年的思想,從而干擾著青年的價值選擇,導致這些青年在人格特征和行為選擇上展現出矛盾和混亂。而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大多數的分析重理論輕現實,這種教學方式根本難以讓青年清醒地認識到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和社會現實,這就會給青年的認知融合帶來很大的難度。
(三)青年的自我期望和自身定位存在偏差
當代青年的思想和心智還不是特別成熟,存在著很大的可塑性,這些青年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然而具備著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很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行為提升社會地位,以此得到社會的認可,然而希望和能力之間的差距會給這些青年帶來很大的挫敗感。同時青年的社會資歷不高,所處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大多數情況下是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社會角色的不確定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會給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一些壓力和負擔[3]。
三、平衡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的策略分析
(一)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化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當代青年的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讓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現實目標,并規(guī)范好青年的一些行為準則。另外要有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引導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從而讓青年內化成個人的價值觀。
(二)改革學校教育
1.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在對青年言傳身教的同時結合一些現實經典案例,這樣就可以能夠讓青年有個規(guī)范的行為標準。
2.調整教學內容,盡可能地選擇貼近生活的內容,這樣就能夠更加符合他們的現實生活。
3.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引導青年的主體參與意識,針對價值選擇問題要加強互動討論,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另外還可以鼓勵青年多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要維護好青年利益表達渠道
1.積極鼓勵青年參與社會活動,滿足他們的獨立意識及自主性,從而明確自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要保證青年表達不滿渠道的暢通,具體來說,在學校內要主動開展這個渠道,在社會上也要為青年開展這個渠道。
綜上所述,當前的教育最關鍵的是要引導青年學生對社會轉型、經濟變革有著全面的了解,另外需要梳理好相應的經濟利益關系。其次要重點關注好青年的個體差異,從而保證青年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嘉欣.相對價值取向對“金錢—環(huán)境”復合風險決策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7.
[2]王大利.大學生體育消費價值取向與行為指向的調研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7):90-91.
[3]李歆樂.人格特征與價值取向在中國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中的作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6.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影響策略的研究課題(課題編號[BY 2018_508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