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明
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思辨能力是指個體思考和辨析問題,促進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要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應當有意識地通過問題來開展思辨活動,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設置疑問促進對話,調(diào)動學生思辨積極性
思維的激活和鍛煉來源于疑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疑問,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從而打開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學生思辨的積極性。
如對小學生而言,《祁黃羊》中“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這句話的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分析。首先,教師問:“同學們,假設你們是祁黃羊,擔任著向國家推舉人才的責任,你的一個仇人很有才能,你會舉薦他嗎?”學生基本都給出了否定答案。筆者繼續(xù)問道:“文章中的祁黃羊在舉薦人才時有沒有推薦自己的仇人?”學生回答:“推薦過,祁黃羊最開始推薦的就是自己的仇人——解狐?!薄半y道祁黃羊在推薦他時就不會猶豫嗎?”筆者緊接著追問,將學生的思辨推向了高潮,也使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得到了問題的答案——祁黃羊是個非常公平公正的人,舉薦時沒有半點猶豫。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思想的把握會更加到位。
二、適當追問增加深度,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適當?shù)淖穯柲軌蛟黾訉W生思考的深度,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往往停留在表面,思辨能力較低,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適當?shù)卦O置一些追問環(huán)節(jié),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更好地把控整個教學課堂的步調(diào)。
如在教學《螳螂捕蟬》時,筆者便可以設置了一些追問環(huán)節(jié),提問學生:“同學們,文章中的少年是如何勸說夫差放棄攻打楚國的?”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少年每天拿著彈弓在花園轉(zhuǎn)悠,夫差發(fā)現(xiàn)他后,他就給夫差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惫P者追問:“那少年是真的看到螳螂捕蟬的現(xiàn)象了嗎?”學生回答:“我覺得少年沒有真正看過,他只是假裝自己是那個用彈弓打黃雀的人,目的在于讓夫差從螳螂捕蟬的事例中明白做事應從長遠來看?!惫P者繼續(xù)追問:“少年的目的和大臣們一樣,但為什么少年的做法更加機智和高明?”學生回答:“因為少年并未直接勸說,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讓夫差自己明白。”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筆者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思辨的閘門,再借助追問引發(fā)學生思考,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三、重視文本留白教學,提高學生思辨質(zhì)量
“留白”是中國繪畫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這種技巧同樣適用于文學作品中。事實上,“留白”是作者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也是提升讀者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
如在教學《刷子李》時,筆者可以結(jié)合文章中曹小生的三次心理活動留白,與學生進行了如下互動;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提升思辨質(zhì)量。
教師問:“同學們,文章中有一個側(cè)面描寫非常傳神,很好地從側(cè)面展示出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藝,也讓文章有了一波三折之感,你們能夠找出來嗎?”
學生在仔細閱讀完文章之后,找到了曹小三觀察刷子李身上白點的三次反應描寫。
教師繼續(xù)說道:“沒錯,可是作者沒有直接寫出曹小三的三次心理活動,而是采取留白的方式讓讀者自己想象?,F(xiàn)在,我們一起來思考曹小三的這三次心理活動到底是怎么樣的吧。首先是第一句,‘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也沒發(fā)現(xiàn)。你們覺得曹小三的心理活動怎樣?”
學生1說:“師傅的技藝果然高超啊?!?/p>
學生2說:“師傅的手藝真的有那么好嗎?我就不信一點白點都沒有?!?/p>
教師又問:“非常棒。再看第二句,‘竟然看見刷子李……黃豆大小。這時,曹小三又有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學生3說:“他心里非常緊張,擔心壞了師傅的名聲。”
學生4說:“他心想:‘師傅的技藝也并沒有傳說中那么高超嘛。”
教師追問:“很好。最后,在曹小三看到那個白點只是一個燒的洞之后,他的心理活動又有什么變化呢?”
學生5說:“他心想:我不該懷疑師傅的,師傅的技藝果然了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jié)合文章作者故意設置的留白引發(fā)學生思考,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質(zhì)量。
思辨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也是個體分析和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jié)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有效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使整個語文教學課堂煥發(fā)思辨的活力,進而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靖安縣香田鄉(xiāng)吉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