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啟賢 李志丹 李 濤 王亞海
廣東省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湛江 524033
股骨轉子間骨折(IFF)是一種高發(fā)于高齡人群的骨科損傷,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以及交通事故的頻發(fā),IFF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1]。老年IFF患者可能并發(fā)多種內科疾病,保守治療長期臥床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效果較差,若不能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患者生活狀態(tài)很難恢復到傷前水平。目前治療IFF的主流手術方法有髓內固定、髓外固定、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等,但手術方法的選擇目前仍存在爭議[2]。對此,本研究對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PFNA)與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IFF的術后患者髖關節(jié)恢復情況進行對比,現(xiàn)將其報道如下。
1.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IFF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PFNA組和置換術組各42例,分別行PFNA手術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兩組患者入院時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骨折Evans分型[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1.2 納入標準 (1)年齡60歲及以上者;(2)CT或X線檢查確診為IFF者[4];(3)骨折發(fā)生距接受手術2周以內者;(4)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3 排除標準 (1)合并骨髓炎、骨腫瘤者;(2)患有嚴重全身性疾病者;(3)退出治療、隨訪失聯(lián)、中途死亡者。
1.2.1 PFNA組 椎管內麻醉,取仰臥位,患側伸直墊高,健側屈髖屈膝外展并固定于支架,C臂型X線透視機放置在兩下肢之間,消毒鋪巾前行手法牽引復位;于大轉子前1/3處進針,開口器開口,將導針沿股骨干方向導入;透視顯示導針位置無誤后,沿著導針的方向近端擴髓,向骨髓腔內打入尺寸匹配的髓內釘,在透視下將髓內釘調整至合適的深度與位置;使用空心鉆沿著導針的方向拓寬通道,將長度合適的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頸處,透視確認內固定及骨折位置良好后鎖定螺旋刀片;根據(jù)患者骨骼情況于股骨遠端或近端安裝鎖定螺釘,擰緊尾端,擰上主釘近端尾帽,清洗創(chuàng)口并縫合。
1.2.2 置換術組 椎管內麻醉,健側臥位,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顯露出股骨頸和骨折部位,于基底部上1.5cm處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髓腔擴髓,沿著前傾15°,外展45°方向使用髖臼銼植入假體;對于轉子間骨折碎塊有明顯移位的患者,予以鋼絲復位固定;透視機確認假體位置,放引流管,縫合。
1.3.1 疼痛程度[5]于術前、術后3個月對患者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長10cm的游標卡尺,標有10個刻度,兩段分別表示0分、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病人自己在刻度上標出代表自己疼痛的位置。
1.3.2 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6]分別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Harris評分量表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評分項目包含關節(jié)活動度、功能、疼痛、畸形四個方面,分值范圍為0~100,分值越高表明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臥床時間)、術后3個月疼痛緩解情況[視覺模擬評分(VAS)]以及術后6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量表)恢復情況。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置換術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大于PFNA組(P均<0.05),術后臥床時間小于PFNA組(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臥床時間(d)置換術組 81.23±19.84 296.83±128.56 15.32±5.15 PFNA組 61.59±10.35 231.02±45.76 51.37±16.89 t 5.688 3.125 13.231 P 0.000 0.003 0.000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且置換術組明顯低于PFNA組(P<0.05),見表3。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均高于術前,且置換術組高于PFNA組(P<0.05),見表4。
由于轉子部位血液循環(huán)較為豐富,骨折后很少出現(xiàn)不愈合的情況,但由于老年人長時間臥床可能導致機體功能出現(xiàn)不可逆降低,因此生活質量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7]。對此,盡快為老年IFF患者重建連接、支撐功能,使其盡早恢復至傷前狀態(tài),是醫(yī)生和患者的共同追求。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變化(±s)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變化(±s)
組別 時間 VAS評分(分)置換術組 術前 9.12±0.52術后3個月 1.91±0.37 t 73.215 P 0.000 PFNA組 術前 9.09±0.48術后3個月 2.65±0.21 t 79.660 P 0.000 t術后3個月組間 11.272 P術后3個月組間 0.030
表4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4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時間 Harris評分(分)置換術組 術前 63.57±3.98術后6個月 89.38±4.12 t 29.200 P 0.000 PFNA組 術前 62.79±4.21術后6個月 85.31±4.23 t 27.647 P 0.000 t術后6個月組間 4.467 P術后6個月組間 0.030
由于IFF常出現(xiàn)出血多、肌肉起止點不穩(wěn)定,畸形連接愈合等情況[8],因此髖關節(jié)功能重建手術難度較高,且關于手術方法的選擇爭議較多。一部分學者主張做髓內釘固定[9],其中PFNA是針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新型髓內固定,股骨頸打入的螺旋刀片具有抗旋轉與加壓的作用,可押緊骨松質形成釘?shù)溃瑴p少骨量丟失,其面積寬大的尖端與周圍骨質之間形成堅固的錨合力,提高周圍骨質的密度,固定股骨頭頸[10]。但PFNA術中需要反復透視,對無防護的患者和手術醫(yī)生會造成潛在傷害[11],且老年人愈合能力較差,?;加泄琴|疏松,臥床久、活動少,內固定髖部重建不可避免地存在容積性骨損傷[12]。另有一部分學者主張性關節(jié)置換[13],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可迅速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目前應用已很成熟,對于存在骨質疏松的IFF患者,關節(jié)置換可減少因內固定不牢固導致的移位或松動。
本研究結果顯示,置換術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大于PFNA組,這可能是由于關節(jié)置換需要重建大小轉子,術中剝離較多,因此手術創(chuàng)傷大、耗時長、出血多[14]。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置換術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明顯短于PFNA組,究其原因可能與關節(jié)置換后的護理較為方便,患者可更快恢復并下床運動,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骨創(chuàng)恢復遲緩,降低血栓、感染、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臥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關。同時,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VAS評分均低于術前,但置換術組患者變化幅度更大;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均高于術前,且置換術組高于PFNA組,與王寶鵬等[15]的報道一致,提示兩種術式均可緩解患者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但關節(jié)置換術比PFNA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可下床進行活動和康復訓練,臥床時間縮短,有利于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兩種術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老年IFF患者的髖關節(jié)活動度等功能,減輕疼痛,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較PFNA效果更好,但PFNA具有創(chuàng)傷更小、安全性更高、手術操作更簡單的優(yōu)勢,因此選擇手術方案仍需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