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發(fā)現,微信交際快速、便捷的大容量傳輸功能,有助于學生開展線上、線下的學習。文章提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內容相對簡單、容易引起師生共鳴的唐詩為品讀對象,再利用微信朋友圈,開展師生互動品評,由此,通過相互交流,促使學生加深對相關作品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
關鍵詞:“學習朋友圈”;詠物詩;品讀;創(chuàng)作
作者簡介:黃定立,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派潭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新環(huán)境下高中語文教學。(廣東 廣州 511385)
基金項目:本文系增城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學習朋友圈活動方式提升高中生語文寫作能力的研究”(編號:ZC2016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4-0033-03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詩人尤重家國情懷,集浪漫剛毅于一身,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詩歌表達了詩人樂觀自信豪邁的建功報國之情,確實令人贊嘆。因此通過學習唐詩,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與傳承,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操,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只有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才能有效提升語文能力素養(yǎng),達到由知識外化接受到內化融會貫通的效果。為此,筆者組建唐詩“學習朋友圈”,開展了主題為“唐風詩韻,文苑馨香”的《唐詩百話》(施蟄存)品讀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
考慮到唐詩是格律詩,詩歌內容距離現實生活久遠,流派詩人浩繁眾多,學生理解內容時肯定會有不小障礙,要鑒賞和創(chuàng)作就更加困難。因此,筆者嘗試結合校區(qū)級課題(基于“學習朋友圈”活動方式提升高中生語文寫作能力的研究)相關理論成果,借助微信朋友圈交際便捷功能,分階段、分層次,多渠道、多手段來開展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模仿唐詩內容格律進行詠物詩體驗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突破。
一、組建唐詩“學習朋友圈”
本活動的“學習朋友圈”是指線上借助微信“朋友圈”,線下模擬微信“朋友圈”的模式與功能,即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基礎上組建的及時分享、交流、點贊學習資源與思考,以激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樂趣,共同提高學習成績?yōu)槟康膶W習圈子。[1]
1. 定好群規(guī),設立群員獎勵機制,保持圈群的活躍度。在確定唐詩“學習朋友圈”的群名“唐詩風韻”和群主后,接著定下幾條群規(guī):一是群員不得發(fā)布與近體詩無關的內容;二是群員每周最少發(fā)主貼一次跟帖一次;三是規(guī)范用語表情包,如“狗血”“藍瘦香菇”等禁用。這樣既能讓群員有秩序地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杜絕一些無聊的聊天、視頻等無意義行為,又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獎勵機制方面,筆者以簡單實用為原則,只設立兩個獎項,即優(yōu)秀主貼獎和精彩跟帖獎,每周評獎一次。獎品可因地制宜,利用學校社團經費購買小獎品獎勵。實踐證明,多頻率持續(xù)性激勵,能夠對群里成員形成人人爭先的良好氛圍。
2. 以興趣為導向,開展《唐詩百話》名詩名句趣聞談。在寒假期間,筆者發(fā)一套《唐詩百話》給每一位群員,并要求他們進行選讀,對書中的名詩名句做好積累品味。在活動開始的階段,在“名詩名句趣聞談”專項發(fā)帖交流分享中,群員相當積極。其中一學生發(fā)的主帖:全靠寫詩來救命,王維清高打個折;當安祿山率領叛軍攻陷長安后,號稱“野老與人爭席罷”蠻清高的王維,居然屈服做了偽官,當唐肅宗李亨重回長安對附逆亂臣秋后算賬時,高明的王維呈上當偽官時寫的詩句“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以表心跡;唐肅宗李亨龍顏大悅,不但赦免其罪,還繼續(xù)留任。一學生跟帖:寫詩救命經典的是曹植的七步詩,你們想知道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活躍對話交流,交流中進步,進步中交流。
二、分階段、多渠道利用微信交際功能
1. 依托“唐詩學習朋友圈”,開展同伴指導,讀懂詠物詩。同伴指導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角色理論觀點認為,學生指導者和學生之間角色非常相似,學生覺得經過努力就能獲得學生指導者現有的成績,在同伴指導下他們可以看到進步的希望,有更強的學習動機。社會生態(tài)觀認為最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就是對話,以互動和合作為特征。唐詩“學習朋友圈”創(chuàng)設了以上的有利環(huán)境,在同伴指導中,指導者和被指導者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交往、平等對話的機會。“學習朋友圈”讓學生在同伴中共同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影響,能集思廣益,使學習效果更佳。
學生選擇詠物詩作為品讀對象,因為詠物詩內容相對簡單常見,不同朝代各個時期都大量出現,所詠之物很多是日常生活所見,學生比較熟悉,容易引起共鳴,從而方便交流討論。此項活動以群員發(fā)帖交流為主,重視同伴激勵指導。主貼一次:精選詠物詩一首并附注喜歡的原因。跟帖三次:點評群員的附注。
一學生的主帖:《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大人,我挺你!石灰是你的化身,光明磊落是你的襟懷,崇高清白是你的人格。“要留清白在人間”和“留取丹心照汗青”都直抒心志,你們很好詮釋了為國盡忠、為民請命、不怕犧牲的浩然正氣。
一學生跟帖:中華民族歷來不乏有氣節(jié)的人,我們剛學了“蘇武傳”,來個拋磚引玉吧!看一下現代人眼中的蘇武。詠蘇武:雁斷胡天北海遙,牧羊羝乳允還朝,咽旃嚙雪節(jié)弗棄,罵律訣陵志不銷,旄落風霜肝膽耿,心懸日月腑腸昭,丁年出使歸白發(fā),一代忠貞萬世標。由點帶面,學生在平等輕松又帶點競爭的氛圍下,互相學習。既了解到詠物詩中的“物”可謂包羅萬象:有自然界的花鳥魚蟲、亭臺樓閣、山川日月,也有現實生活的可歌可泣之人、可宣可效之事、可贊可彈之舉。又能積累大量從古到今的詠物詩。例如,有學生上傳現代詩人的時作(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鬼斧神工奇跡成,一國兩制三地通,聯珠合璧鑄高就,百里汪洋飛巨龍。此詩雖然不算上乘,但有時代新氣息,通俗易懂,比較適合初學者。
2. 線下講座與線上品談相結合,掌握評詩的方法思路。線下開設講座,輔導老師分專題進行面授。內容安排上,先是總體介紹《唐詩百話》基本情況,然后對唐詩各個流派(山水田園派、邊塞派、詠史詠物派)作重點學習交流,最后分專題選擇李白、王維、杜甫、杜牧、王之渙、劉禹錫、李商隱、王昌齡等八位詩人詩作進行講解,共講10節(jié)課。講座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格律詩的格律組成、創(chuàng)作技巧及情感表達。
筆者嘗試由淺到深,抓典型詩例講透。例如,格律典型詩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贝嗽妼φ坦ふ?,平仄相協(xié),哲理深刻,不愧是唐詩五絕壓卷之作。創(chuàng)作技巧典型詩是李商隱的《錦瑟》,此詩評判歷來眾說紛紜,但不掩讀者對它意境、形象、典故和精致完美的語言形式的喜愛。它的意境美、形象美、用事美、語言美、形式美,表達技巧堪稱完美。情感表達典型詩是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詩情感表達相當復雜,情感宣泄波瀾起伏,可謂酬贈詩佳品。通過典型詩的引領,學生觸類旁通,明白評詩的基礎是了解詩歌“寫什么、怎么寫、情如何”。
線上品談側重師生交流,它借助“學習朋友圈”平臺,利用微信交際快速便捷的大容量傳輸功能,用比較品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格律詩進行詞句鑒賞。
首先是鑒談題詠詩。題詠詩大量存在于我國名川大山的名勝古跡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精品詩文至今蜚聲中外。例如,寒山寺題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滕王閣刻有王勃的《滕王閣序》。在題詠詩對比品評中,筆者選取兩個案例。一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登黃鶴樓》比較,通過座談交流,讓學生明白格律詩上等作品共通之處都是構思精妙而又各有千秋。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起句高度概括力令人驚嘆,而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蘊凄迷綿長,正所謂情盡而意不盡。二是評判《紅樓夢》第十八回關于大觀園題詩,賈元春先題詩: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錫大觀名。然后叫眾姊妹及寶玉等為大觀園各景點題詩,借此一試其詩才。此項活動要求群員閱讀該章節(jié)后,用高中低標準評判各詩作。主貼一:最高的應是林黛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在賈元春面前,連花都要獻媚,贊譽之意天衣無縫。
其次討論圖配詩。畫中有詩,看圖附詩,歷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現今也很常見。筆者把自己朋友圈里群友拍的幾幅荷花圖上傳,圖里配有詩(夏荷,粉黛姹紫出污泥。披綠映紅蘊荷池,冷麗清雅淡如水,纖腰婀娜舞風姿。),提示學生仔細看圖并對詩展開討論。跟帖一:披紅映綠與冷麗清雅有前后矛盾之嫌,不像荷花特性。跟帖二:尾聯“舞風姿”給人很不莊重的感覺。這些點評很中肯,筆者也同題和其一首供交流。跟帖三(師):《和夏荷》植凈冰清掩淤泥,碧云剪影入荷池,一股幽香一斛水,應憐玉桂黯風姿。通過微信傳送圖片,這樣不僅增強了直觀效果,而且豐富了詩歌探討內容形式。
三、舉辦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和成果交流展覽
1. 詠嘆家鄉(xiāng)美景,采風熊氏宗祠。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缺少生活中的物,往往會空洞無味。采風活動意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培養(yǎng)其藝術靈感,作出一首可圈可點贊美家鄉(xiāng)的詠物詩。為此,筆者選擇了學校附近的一處古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熊氏宗祠,帶領“唐詩學習朋友圈”群員進行一次采風實踐活動。要保證本次采風活動效果,指導老師做恰當安排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將熊氏宗祠介紹資料上傳圈群供交流,讓群員對采風對象有初步了解。其次是邀請當地的歷史老師現場對熊氏宗祠文化構造人事進行講解答疑,請學校攝影老師對活動過程進行跟拍。再次是布置采風任務,創(chuàng)作一首詠物詩,對象自定,建議是熊氏宗祠。
2. 咬文嚼字出精品,交流展覽,傳承唐詩溢馨香。群員寫好作品后,教師安排一次集中面批活動,通過精講精評,個性化交流指導,讓學生對創(chuàng)作詩歌的基本思路(起承轉合)、立意述志、遣詞平仄等有深刻認識。學生作品一:游熊氏宗祠,徐循曲曲過祠堂,青石斑斑影夕陽。男兒衛(wèi)國淡名祿。嗣承先圣族風揚。師面批:族風為立意繼承傳統(tǒng)可行,合乎主題平仄雖不工整但押韻順暢。建議改動兩字,“循”改成“尋”(語出“丞相祠堂何處尋”)“尋”有敬仰之意?!暗备某伞百n”,熊氏宗祠的開建是因為熊氏子弟接連中了兩個武魁后,在晚清中興時建立軍功,嘉慶皇帝恩準并予以教化子弟?!百n”既可以表現歷史的真實,又突出其昔日的輝煌。經過面對面交流探討推敲,學生能深刻領會格律詩遣詞造句的精妙和情感表現的獨特魅力,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學的喜愛。在弘揚文化自信的今天,學習傳承唐詩,讓唐詩風韻散發(fā)馨香,確實是好的選擇。教師面批完學生作品后,統(tǒng)一在學校文化走廊公開展出本次采風活動成果。
借力“學習朋友圈”進行鑒賞唐詩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唐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偨Y本次活動成功的原因,一是利用了“微信”的信息處理技術,充分發(fā)揮“朋友圈”交際指導影響功能;二是兼顧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主觀能動性作用,在教師引領下,每個實踐環(huán)節(jié)都能得到恰到好處的建議,整個過程學生都熱情參與,信息反饋及時通暢;三是依靠備課組團隊力量,內容安排有梯度,培訓通力合作。知易行難,唯有到實踐中去,才能實現知識技能的真正領悟。
參考文獻:
[1] 李銀雁.基于“學習朋友圈”活動方式提高作文講評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之友,2017,(7):44-46.
[2] 李燕燕.同伴指導的理論解釋和組織模式[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1):20-22.
[3]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評鑒[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4] 施蟄存.唐詩百話[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4.
責任編輯 范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