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姜濤?張丹
學校教育是一種文化尋找的過程。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從文化和管理角度尋找本校的教育語言。2014年學校首倡“幫教育”,即教育因愛而生,為成長而來,教育是一種幫助。我校從養(yǎng)成教育、情感教育、集體教育和理想教育等四個層面,注重環(huán)境熏陶、活動生成和典型引路,強調德育中師生關系的親密性、教育方式的無痕性、學習過程的隨機性,在倡導與禁止、民主與尊重、理解與對話、關愛與嚴格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開發(fā)課程,踐行養(yǎng)成教育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绷晳T,的確是一種影響人終身發(fā)展的持久力量,因此養(yǎng)成教育也就成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踐行養(yǎng)成教育,我校開發(fā)出“陽光大課間”“文明餐桌”“路隊行吟”和“完美教室”四大課程,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及生活習慣。
“陽光大課間”,是學校的全體師生共同上的一堂課。宏亮的口號、整齊的隊伍和步伐,體現的是高昂的斗志、集體的精神;嚴的要求和高的標準,顯示的是青春的信念、信心和勇氣,還有同學們青春夢想的力量和敢于直面未來的期盼。
食為天、禮為先的“文明餐桌”一課,是培養(yǎng)師生就餐禮儀的大課堂。在師生共用的食堂中,教師無疑是養(yǎng)成教育的移動范本,以有序排隊、文明用餐、光盤行動、餐盤回收等行為規(guī)范引導學生文明用餐,形成養(yǎng)成教育的示范效應,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覺文明的就餐意識和行為,讓學生從中學會遵守秩序、學會節(jié)約、理解集體意義,更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路隊行吟”是一堂在歸家途中的誦讀課。路隊放學和吟誦經典相結合,使學生時刻不忘弘揚民族傳統(tǒng)、傳承國學經典,感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美教室”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堂德育課。杜威曾提到,“學校是一種特別的環(huán)境,它用專門的設備來教育孩子”。學校通過教室的布置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心靈交流與文化共建,促進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學生創(chuàng)意深度融合。
我校將養(yǎng)成教育作為育人起點,以“陽光大課間”“文明餐桌”“路隊行吟”和“完美教室”四大課程培養(yǎng)學生行為、思維等習慣,使之在互助中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并以此形成良性的互助影響圈,最終促進個人與集體的共同發(fā)展。
二、開展活動,踐行情感教育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情感教育尤為重要,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內因。我校大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的氛圍和契機,鼓勵教師進行情感教育,并以“少年中國說”“美德少年”“春之聲合唱節(jié)”“紅色經典演講”等活動展開情感教育,讓健康、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觸及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在我?!吧倌曛袊f”的講壇上,同學們從小組說到班級、從班級說到年級、從年級說到學校,甚至從學校說到央廣網第一屆全國中小學生演講比賽的大舞臺。學生們在演說中一步步挖掘、豐富、升華個人情感,也在指導老師與評委老師的指點中實現情感的多向互動,更在個人言語的表達上實現與全體師生內心情感的匯流。
“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基于全校師生長期矚目與考察,以德行為最高衡量標準,最終由師生共同評選出最佳美德少年,每一位參選者均需如實講述個人道德品質在日常行為中的體現,那些振奮人心的“奮斗史”、默默無聞的“奉獻史”、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感人淚下的“親情史”,無不激起全體師生的情感共振。
“春之聲合唱節(jié)”等文娛活動匯聚學生、家長、教師之力,為孩子們營造積極活躍的情感氛圍,讓孩子、父母與教師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共同陶冶情操。
“紅色經典演講”等活動的開展,旨在讓教師保持對傳統(tǒng)革命精神及民族文化的自省意識,并以此引導學生學習、傳承革命文化并勇?lián)鷷r代重任,在共讀與品評中促進師生對民族文化情感的交流與深化,從而培養(yǎng)深厚的民族情感與師生情誼。
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情感,使情感教育的良好效果在學生的自我體驗中得以達成,并內化為完善的人格與健全的個性。同時這些活動也讓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了解、相互幫助。
三、研磨班會,踐行集體教育
優(yōu)秀的集體是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的最佳空間,而集體教育是學生成長道路中的重要推動力。我校將主題班會作為踐行集體教育的良好平臺,將班會課程與“相約星期一”班主任論壇相結合,分別從班級管理、設計班會課、班會課的呈現及評價、班會課的育人功能等五個方面對班會課程進行研討,引導班主任精研、精磨班會課,實現教師與教師間的互助。
教師合力根據學校所處環(huán)境、學生家庭背景和心理思想狀況,分年級、分樓層組建樓層班會研討小組,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班會課校本教材,通過貼近學生、貼近時代的班會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讓他們在集體中感受個人的獨特價值,體驗個人成長對集體發(fā)展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設計班會課,力求創(chuàng)新班會形式,讓學生成為班會活動的主體,即主動分析、提出班級存在的問題,將問題進行分類,以小組形式“集眾智,合眾力”解決問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互助合作意識,從而推動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助。將家長請進班會課程,以微報告形式實現學習方法指導、趣味主題演講、生活智慧分享等,增強親子間的交流,實現親子互助。潛心致力于班會研討與開發(fā),意在打通師師互助、師生互助、生生互助的脈絡,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與自我發(fā)展。
我校定期召開全校及各年級班會主題研討會議,確定各年級班會系列主題,以校級、年級及班級公開課、示范課、常規(guī)課等形式呈現班會,并以個人點評、小組互評、組長總評的形式結合班情、學生表現及課堂效果對班會課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總結得失,互促共進,進一步追求更好的集體教育功效。
以班會課的育人功能為主題開展班主任論壇,將集體教育作為班會課的常規(guī)內容,課中以組內合作等多種小型團隊活動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集體觀念,提升學生在文化建設、衛(wèi)生評比等班級事務中的集體榮譽感和實際踐行能力,讓集體教育滲透于每一位孩子的言行舉止之中。
我校通過班會課程的開展,引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尋找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實效,實現主題班會的校本性,創(chuàng)設班主任發(fā)展的長效機制和平臺,形成班會課程文化。
四、重視儀式,踐行理想教育
“追求理想是一個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動力,而沒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會有完美的精神生活?!碧K霍姆林斯基一語點明了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梢哉f,理想就是人類進行自我教育的最高藝術,是自我成長的內生動力。我校尤其注重小升初學生的理想啟蒙,以“畢業(yè)典禮”“相約20年”等活動為契機,幫助學生確立志向,展望未來,追求理想。
“畢業(yè)典禮”是對學生三年理想實現后的見證,更是對學生未來理想的祝福與展望。我校全體師生和家長都到場參加這一盛大慶典,現場向畢業(yè)生贈送的精美紀念冊《木槿花開》,它記錄著每一位同學在校三年的學習和生活,見證同學們與教師一起共同成長的時光,那段奮斗歲月是孩子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的基石。學生的求學之夢與教師的育人之夢互助互成、相得益彰。
“相約20年”則凝聚了我校對人才的長久期望,更是對他們實現人生夢想的持久砥礪,讓他們在前進道路上時刻思考將以何種姿態(tài)重返校園,時刻不忘夢想的方向,時刻不忘人生的目標。學生在追夢途中開啟一次又一次的遠行,但終究不能忘卻夢想開始的地方;教師在育人路上書寫一頁又一頁的篇章,卻始終不忘飛歸的學子。再相聚的邀請,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延伸,這種延伸既是受教的延伸,亦是施教的延伸,是一種對于理想的互助延伸。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校繼續(xù)尋找育人新路徑,豐富德育內涵,去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去尋求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多方力量,去打造更為廣闊的互助德育空間,讓互助成為一種看得見的生長力量。
【劉姜濤,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一級教師;張丹,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格格
讀者熱線:010-6200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