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婷
摘要: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社會上通過各種形式詆毀、侮辱、誹謗英雄人物丑化英雄人物形象,貶損英雄人物、名譽、削弱其精神價值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針對以上問題,文章主要通過對調(diào)研結(jié)果結(jié)合《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和《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保護英雄烈士合法權(quán)益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合理化建議。目的是為了完善我國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制度的相關內(nèi)容,構(gòu)建起一套完備的英雄烈士保護制度,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關鍵詞: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英雄烈士的事跡、形象和精神價值是中華民族共同記憶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少數(shù)人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編造一些謠言抹黑英雄、詆毀先烈,造成惡劣社會影響,觸碰了人民群眾情感底線,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呼吁通過法律手段加以規(guī)制。
一、關于英雄烈士保護中的現(xiàn)存問題及對策
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對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的保護作出了規(guī)定,這是《民法總則》的重要創(chuàng)新。第一百八十五條規(guī)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侵權(quán)責任?!痹摋l首次以基本法律中專項條款的方式設置了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制度,確立對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民法保護,開創(chuàng)出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施以民法保護的立法先河,這對防止以侮辱、i#鎊、貶損、丑化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侵權(quán)行為、保護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并進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其積極作用和顯著效果應予以充分肯定。除此之外,關于英雄烈士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和內(nèi)容仍然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一)應當擴大英雄烈士條款中所保護的人格權(quán)益的范圍
從《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和整個{英雄烈士保護法》
的規(guī)定來看,其保護范圍僅強調(diào)保護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四項人格利益,保護范圍小。事實上,除上述四項人格利益外,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其他人格權(quán)益,同樣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應當受到法律的同等評價。如侵害英雄、烈士等的隱私,此類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同等評價?!睹穹倓t》第一百八十五條的現(xiàn)行規(guī)定,使英雄烈士所享有的人格利益的保護范圍少于普通死者所享有的人格利益的保護范圍,直接背離了民法的平等保護原則。
英雄烈士的遺體和遺骨也應當納入人格權(quán)益的保護范圍。對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也需要保護。個人雖然《英雄烈士保護法》第八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英雄烈士紀念設施建設和保護納入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城鄉(xiāng)規(guī)劃,加強對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管理”但是對于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沒有具體明確。
(二)保護的主體范圍需要加以明確
從《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規(guī)定來看,其使用了“英雄烈士等”。在我國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體系中,《烈士褒揚條例》其第二條和第八條還對在保衛(wèi)祖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犧牲的公民于何種情形下獲評為烈士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將英雄與烈士并稱,此時在理解上也存在不同爭議。如張新寶教授在《民法總則釋義》一書中主張本條中的“英雄”應理解為形容詞并修飾“烈士”,是指具有英雄品質(zhì)的烈士。另一種觀點楊立新教授認為該條中的“英雄”屬于名詞,即屬于與“烈士”并列的人,而且此處的“英雄”應當指已經(jīng)去世的英雄人物。筆者認為此處的英雄范圍不僅包括犧牲的英雄也包括未犧牲的英雄。所以該條并不僅限于保護已經(jīng)故去的英雄、烈士,還保護仍然健在的英雄等主體。
其次關于《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中“等”字的含義理解也存在不同觀點。有觀點認為,該條中的“等”字有特定的指向,即指“在我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楷?!薄V灰悄軌蜃鳛槊褡寰竦拇?、民族文化的旗幟的人,都屬于該條中“等”字的范疇。筆者認為,從立法技術和條紋邏輯的角度看,是指與“英雄烈士”具有相同或相近法律地位的其他民事主體。關于《民法總則》中第一百八十五條中的“等”字卻沒有出現(xiàn)在《英雄烈士保護法》中,整片條文中的額主體僅限于英雄烈士。筆者認為,《民法總則》中的英烈條款屬于民事領域的人格權(quán)糾,既保護英雄烈士的個人利益又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英雄烈士保護法》屬于行政法,可見從保護主體和范圍來看,《民法總則》的英烈條款和《英雄烈士保護法》存在保護主體的重疊,但是民法總則作為一般法可以彌補特別法《英雄烈士保護法》的缺陷,正如“等”字的含義和理解可作為兜底使用。
二、裁判案例分析分析(以“狼牙山五壯士”案為例)
在筆者寫文章之前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下載了相關判決文書,并且做了調(diào)查問卷,89%的人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或者文章中看見過關于貶損、詆毀、惡搞英雄人物的東西,并且有21%的人進行轉(zhuǎn)發(fā)和分享,71%的人則是一笑了之,原因是和自己無關,既不是自己做的,也并沒有傳播擴大;僅有8%的去阻止并且要求創(chuàng)作人刪除。2015年底至2016年中,北京市兩級人民法院先后就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四起民事侵權(quán)案件作出了四份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事判決書,四份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事判決書均認為“狼牙山五壯士”是抗日戰(zhàn)爭中無數(sh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的額典型代表,它所彰顯的是一種不畏強敵、不懼犧牲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并且做出了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四份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事判決書所形成的判決共識應深值贊許。不僅是四份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事判決書開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個案訴訟中保護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先河,更在于四份判決書的判決要旨與憲法精神完全符合,是審判機關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quán)的表現(xiàn),這對推動憲法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四份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事判決書均以要求侵權(quán)行為人承擔侵權(quán)民事責任的方式較為成功地保護了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事案件的審理活動具有重大的司法意義,同時對于理論界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護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通過研究案例的形式,筆者認為在實際生活中,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言論往往以否定形式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對歷史上某些人物、事件和思想的否定;成為其否定對象的人物、事件或思想。從法律的角度觀察,絕大部分的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言論往往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譽和榮譽,英雄烈士的近親屬也因此遭受到精神痛苦。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言論之所以容易釀成名譽權(quán)、榮譽權(quán)糾紛、精神損害賠償?shù)脑蛞舱谟诖?。由于人民法院施行“不告不理”的司法原則,在英雄烈士近親屬未提起民事訴訟或英雄烈士沒有近親屬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不能主動啟動審判程序直徑直認定侵害英雄烈士人格人格利益言論系一種民事侵權(quán)行為。因此,在審判活動發(fā)動之前,尚不能由英雄烈士近親屬或其他沒有法律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單方面宣稱未經(jīng)法院審理認定的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言論已構(gòu)成民事侵權(quán)。
三、結(jié)語
無論是《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英烈條款還是關于《英雄烈士保護法》,在立法技術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就為解釋它們預留了很大空間。建議國家立法機關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盡快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具體明確筆者所提及的上述問題。
針對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建議國家立法機關,將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判決書中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法理觀點上升為法律,將經(jīng)得起檢驗的經(jīng)驗和做法升華為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將典型的侵害英雄烈士的案件以及達成的裁判要旨共識作為指導性案例進行發(fā)布。
筆者呼吁各界關注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的保護問題,古往今來,遍觀世界上各個國家爭取主權(quán)獨立、領土完整、這些壯烈事跡與動人篇章構(gòu)成了各國人民各自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對英雄烈士的詆毀、侮辱、惡搞、貶低不僅是對被告侵權(quán)行為的一次民事制裁,更是捍衛(wèi)和維護我們共同歷史記憶和民族精神的一次戰(zhàn)役。
參考文獻
[1]謝鴻飛.《民法總則》是中國立法的里程碑[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7(2):2-2.
[2]劉穎.《民法總則》中英雄烈士條款的解釋論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2).
[3]阮健.論《民法總則》185條侵害英雄烈士等人格利益之規(guī)定[J].2017(12).
[4]張新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第400頁.
[5]楊立新.英烈與其他死者人格利益平等保護保護,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17-03/16/content_7056376.
[6]遲方旭,張馨元,王媛.保護英雄烈士法律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