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柳鷹
葉圣陶先生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說:“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新思維,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素質的提高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在英語學科的課堂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
1 注重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特別是思維活動的規(guī)律
注意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尤其是學生思維活動的規(guī)律。現代教育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研究表明:學生課堂思維活動的水平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思維集中程度與時間變化的關系:在課堂教學開始的十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在十分至三十分鐘內,思維處于最佳活動狀態(tài);隨后思維活動水平逐漸下降。根據這個規(guī)律,我們在研究和動用教學模式時應盡量在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題上,增強輸入信息的強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于是則可相應延長最佳思維時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 巧設疑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堂中學生思維的調動,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提問。教師一般也都慣于運用課堂提問這一方法。但是,課堂提問絕不是一種隨意的、簡單的方法和手段,而是一門藝術。提問的目的不同,提法就不一樣。同一個問題,提法兩樣,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以,課堂提問,能否真正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
首先是提問的目的和方法。教師每提一問,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蛘呖疾熳R記,或者考察理解,或者考察應用,考察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樣。識記是死記硬背的功夫,主要是機械記憶,關鍵是不用腦,不需思維。有些教師很注意課堂提問,卻很少考慮提問的目的和方法,往往只問些“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甚至把提問變成口頭禪,以問代講,但考察的都是些識記問題。學生或者能答,或者不能答,都不需思考,至多能夠檢查學生掌握現有知識情況。這樣的問題提得再多,都無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在課堂上根據需要適當多提點“為什么”、“怎么辦”之類的問題,多提點“請你告訴大家為什么是這樣”“請你幫助想想辦法”之類的要求,則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第二是問題的層次。課堂提問,要盡量少提或者不提“一聲雷”式的問題?!耙宦暲住笔降膯栴}起點太低,學生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就能夠齊聲回答“是”、“不是”,或者“對”、“不對”。這樣的提問照樣無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發(fā)展。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根據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的“發(fā)展區(qū)理論”,提出把教學的起點放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水平,使學生“跳一跳、拿得著”,這樣,可以不斷挖掘學生的智力、才能,不斷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SEFC Book 2B L74——75中可設置以下問題:
What was the situation like in Kings time?
What improvements did the blacks make?
A few years after Kings death, many blacks got better jobs. Do you think racial discrimination really disapperaed in American society?
Why did King never give in even when he knew his life was in danger?
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show by telling us this story?
第三是情境的設計。設計良好的問題情境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關鍵。在課堂提問中,教師一般都是主動者,學生往往是被動者,是在應付教師的檢測面試。所以學生一般都怕老師提問,也往往只能被動地回答現有知識區(qū)域內的問題,很少人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把握提問的藝術。例如,教學SEFC Book 1B L66 Milu Deer 一課時,讓學生扮演“記者”訪問Mr Milu, 并通過“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Milu deer in China? /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to Milu deer? / 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do to save do to save and protect them?”等問題引出課文的主題,即麋鹿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遭到破壞,從而呼吁“stop killing”,“stop pollution”,并希望“Mor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centres will be set up for Milu deer.”活動的內容應基于課文,但又要超載課文,要有一定難度,且具有現實意義。
3 適時點拔,排除思維障礙,拓寬思維領域
課堂提問中常常出現兩種偏向:其一自問自答。教師采用提問式講課。講述中問題提得很多,學生來不及思考,也用不著思考,老師就自問自答地解決了。其二是問而不答。老師常提些學生一時回答不了的問題,由于思維障礙而造成冷場,教師亦不知點拔啟發(fā),最后還是自報答案了之。由于知識、能力的局限,一般都會遇到思維障礙,需要拓寬思維領域,即需要教師的點撥、誘導。
點撥需要掌握火候,適時而行??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币簿褪钦f,既不能點得過早,讓學生得之過易,也不能點得太遲,造成學生思維疲乏,精神疲倦。要掌握在學生經過比較、分析、判斷,處在似懂非懂、似會非會、想知而未知的時候,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況下,給以及時點撥,排除其知識障礙,拓寬其思維領域,達到“開其意”、“達其詞”的效果。例如在做練習:
True or fales statements:
①The Aswan Dam was completed in the 1970s.(提示:1970 is included in the 1970s)
②The dam was built to control the waters of the Nile and produce 50% of the electricity that Egypt needs.(提示:50%≠20%~50%)
③The Nile flooded large areas and coverde the templesthere(提示:the waters of the Nile≠the waters of the lake)
④The High Dam is 3830 metres long and 980 mettres mide.(提示:980 metres wide at the base)
4 通過各種思維活動,開展課堂教學
(1)通過形象思維,開展詞匯教學。充分利用構詞法。從詞語的讀音、拼寫、譯文、釋文、詞類、搭配、辨異、比較、聯想和運用十個方面開拓學生思維,挖掘學生記憶潛能,力求詞的意義具體化,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2)通過發(fā)散思維,開展句型教學。充分英語交際中的一句多形,一義多詞,一詞多義的多途徑表達法,既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詞匯替換練習同一句型,又要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句型表達同一意思,使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使學生在語言行為中學語法,在創(chuàng)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
(3)通過創(chuàng)造思維,開展課文整體教學。充分利用課文提供的信息,不僅討論文章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注重、觀察、記憶等能力,而且采取自由會活法,就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人特的性格,文中暗含的意義進行師生問答、討論,學生自問自答,互問互答,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已有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自覺創(chuàng)造意識性思維的培養(yǎng),抓住語言運用中的變通性,啟發(fā)思路,多引導思維換向,多方位地發(fā)現問題,多途徑地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