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婷 徐詩匯 謝智學 彭柳中 林媚 李炳全
摘要:目的:探討自信心與人的身體姿態(tài)和動作關系。方法:通過4個實驗設計,對被試進行形體訓練干預,采用羅森伯格自信心、個人評價問卷等測量被試自信心水平,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實驗1、2顯示與懶散、蜷縮的坐姿和站姿儀態(tài)相比,經過訓練后被試自信心水平有所提高。實驗3、4對被試進行形體訓練,訓練被試的站、坐等身體姿勢,同時對被試的認知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被試對自身的評價更為積極,自信心有所提高。結論:自卑者通過形體訓練加上認知調整,能提高自信心理。
關鍵詞:積極心理;具身認知;形體訓練;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5-0112-04
一、前言
自20世紀90年代積極心理學興起以來,大量有關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涌現(xiàn),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積極心理品質中,自信心一直被認為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質,擁有自信的人,能夠積極應對來自外界的挫折和挑戰(zhàn)。有關自信心的研究表明,自信人格與心理健康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自信程度對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影響[1,2]。自信心與個體的成就動機、人際交往能力存在正相關,同時自信的個體對自我評價更為積極[3,4]。有關提高自信心的團體訓練對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減少消極應對發(fā)揮著一定作用[5]。這都說明自信心作為積極心理的一方面,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具身認知是指身體對認知加工活動的影響。從發(fā)生和起源的觀點看,心智和認知必然以一個在環(huán)境中的具體的身體結構和身體活動為基礎,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認知是基于身體和涉及身體的,心智始終是具(體)身(體)的心智,而最初的認知則始終與具(體)身(體)結構和活動圖式內在關聯(lián)[6]。也就是說,人的認知及其內在的身心品質發(fā)展與其身體動作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個體身心品質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其身體動作來塑造。形體化心理訓練則是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的一項形體動作訓練。隨著具身認知取向的興起,人們以此為基礎對形體化訓練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和探索。眾多研究結果表明,形體動作對于個體的自信水平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在訓練過程中證實了自己形體語言的展示能力,自信心會不斷增強,表現(xiàn)欲望也隨之增強[7]。
站、坐、走三種姿態(tài)是人體的基本姿態(tài)。常言道:“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即站立時像青松一樣挺拔,坐立時要像座鐘一樣端莊,行走時像風一樣快而有力,這些都是一種自然的美。無論是這三種的哪一種,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姿態(tài),能反映出一個人平時的素養(yǎng)和生活行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自信可通過人的身體顯露出來,擁有自信心的人給人感覺更充實,無論其面容、身體姿態(tài)、言行舉止都體現(xiàn)出自信并表現(xiàn)出一種活潑生氣,充滿自信心的人體態(tài)上顯現(xiàn)出更多開放的姿勢。相反,不自信的人則在形體方面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彎腰駝背、說話小聲無力、行走時眼神注視下方。綜上所述,可以假定:對自信心的培養(yǎng)可以從體態(tài)著手,通過形體訓練,來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但是否真的如此呢?有必要通過實驗研究來證實。
二、實驗1
(一)實驗目的
探究坐姿是否能夠對人的自信水平產生影響。
(二)實驗
采用單被試實驗設計。自變量為身體坐姿,包括兩個水平:腰板挺直和腰部彎曲。因變量為被試的自信心水平。
(三)被試
肇慶學院一名學生。
(四)實驗過程
第一周:被試每天早晨9—11點在課室進行一個小時的坐姿訓練:坐在普通的木板凳上,腰部彎曲,雙手隨意支撐在桌面或者腦袋趴在桌面。每50分鐘可以休息10分鐘。一周后讓其再做一次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第二周:被試每天早晨9—11點在課室進行坐姿訓練:坐在普通的木板凳上,腰板盡量地挺直,雙腿并攏放正。身體前傾,手自然放在桌面,頭不可以靠在任何地方,眼睛保持前視。每50分鐘休息10分鐘。堅持一周后再做一次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五)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前測顯示被試的自信水平為26分。處于自信者和自我感覺平常者的臨界水平。第一周的坐姿訓練是彎腰,懶散的坐姿。一周后再測驗的分數為22分,相比下降15%。處于自我感覺平常的自信水平。第二周是坐直的坐姿訓練,一周后測試的分數為32分,分數提高6分,相比提高23%。這里認為這一形體的訓練是有效的。
2.討論。研究結果表明。在實驗過程中,在讓被試進行了一周的懶散坐姿訓練后發(fā)現(xiàn),被試的自信心水平較訓練前要低,而在第二周進行了端正的坐姿訓練后,被試自信心水平明顯上升,這些都可以為坐姿訓練會對人的自信心產生影響提供依據。但本實驗中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實驗僅有單一被試,存在的偶然性因素大,對總體的推論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考證和補充。其次,實驗時間較短,無法考察其對被試的影響是否持續(xù)存在。同時可將實驗修改為A—B—A—C—A設計,即在第二周端正坐姿訓練的前后讓被試恢復之前坐姿狀態(tài),以到達盡量消除無關變量的影響,且以便更深入探究坐姿對人的自信心水平的確切影響。所以,訓練個體養(yǎng)成正確的坐姿習慣對于提高個體自信心具有一定的意義,其價值不容忽視。注意坐姿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在禮儀訓練中充分利用積極的坐姿對人進行心理訓練,以培養(yǎng)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針對諸如自卑、自負、高傲等心理問題,選擇恰當的坐姿對其進行訓練。
三、實驗2
(一)實驗目的
探討站姿訓練對自信心水平的影響。
(二)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被試內實驗設計。自變量為有無站姿訓練。因變量為被試的自信心水平,自信心水平通過自信心測驗量表來測量。
(三)被試
以志愿者招募的方式招募在校大學生3名,被試均身心健康,沒進行過任何的形體訓練,年齡均在19—21歲之間。
(四)實驗情境設置
實驗場地選擇一間教室和一間舞蹈室,教室作為接待室,舞蹈室作為實驗室。為了避免被試被其他因素干擾,舞蹈室里面的布置除了一面大鏡子外,什么都不需要。
(五)實驗程序
接待員在接待室接待被試,讓被試填寫個人信息、自信心自評量表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信心自評量表共有39項,按照0—1計分法累計相加計分,得分越高,自信心水平越高。主試在正式實驗室等待被試進來后,向被試介紹本次實驗的流程。指導語主要內容為要求被試根據形體訓練視頻進行站姿訓練,并堅持20分鐘。在實驗過程中,主試需要確保被試的站姿是規(guī)范的,若不規(guī)范則要提醒被試。站姿訓練共持續(xù)一周,被試每天要靠墻站立20分鐘,練習體會站立的感覺。主試在被試進行站姿訓練時,要確保被試的身體背靠著墻,并且被試的后腦勺、肩胛骨、臀部、腳后跟都能與墻面呈點的接觸。在實驗進行一周后,讓被試再次填寫自信心自評量表后領取小禮品便可離開。
(六)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使用SPSS 21.0對自信心測驗量表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自信心水平的前測與后測存在差異,且被試前測的自信心水平均分明顯略低于后測的自信心水平均分,被試后測的自信心水平總分(M=20)高于被試前測的自信心水平總分(M=18)。被試的自信心水平實驗前后的對比見表2。
2.討論。此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站姿訓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水平。站姿訓練是形體化訓練中的一部分,其通過標準站姿的訓練來改變學生的站姿和體態(tài),進而改變學生的自信心水平。站姿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而且心理健康也會反過來作用于站姿。從具身認知理論的角度來說,個體的認知是身體活動方式的認知,通過站姿的形體化練習可以使人將外在的體態(tài)逐漸內化成為自身的內在品質,同時也體現(xiàn)在自身的氣質上面。站姿訓練讓練習者更有耐心,更容易保持鎮(zhèn)靜和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從而讓練習者對生活充滿憧憬和激情,對自己也更有信心。從實驗結果來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形體化訓練對自信心的影響。
四、實驗3
(一)實驗目的
探討形體改變對個體自信心的培養(yǎng)是否有效。
(二)實驗設計
本研究為單被試實驗設計研究。通過一系列遞進式的形體訓練改變被試的身體姿勢,在實驗前后采用個人評價問卷對被試的自信心狀態(tài)進行測試并對比。
(三)被試
本研究的參與者為一名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女生,該被試性格比較內向自卑,走路的時候喜歡低著頭,說話也比較小聲,不敢直視對方。
(四)實驗材料
本實驗采用季益富、于欣編制的個人評價問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8]來測試被試的自信心,其分量表是6個最常提到的維度:學業(yè)表現(xiàn)、體育運動、外表、愛情關系、社會相互作用及同人們交談。該量表的總分范圍在54—216,分值越高表示自信程度越高,其分量表的Cronbach ɑ系數在女性為0.74—0.889,在男性為0.67—0.86,總量表分的重測相關在女性為0.90,在男性為0.93。
(五)實驗程序
實驗前采用個人評價問卷對被試進行前測。第一階段:在進行形體訓練前,將被試走路、講話的狀態(tài)錄下來,并指導她做形體訓練。對比她前后的改變,讓她看到自己做形體訓練后的改善的狀態(tài),讓其從內心接受形體訓練,積極參與進來。第二階段:指導督促被試進行形體訓練,先讓其在室內進行抬頭挺胸訓練,直到被試認為可以了再到外面抬頭挺胸走路,并且不斷給予強化暗示,增強其信心。在訓練交談技巧方面,讓被試先從與熟悉的人開始交流,首先是跟舍友講話的時候要大聲一點,并且要看著對方,實驗前期允許被試看對方的“三角區(qū)”,慢慢地就要與對方有眼神交流;接著是在跟認識的同學交談也要做到提高音量,能夠跟對方有目光交會。第三階段:最后是要被試在上課的時候主動回答問題,站起來,抬頭挺胸看著老師響亮地回答老師的提問。經過了一周的形體訓練,采用個人評價問卷對被試進行后測。
(六)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被試前測PEI問卷的得分為86分,自信心較低,經過一周訓練后,PEI得分為113。可看出被試的自信水平提高了76%,其中在外表和社會相互作用及同人們的交談這三個維度的自信心的提高最為顯著。
2.討論。針對被試彎腰駝背的走路姿勢給予干預,被試的自我身體的表現(xiàn)力提高。抬頭挺胸走路有利于個體吸入更多的空氣,隨著身體組織所獲得的氧氣量增加,個人也會感覺更有精神,而垂下頭走路,供養(yǎng)較少,易感到疲勞,整個人無精打采。讓被試抬頭挺胸,身體蜷縮動作減少,讓被試身體占據更大的空間。很多時候,大學生的不自信是由于對自身外貌、體態(tài)的不滿意,由此形成低頭走路,逃避外界。而這種逃避的身體姿勢使被試更加不自信,在認知與身體相互作用下,兩者惡性循環(huán),使被試感到越來越不自信的同時也影響其自身的心理健康。通過訓練走路的姿勢,關注身體外在的表現(xiàn),抬頭挺胸,個體對自我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對被試的社交行為進行訓練,被試的社交自信得到提高。被試講話時學會注視他人,與他人有眼神的接觸和交流,規(guī)避他人的眼神,可看作一種逃避行為。當被試與他人有眼神交流時,意味著雙方的互相尊重,個人也能夠體會到在交流中的自信。
自信心是多維度的人格特征,而不自信的影響因素也來源于多個方面,隨著具身認知取向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研究證明我們的身體狀態(tài)與認知是相互影響的[9,10],身心、環(huán)境相互作用。培養(yǎng)自信心不僅限于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形體訓練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自信心,而二者的交互作用,將對改變個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實驗4
(一)實驗目的
探討形體訓練對培養(yǎng)個體自信心是否有效。
(二)實驗設計
采用單被試實驗研究,對被試進行4個周期,每個周期4天,共16天的形體訓練,期間并要求被試采用積極的自我暗示。被試在實驗之前按自己真實情況填寫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形體訓練每結束一個周期時,引導被試填寫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并對數據進行記錄,一共進行數據記錄4次,最后結束實驗。
形體訓練內容包括指導被試每天在心中默念“我行,我能行”,默念時要果斷,要重復幾次,特別是在早晨起床后、晚上臨睡前反復默念九次;要求被試堅持微笑,每天早上起床后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笑,平時也盡量維持微笑的表情;要求被試積極參加集體性的文體活動;被試每天都盡量保持挺胸抬頭的狀態(tài),加快走路的步伐;指導被試盡量不回避他人眼光,正視別人,說話時要自信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要求被試上課時選擇坐在教室的前排位子。訓練期間,我們會陪同在被試身邊,引導被試進行形體上的訓練,監(jiān)督和提醒被試按照實驗要求進行訓練。
(三)被試
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自卑心理較強。
(四)實驗材料
1.問卷測試。采用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進行實驗前測和后側的自信心情況測量,通過SPSS 21.0進行實驗前測和后側的數據有效度檢驗,檢驗結果得出該量表具有0.758的效度,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2.情境設計。為了讓被試在一些情境中表現(xiàn)得更加自然,也為了讓實驗更加貼近被試的生活和學習,直接利用被試日常生活學習的情境進行實驗。比如,讓被試在行人眾多的校道上抬頭挺胸,保持微笑,不要避開行人的目光,在校道上行走;引導被試在平時上課時,選擇前三排中間的位置上課,在上課時不要避開老師的眼光或者其他同學的眼光,保持自信的心態(tài);在課間時,引導被試主動與身邊的同學進行交流,交流時眼神不要避開對方,說話時要自信地看著對方的眼睛;在班集體或者學校學院的一些集體活動情境中,引導被試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引導被試早上起床之后,在宿舍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笑,并對自己說“行,我能行”,重復三次以上,每天晚上臨睡前對著鏡子的自己說“我今天真的很棒”,重復三次以上。
(五)實驗程序
主試引導被試填寫個人信息、自信心量表并簽署接受訓練同意書,主試向被試說明本次訓練的主要內容和注意事項,然后向被試示范一些自信的形體表現(xiàn);每天早上和晚上通過微信提醒被試,對著鏡子里面的自己保持微笑,然后早上對自己說“行,我能行”,晚上對自己說“我今天真的很棒”,并重復三次以上;每天上課時監(jiān)督被試選擇前三排的位置上課,上課時不要避開老師的目光或者同學的目光,在課間時,引導被試積極地與身邊的同學進行交流,說話時不要避開對方的眼睛;引導被試走在校道時,要抬頭挺胸,不要避開行人的眼睛,自信地、加快腳步地往前走,并保持微笑;引導被試積極參與一些班集體活動或者學院學校的一些集體活動,鼓勵被試與一些陌生人進行交流。這樣的程序訓練為期16天,四個周期,每個周期4天,形體訓練每結束一個周期時,被試填寫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并對數據進行記錄,一共進行數據記錄4次,最后結束實驗。
(六)實驗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前后兩次的量表測量結果存在6分差異,前測為22分,后測為28分,結果發(fā)現(xiàn),經過兩周的形體訓練后,被試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成績有所提高。從上述數據可以得知,形體訓練對個體自信心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2.討論。從具身認知的視角下來分析這個顯著性的結果,具身認知強調的是作為整體的身體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中的身體對認知過程的決定性的影響,強調的是整體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方式和特殊通道對認知的塑造作用[11]。針對一些比較自卑的大學生來說,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微笑面對他人;多對自己說“我能行,我一定可以”“我今天真的很棒”等鼓勵性詞語;平時走路抬頭挺胸,加快走路步伐;與人交談時正視別人的眼睛,不回避別人的眼神;選擇前面的座位上課,對于同伴或者陌生人交流,通過這些方面的形體訓練,從身體的變化來帶給個體心理的變化,從而能提高個體的自信心和其他方面的心理素質。具身認知回歸身體,強調了身體的活動方式、神經系統(tǒng)的特殊通道對認知的塑造和制約作用,并且大量使用了神經科學的技術和手段論證心智的具身性。它強調的是作為整體的身體和與環(huán)境互動中的身體對認知過程的決定性影響[12]。在形體訓練的過程中,強調被試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通過調節(jié)自己的身體語言動作或者通過自我暗示達到對認知的塑造或者制約的作用,形體的變化帶給被試心理的變化,通過不斷的強化訓練,達到提高被試自信心的過程。
六、總討論
大學生形體訓練提高大學生自信心,從站、坐姿態(tài)的訓練到整體形態(tài)的訓練,過程中,給予被試適當的心理暗示,能讓人們樹立起自信感。當被試腰板挺直、抬頭時,需要用到身體的力量,這無形中的力量可轉化為心理力量,身體有了力量的同時心理的能量也得到提高,身體影響心理,心理能量的提高讓被試能從更積極的角度看待自身,從而提高自信心。
從外表上來看,被試通過形體訓練,外在的形象得到改變,正確站坐的姿勢儀態(tài)給人有活力、有精神的感覺,他人對被試的態(tài)度也會有所轉變。以前的低頭、退縮的姿態(tài)減少,如今抬頭、直面他人的動作增多,給人以自信的感覺,他人對個體的認識評價也會從消極轉變?yōu)榉e極,這種積極評價反過來提高被試對自己外表的看法,認為自己還是不錯的,從而能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待自身。
在社交方面,被試對自己積極的暗示以及形體訓練所帶來的作用,讓個體更有自信心去接觸他人,有助于減少被試的社交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在實驗中要求被試積極發(fā)言、目光要恰當與他人有接觸,這些訓練都減少被試對社交的錯誤認識,例如:“我說話總會出錯,別人嘲笑我。”實際上,被試說話并沒有人嘲笑,而且發(fā)言也挺不錯。同時結合身體動作上的改變,這種身體力量的給予同時也暗含了心理能量的提升。因此,在進行訓練后,被試的自信心有所提高。
總的來說,大學生形體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外在形象和社交自信有一定的幫助,能夠通過一定的形體訓練提高大學生自信感。
七、結論
在形體訓練下,自卑個體的身體姿勢為腰板挺直、抬頭,這個過程中身體力量轉化了心理能量,因此個體對自己的評價也更為積極,自信心水平也相對有所提高。形體訓練加上對個體的認知調整,對于提高自卑者自信心理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車麗萍,龐連生,黃大偉,趙紫鳳.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信人格的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06):20-24.
[2]高健,孟紅,李力生,溫子棟.大學生自信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9):797-800.
[3]馬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成就動機及自信的關系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3,42(26):3151-3153.
[4]張繼元,畢重增.自信與人際困擾的關系:清晰度的中介效應[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4(08):145-148.
[5]李婷婷.大學生抑郁情緒相關因素及其自信心訓練的干預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
[6]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02):184-190.
[7]王焱源.高校形體訓練課程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管理工程師,2010,(06):70-72.
[8]季益富,丁欣.個人評價量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9]葉浩生.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心理學報,2011,43(05):589-598.
[10]王丹楓.身體姿勢對社會認知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1]葉浩生,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心理學報,2011,(5):589-598.
[12]陳波,陳巍,丁峻,等.具身認知觀:認知科學研究的身體主題回歸[J].心理研究,2010,03(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